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空间、人力"三要素协同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实践探索》

  • 编译者: 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5-07-23
  • 一、核心框架与理论创新

    • 三要素协同模型

    提出文献(纸电资源/特藏)、空间(实体/虚拟)、人力(馆员/用户)的协同框架,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资源服务螺旋上升机制。

    • 理论突破

    融合钱学森综合集成论与图书馆学五定律

    提出"资源即服务"理念,构建"需求感知-资源匹配-服务响应"动态闭环

    二、实践探索亮点

    (一)文献资源整合

    领域
    创新实践
    纸电一体化
    元数据仓储管理(上亿条数据治理)、"你选书我买单"C2C借阅模式
    智能服务
    接入DeepSeek大模型实现知识问答/文献综述等AI功能
    特藏开发
    "重大记忆"时间胶囊项目+方志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数据驱动研究范式)

    (二)空间资源重构

    实体空间:

    主题图书馆矩阵(科幻/声音/工程师学院图书馆)

    无人值守舍区书屋(宿舍区沉浸式学习空间)

    虚拟空间:

    虚拟学院数字图书馆(按学科知识重组)

    个人数字图书馆(行为日志驱动的自适应推荐)

    (三)人力资源革新

    人效管理--> (技术赋能)

    人效管理--> (学生资源池)

    技术赋能-->[智能系统解放人力]

    学生资源池 --> E[社团-助管-志愿者三级体系]

    三、技术赋能路径

    AI深度应用

    NLP自动编目(缩短70%处理时间)

    智能书架(实时定位+错架纠偏)

    数字孪生空间优化(动线模拟)

    未来生态构建

    跨机构"资源区块链"(高校-企业-博物馆互联)

    生成式AI导航(LibGuides实践案例)

    四、行业启示

    转型范式:从"资源仓库"到"智慧知识服务中心"的跃迁

    关键突破:需解决技术伦理(如AI偏见)与数字鸿沟问题

    评估体系:四维指标(资源绩效/空间效率/用户互动/馆员成长)

    五、意义

    首次系统论证三要素协同机理

    为高校图书馆提供可复用的"重庆大学模式"

