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云·超算云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26
  • 打开中国科技云网址,在主页,会看到一个中国科技云·超算云的入口,点“立即使用”就可以进入到主服务平台。7月23日,中国科技云·超算云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网信办副主任陈明奇表示,平台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易用性的角度,让科学家不需要了解云计算,以及计算机资源在哪里,就可以方便用到各家的超算资源,全面提升科研效率,更好地做科研。

    据介绍,中国科技云·超算云具有以下特点:丰富的计算资源,汇聚了国家超算中心、互联网云中心和用户自建私有云中心等海量资源,用户可根据需要定制所使用的资源;高速的网络架构,平台为用户架设高速专线网络,减少跳转节点,保障网络性能。

    再就是贴身的专业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参数合理配置、编写定制化脚本、优化版本应用软件等一系列服务,让科学家从繁琐的细节中省出力气来;同时为每位用户建立一对一专属微信群,提供7×24小时人工值守和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实现从计算到服务、从建模到调优的“一站式”服务。

    会上,作为用户代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杨文研究员表示,超算云的发布为广大科研用户构建了一个方便易用的云上科研工作环境,实现了从计算全过程到应用发布的高效科学计算工作模式,让科学家可以更加聚焦到科研工作本身,希望中国科技云·超算云能够在推动科研应用创新、构建良好科研生态、助力科技强国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7/415907.shtm
相关报告
  • 《量子计算云服务地图1.0发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07
    •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发布了“量子计算云服务地图1.0”平台。平台目前具备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多维度可视化呈现等功能,用户可直观了解量子计算云服务的发展态势,准确地选择与应用需求匹配的量子计算资源。中国信通院联合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国开启科量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深圳量旋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开发统一的API互通接口,实现云平台信息动态更新。平台采用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量子计算资源技术路线、地理分布、性能指标等信息直观呈现,帮助用户快速定位对接量子计算资源。 未来,中国信通院将持续完善平台建设,与更多合作伙伴加强合作,持续汇聚量子计算云服务资源,强化供需对接和算力市场服务等功能,为量子计算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共同助力量子计算云服务的应用探索。
  • 《“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13
    • 2017年,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承担中国科协“智能制造科技进展项目研究”。经过推荐和评选,评出”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现予以公示。 一、全球首款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 入选理由: 重磅!“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麒麟970是华为推出的全球首款人工智能手机芯片,是当前业界最领先的手机SoC,开创了手机人工智能计算的行业先河。这款芯片采用最先进的10nm工艺,性能和功耗方面都达到了业界最佳水平;其创新的HiAI移动计算架构带来强大智慧算力,首次集成NPU专用硬件处理单元,大幅提升了手机在图像识别、语音交互、智能拍照等方面的能力。通信方面实现业界最高的1.2Gbps峰值下载速率,助力移动互联网联接速度再创新高。目前,麒麟970芯片已经搭载在华为全新一代旗舰手机Mate 10系列、荣耀V10等手机上,这是业界首次将人工智能硬件应用在移动设备领域。 关键词:人工智能;手机芯片 二、华晨宝马智能化生产系统 入选理由: “华晨宝马智能化生产系统”融合了宝马集团全球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高标准的物流、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本着“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理念,该生产平台前瞻性应用了“工业4.0”的设计概念和智能科技,广泛使用大数据、数字模拟和物联网等具有“工业4.0”特色的先进科技,在智能化、数字化、人性化、可持续和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取得卓越成效,被誉为是汽车行业“工业4.0”应用的先锋。 关键词:宝马智能化工厂;工业4.0应用;智能生产与检测;智能生产控制 三、树根互联“根云”平台 入选理由: 三一“根云”平台融合深厚的工业基因和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服务大型先进制造业企业和信息化水平薄弱的中小工业企业,普适中国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需求,为企业提供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云服务,面向机械装备的制造商、金融机构、业主、使用者、售后服务商、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应用服务。短短半年时间内覆盖多达40个细分行业,正逐步向更多行业拓展,实现广泛赋能。平台有效支持45个国家和地区的设备接入,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吸引国外企业入驻。目前,已经实现多个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的案例,引领工业模式创新。 