《中疾控专家许文波:冷链致老新冠病毒在数月或数年内隐秘传播》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20-12-03
  • 截至目前,已有多次COVI9-19聚集性病例的最初源头指向冷链,新冠病毒通过冷链传播已成为疫情防控的一个新焦点。

    “新冠病毒污染产品或许会成为新冠传播的一条隐藏路径,病毒在冷库中储存数月甚至数年后仍可能会感染相关工作人员。”在近日的2020第六届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表示,这将最终导致储存许久的“相对老”的新冠病毒(relatively old virus)发生隐秘传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此前表示,与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不同,病毒在低温环境比如摄氏零下十几度下,并不会被冻死。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如果把病毒放到摄氏零下180度的环境,比如液氮里,则可能存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冷链造就的低温环境,就为病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存活空间。

    许文波在大会上发表了“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冷链产品通过物流远距离传播”主旨演讲,他提到,就COVID-19传播而言,此前大部分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有时也会通过空气传播,而少数病例显示COVID-19可通过新冠病毒污染的表面传播,当然此前这一点并没有完全确定。此外,现有研究显示,COVID-19可在人和一些动物之间传播。

    从国内此前的几波疫情来看,北京新发地疫情首次引发外界对冷链运输的冷冻产品产生关注,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并证实:污染的食品经冷链运输,可以跨国引发新冠暴发疫情。大连疫情也再次证明,冷链运输受新冠病毒污染的食品,可以引发新冠疫情。青岛疫情的可能源头最终也被确定为青岛港的两名码头工人。

    许文波表示,这些源头和冷链相关的疫情带来了几点挑战。第一,进口冷链产品会被新冠感染工作人员污染,且病毒载量相对较高;第二,进口冷链产品的表面会被新冠病毒污染,且在海运之后仍然可以通过接触传播给特殊从业人员;第三,新冠病毒污染产品或许会成为新冠传播的一条隐藏路径,病毒在冷库中储存数月甚至数年后仍可能会感染相关工作人员,从而导致“相对老”的新冠病毒发生隐秘传播;第四,这对疫情已经被控制或抑制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一项公共卫生挑战。

    许文波同时提出相应对策,第一,在全球范围内对冷链工作人员加强新冠病毒监测,防治产品被病毒污染;第二,对高风险人群应进行定期新冠病毒RNA检测,通常建议为每14天检测一次,以此尽早发现感染者和阻断传播;第三,对进口冷链产品进行病毒RNA监测。