    含2025年最新DeepSeek大模型应用数据


相关报告
  • 《高校图书馆情报服务智库化探索与发展思考》

    • 编译者: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5-07-23
    • 文章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系统介绍了其智库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策略。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高校图书馆情报服务经过40余年发展,已形成支撑学科发展、科技评价、管理决策的服务体系 "十五五"规划关键时期,高校面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求,强化决策咨询功能至关重要 智库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方向,对实现"图书馆是大学心脏2.0"具有重要意义 2.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智库服务实践 2.1 发展历程 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联机检索服务 2010年后重点服务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 近年来形成战略、学科、人才、技术四大情报服务体系 2.2 四大核心服务 战略情报服务:前沿科技态势分析、诺贝尔奖得主研究、"交大2030"计划新颖性论证等 学科情报服务:ESI学科分析、学科评估支持、高水平发文分析、院系发展性评估 人才情报服务:高层次人才评估、高被引科学家预估、全球顶尖人才库建设 技术情报服务: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高价值专利培育、重点实验室支持 2.3 服务特点 多方合作稳定产出,提升影响力 从数据分析到成因挖掘与对策建议,决策支持作用增强 多源数据融合,自建数据库和工具支持深度分析 3. 机遇与挑战分析 3.1 辅助科技评价类服务 机遇:资源优势明显,方法论专业,评价需求持续 挑战:"破五唯"政策导向下,需创新计量方法,强化主题内容分析 3.2 专题情报研究类服务 机遇:有组织科研、交叉学科发展带来需求增长 挑战:专业领域知识要求高,方法论复杂,人才短缺 4. 未来发展策略 运行机制:建立PI负责制团队,构建多层次交流平台 理论方法:多学科融合创新,定性定量结合 技术赋能:构建数智情报平台,发展智能分析功能 协同合作:打破校内外壁垒,形成工作合力 队伍建设:提升政策解读、问题分析、策略研究能力 5. 实践启示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实践表明,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应: 紧密围绕高校内部需求,聚焦辅助科技评价和专题情报研究 从常规服务向深度决策咨询转变,增强成因挖掘与对策建议能力 加强数智技术应用,提升服务效能与影响力 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适应智库服务发展要求 6. 研究价值 该研究为高校图书馆"十五五"期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特别是在: 如何强化决策咨询功能,提升在学校发展中的价值 如何应对评价政策变化,创新服务内容与方法 如何通过数智赋能扩大服务规模与影响力 文章系统总结了高校图书馆智库化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对推动高校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元宇宙场域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 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7-11
    • 高校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整体需求也随之而变。然而从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变革历程来看,需求变革始终围绕着空间、人、资源三要素展开,与此对应的环境需求、用户需求和资源需求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识别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需求,合理配置高校图书馆各服务要素,能够将高校图书馆打造成跨学科交流中心,形成多门学科资源与用户知识交流的服务生态圈。在此过程中,元宇宙的理念足够创新、技术十分多元,能够打破时空、虚实的界限,进一步统筹高校图书馆空间、人、资源三要素。多维度服务要素的群聚效应则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高度融合、虚拟现实技术与需求高度配合、线上与线下资源高度协调的最终目标,驱动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产生场域共振,从而提升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水平。 1空间需求:元宇宙驱动空间环境重塑 图书馆以“空间”为要素历经“借阅空间”“传播空间”“交流空间”的发展和转变,空间要素的变化映射出图书馆适应人的需求和社会环境而做出的改变。由此可知,高校图书馆空间塑造是通过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空间体验来提高知识交流的效率。然而高校图书馆实体物理空间的再造成本较高,一般而言,高校图书馆实体空间改造的可变范围较小,通常从功能、环境和布局等层面进行空间重塑,且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图书馆的基础服务和升级服务。当下高校图书馆服务仍以传统的书刊借阅和收藏鉴赏为主,师生的活动空间也主要集中于阅览室、自习室等实体空间,难以满足广大读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兴需求。高校师生读者思维转换十分迅速,对科技和信息的反应尤为灵敏,他们亟须一个能提供动态化、多样化、专业化服务的新型图书馆。然而,在已开展的为数不多的高校图书馆虚拟空间构建实践中,空间形态还不够真实,用户沉浸式学习体验需求尚未得到满足。高校图书馆具有支持学科建设的时代任务,利用好元宇宙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开辟图书馆虚拟空间,促进实体物理空间与虚拟交互空间多维度学科知识互动,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空间服务的能力。 2 用户需求:元宇宙驱动教学科研服务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用户主体是在校师生,就该类型用户的需求而言,科研教学、学科专业依然是服务重点。在科研创新方面,数据驱动的新型研究范式使得用户的个性化知识需求日益凸显。高校师生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需要更加专业化的知识推送服务。因此,图书馆不仅要保障用户在陌生领域检索学科知识的基础需求,还要主动满足用户的多学科知识需求,面向用户多学科或“跨资源”知识需求形成有权重的创新知识点整合网络,为其推荐关联性高的显性知识和承载隐性知识的人才。在教学活动与专业学习方面,多门学科对于虚拟现实技术都有需求。如数理化类学科教学模型实物展示,通过对应的建模软件构建与课堂教学所需实物相同的模型;历史学科交互式虚拟教学软件,重现历史事件与场景;体育类学科模拟技能训练教学场景,其高度沉浸性能提高学习者专注力,免受外界环境干扰,还能规避训练中错误或危险动作带来的伤害。此外,创新成果越来越依赖大量科学实验数据,远程协作、实验研究或其他跨学科创新活动需求也逐步攀升。虚拟实验室系统能够对师生科研活动起到实际支持作用,如地理学科VGE知识平台、生命科学虚拟实验室系统、医学临床药物配方研究室等。在高校图书馆运用元宇宙技术,能够跨越不同专业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把个性化知识服务扩展到网络覆盖到的任何角落,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多学科实验教学和科研创新的需求。 3 资源需求:元宇宙驱动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各高校图书馆需发挥“馆+馆”力量,在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基础上,实现科研人员的跨学科协同合作等。传统的图书馆资源支持仅立足于通过常规借阅、数字化资源服务实现单向、静态的知识交流;而跨学科资源支持则须为参与到跨学科交流中的师生群体提供各类知识资源,既包括以文献资料为主的各学科显性知识资源,如各类期刊、知识库、案例等“跨资源”,又包括承载隐性知识资源的载体——知识人,如学科专家库、人才库。构建跨学科资源平台,需注重各类知识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共享。然而,各专业对于文献信息资源数量、来源和种类等要求各有不同,特别是对知识人资源具有远程访问要求。如数字人文领域包含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艺术与人文学科、文学、语言学、历史、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随之而来的是跨学科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和技术水平不一,因此需要虚拟现实互动平台辅助用户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协作。由此可知,跨学科研究对象的复杂化和研究问题的复合化特征突出,与之相应的大规模的存储处理和计算量需要高性能算力支持和高速率网络辅助。元宇宙3D时空互联网融合了5G泛在网、云存储/DB、云计算/算力等基础支撑技术,能够向场域内用户交付服务器、存储空间、数据库、网络和分析等的资源平台,从而为跨学科协同发展提供数据的存储、安全保护,以及元数据标引、规范化清洗整理、知识挖掘、创建数据关联等数据组织与管理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