四、集装箱装卸全自动化码头 入选理由: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是亚洲首个、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通过自主构建码头全自动化生产流程、规划设计码头平面布局、选型或设计全自动流程装备、集成测试自动化工艺流程,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自动化技术,全球首创了桥吊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旋锁、续航无限制AGV及所有轨道吊“一键锚定”等系统,实现了集装箱装卸生产现场数字化驱动的全过程自主(无人)化。青岛港自主的规划设计和系统性的集成创新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具有低成本、高质量、可个性化复制的显著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运行效率较国外同类码头高50%。 关键词:集装箱运输;智能码头;无人化;AGV 五、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创新平台 入选理由: 百度Apollo面向高级别自动驾驶应用,努力攻克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难题,在多传感器融合、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控制、高精度地图、模拟仿真、信息安全、智能互联、人机交互等技术方面已实现重点突破。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创新平台向业界提供了一套覆盖车辆、硬件、软件和云端服务的开放、完整、完全的自动驾驶系统级解决方案。Apollo联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生态体系。 关键词: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 六、空间站机械臂在轨智能捕获与操控 入选理由: 空间站机械臂是实现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航天器捕获、辅助航天员出舱活动、维修维护、载荷照料等空间智能操作的核心装备,是我国目前智能程度最高、规模与技术难度最大、系统最复杂的空间智能制造系统。该机械臂全长10米并可扩展到15米的多机械臂串联应用,突破了爬行操作、大柔性高精度控制、实时动力学等核心技术,全部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负载自重比、操控精度等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通过空间站机械臂研制,形成了四项空间机器人国家标准,引领了空间智能装备的“中国制造”之路,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空间站机械臂;智能;捕获;操作;在轨扩展 七、iDolphin 38800吨智能示范船 入选理由: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iDolphin(智慧海豚型)38800吨智能示范船具有自主设计和动态优化船舶航路和航速,自主评估和优化船舶能耗状态,自主评估、诊断重要系统设备的安全性和性能等功能,实现了船舶自身和海洋环境等数据信息的自动感知,以及船岸一体的船舶智能化运行管理。它是全球首艘通过英国劳氏船级社和中国船级社认证的智能船舶。该项目研发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能够满足不同用户、不同船型的智能化需求,同时也为实现完全自主控制的智能船舶终极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智能船舶;船舶智能化运行;船舶智能网络系统 八、工业无线网络WIA-FA技术及标准 入选理由: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的WIA-FA技术是唯一面向工厂自动化高速控制应用的工业无线网络标准(IEC 62948、GB/T 26790.2-2015),是世界工业物联网领域的重大进展。正如IEC TC65秘书长Rudy先生说:“WIA-FA在高并发、抗干扰、实时性方面领先于欧美相关无线技术,将在工厂自动化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WIA-FA产品在新松、昆船、舜宇、重庆声光电等企业进行了应用,为我国智能制造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并与德国SAP、Pilz等开展合作研发。获得2016年ISA“卓越技术创新奖”和2015年IEC 1906奖。 关键词:工业无线网络;工厂自动化;标准 九、智能化纺纱系统解决方案 入选理由: 立达集团提供的纺纱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高度自动化的全流程棉纺生产设备,自动物料运输系统和蛛网纱厂管理系统。实现了各工序间原料、半成品、制成品自动运输,制成品自动打包、码垛、仓储;同时,蛛网系统将纺织车间的各机台运转数据、产品质量信息、操作管理人员信息、设备用电量、车间环境温湿度等集成到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指导生产管理。立达智能化纺纱系统已经在全球推广应用,实现了整个纺纱过程的自动化、连续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纺纱企业实现了从原万锭用工40-60人,减少到10-15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关键词:智能纺纱;蛛网管理系统 十、船舶制造智能化车间 入选理由: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制造智能化车间,以数字化精益设计为源头,集成化信息系统为支撑,精益生产和智能化装备为手段,精益管理为保障,将工业机器人应用和自动化生产线改造作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的切入点,分步推进智能制造,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流水线的基础上,建设智能化车间,在离散型生产方式中,它已经获得了确保安全质量、自我纠错,产品建造周期缩短10%~15%,生产效率方面提高15%以上,运营成本降低10%~15%,产品不良品率降低5%以上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造船智能装备;造船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