  • 原文来源:;科学网
相关报告
  • 《美国龙虾出口冷链或是新冠早期传播路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1-05
    • 2022年马上就要到来,但新冠疫情的蔓延仍在继续,而科学家们对于新冠病毒溯源调查的脚步也分秒未停。   近日有消息称,美国缅因州龙虾出口疑似成为新冠病毒早期传播的路径。   关于新冠病毒经冷链传播的可能途径,早在今年3月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研究报告中就已明确。   报告称,新冠病毒已被发现在冷冻食品、包装和冷链产品中持续存在。中国的部分病例,以及在向中国供应冷链产品的其他国家的包装和产品上发现了该病毒,这表明它可以通过冷链产品实现远距离传播。报告认为,调查新冠病毒在其他国家的潜在早期传播“是重要的”。   新冠病毒疑似通过美国龙虾出口冷链传播   根据销售、物流和报关记录,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新冠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10月至11月,A商户是整个市场唯一经营美国冷链产品的商家。而A商户正是在11月中旬购买了一批美国龙虾,此后再未购买过美国冷链产品。   2019年12月后,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此时,距离这批美国海鲜进入华南海鲜市场已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意味着病毒已经有了一定的潜伏期。   X公司网络平台订购的这批美国龙虾是由美国海贝公司包装的。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门从美国和加拿大采购新鲜北大西洋龙虾的批发商。2019年10月20日至11月5日,该公司从大西洋FAO21水域捕获了出口至中国的龙虾,运往海贝公司的工厂在出口之前临时储存了龙虾。中国客户下单后,龙虾通过冷链运往中国。   有人怀疑,这些美国龙虾的出口冷链,可能就是新冠病毒实现快速传播的“潘多拉魔盒”。回溯一下当时海贝公司所在地缅因州正在暴发所谓的“疑似新冠肺炎”(或称“电子烟肺炎”)时,这些怀疑似乎有迹可循。   龙虾出口地2019年7月出现“电子烟肺炎”   美国海贝公司总部设在缅因州。2019年7月至10月底,缅因州疾控中心、当地媒体、居民个人社交账号等多次报告或报道了在美国一直保密的“电子烟肺炎”病例,美国的流感季节一般是从当年11月到次年6月,但“电子烟肺炎”却在7月初就出现了,这一点十分蹊跷。   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网站2019年9月13日报道称,在美国,这种肺部疾病的暴发于7月在中西部开始。卫生官员12日说,在美国36个州和一个地区,已经报告了380个确诊和疑似病例。   美国班戈每日新闻网(BangorDailyNews)2019年9月20日报道称,美国缅因州报告首例与电子烟相关的肺部疾病。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截至当日,与使用电子烟有关的疾病已导致全国530例肺部疾病。   根据缅因州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的信息,早在2019年7月,海贝的工厂所在的约克县的医院就接收了不少“电子烟肺炎”患者。从地图上看,医院距离海贝公司开车不到2.6公里。   种种疑点,仅是巧合吗?   大量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经冷链传播有可能   事实上,科学界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应重视新冠病毒冷链传播可能性。   今年2月26日,《自然》发文称,关于新冠病毒可以通过受感染的冷冻野生动物传播的说法越来越多。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正在中国进行的调查并未排除这种导致早期新冠疫情暴发的传播方式。   联合专家组成员、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健康病理学的病毒学家多米尼克·德怀尔说:“我们都认为冷链产品(的传播)是一个合理的假设”,需要加以考虑。   文章还引用了一些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冷冻产品表面传播是可行的。例如,新加坡的研究人员于2020年8月在bioRxiv上发布的一份预印本(未经同行评审)发现,新冠病毒可在冷冻或冷藏肉的表面保持感染性超过3个星期。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兽医流行病学家安德鲁·布赖德表示,如果冷冻或解冻的动物尸体感染了病毒,接触这些动物可能会带来感染风险。对于中间宿主动物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它们的免疫系统不适合抵御感染,很容易释放出大量病毒。   今年8月27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由知名病毒学家、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的戴维·罗伯逊教授等多国研究人员联合撰写的文章,指出遗传学证据否定了病毒实验室泄漏,并认为在新冠病毒溯源研究中应重视冷链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今年10月3日,威利线上图书馆刊发一篇论文,该文综述讨论了新冠病毒大流行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并揭示了其在冷链食品中可能存在的传播。文章称,对食品冷链污染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冷藏(4℃)甚至冷冻条件(-10℃至-80℃)下仍保持高度稳定。
  • 《秋冬季流感或将抑制新冠病毒传播》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20
    • 美国《科学》期刊网页近日发表文章显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在调查研究中初步发现季节性呼吸道病毒与新冠病毒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感染季流感病毒的出现或将抑制新冠病毒的传播,从而缓解疫情。   随着秋冬流感季的到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愈加严峻,科学家对流感与新冠肺炎伴随出现、共同传播,进而增加疫情复杂性的潜在可能表现出担忧。而美国科学家在北卡罗莱纳州的调查研究发现,不仅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共同感染几率较小,两者之一的存在还可能抑制另一者的出现,这无疑给大众带来了一线希望,也为这方面研究带来了启示。   自今年三月,该科学家团队在北加利福尼亚州多地提取了1217名有症候的新冠肺炎或其他呼吸性疾病患者的鼻咽拭子样本,并利用提取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新冠病毒及包括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携带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调查中,专家在控制单一变量的条件下获得相关数据。在115名新冠肺炎患者中,23名体内检测出至少一种其他病原体,折合占比20.0%,相较之下,在1091名非新冠肺炎患者中,有292名体内检测出至少一种其他病原体,折合占比26.8%。反之,在315名其他病毒患者中,有23名同时患有新冠肺炎,折合占比7.3%,相较之下,在891名非其他病毒患者中,有92名患有新冠肺炎,折合占比10.3%。同时,科学家还发现多种病毒共同感染的情况与年龄没有必然关系。   基于研究结果,尽管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之间存在相互抑制关系,对人类或有“保护效果”,但也表明新冠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毒共同感染的比例高于此前报道,且同时携带两种病毒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值得警惕与关注。   截至目前,其他国家科学家也分别在小范围内做出了相关研究,然而说法迥异,仍有待进一步调查。中国研究人员在今年二月对武汉金银潭医院99名新冠肺炎患者中73个可用样本的分析检测中并没有发现其他病毒的存在;而意大利科研团队则提出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的共同传播可能引起新冠病毒感染的加剧,两者间的“合作”或将激发病毒再生可能,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在现今状况之下,一方面,流感季的到来亟待科学家对新冠病毒与其他流感病毒间关系进行扩大化、深入化的研究,给出更准确的说法,另一方面,在明确结果发布之前,也需要大众在提高警惕、进行合理防护的同时对抗击疫情保持信心,避免不必要的紧张焦虑。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在科协年会上已经公开了中国在特殊形势下,对于流感季接种疫苗、科学防控的准备情况并给出相关建议,更多研究结果的出炉也将推动防疫措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