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模VCSEL功率效率刷新记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2-27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速数据中心已经成为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5G网络等前沿技术的关键基础设施.目前数据中心大量使用多模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VCSEL)作为短距离高速光通信的核心技术,这是因为多模VCSEL具有成本低、能耗小等优点,适用于高密度的光互连.然而,随着更高数据速率(超过100 Gbps)的需求不断提升,多模VCSEL因模式色散、带宽限制和信号噪声等劣势难以满足要求.现有的方法在单模的模式增益体积扩展和表面微结构对横向模式的控制能力方面面临挑战,这限制了单横模VCSEL功率和效率的突破.单模VCSEL的发展历程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自2006年以来,单模VCSEL的功率发展比较缓慢,一直维持在10 mW左右,且电光转换效率也比较低。

    表1 单模VCSEL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在高速通信领域,随着PAM4+调制方案的采用,功率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数据吞吐量大幅增加,使得器件能耗问题也成为关键关注点.因此,研究具有低成本、高功率、高效率、低发散角等特点的单模VCSEL对推动高速光通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研究亮点

    针对以上问题,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及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王俊教授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结VCSEL扩展纵向增益以提升单模VCSEL功率的方法,并构建了多结VCSEL的模式分析模型,解决了单模功率难以突破10 mW左右水平的难题,在直流驱动下实现了20.2 mW的单基横模激光输出,功率转换效率达42%,发散角为9.8° (1/e2)和5.1° (FWHM).这是迄今为止单颗VCSEL的最高单模功率,其功率值接近现有单模功率记录的两倍.这项研究将为高功率、高效率单模半导体激光器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创新方案,并对"绿色"高速光通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该工作在保持低阈值的工作条件下,对比了低反射率输出镜的多结VCSEL和高反射率输出镜单结VCSEL的表面相位层厚度变化对反射率的调控能力.如图1所示,模拟实验结果表明9对p-DBR多结VCSEL设计的反射率变化高达20%,其表面结构调制能力远大于传统单结VCSEL设计。

    图1 (a) 6结VCSEL示意图;(b) 单结VCSEL的p-DBR示意图;(c) 多结VCSEL的p-DBR示意图;(d) 不同DBR对数下输出镜反射率与表面相位层Si3N4厚度的关系

    接着,该工作基于前期构建的实现了超高效率突破的多结VCSEL模型(Light Sci Appl 13, 60, 2024),分析了基于表面相位层厚度的单结与多结VCSEL的阈值增益变化,以及基于单结单模VCSEL现有水平的多结VCSEL效率扩展特性.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随着表面Si3N4厚度的变化,反射率变化幅度的不同会导致两类VCSEL的最大阈值增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多结VCSEL的最大阈值增益约为单结VCSEL的2倍.实现单模VCSEL的核心思路是增大高阶模与单模的阈值增益差值,从而使得在一定工作条件范围内保持单模工作,但目前大部分方法基于各种表面微结构,使得模场分布集中在发光孔径外侧的高阶模具有更大的损耗.因此,该工作首次揭示了多结VCSEL在保持低阈值工作的同时能够增强表面微结构对高阶模式的调制能力,提出的方法能够显著增加高阶模式与基模之间的阈值增益差异,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实现高阶模.多结VCSEL的扩展特性模拟实验表明高功率单模VCSEL的效率有望超过60%。

    图2 19对p-DBR单结和9对p-DBR 6结VCSEL,(a) 表面Si3N4光学厚度与阈值增益的关系;(b) 多结VCSEL功率转换效率扩展特性

    随后,该团队制备了不同尺寸的表面浮雕结构的6结VCSEL样品并进行了光电特性表征,结果如图3所示.6结VCSEL在连续电流驱动下实现了20.2 mW的激光输出功率,边模抑制比大于35 dB,对应的电光转换效率为42%,发散角为9.8°.近场光斑表明其为单基模激光工作模式.据团队研究人员所知,在室温连续工作的条件下,这是迄今为止单个VCSEL的最高单模功率,且功率值几乎是已知记录的两倍.此外,该方法只需在VCSEL的表面进行简单的微米级氮化硅蚀,无需特殊光刻工艺和复杂的工艺流程,保障了单模VCSEL的高可靠性和低成本优势。

    图3 (a) L-I-V曲线;(b) SR=1 μm时不同电流下的光谱图;(c) 20.5 mW时的近场图;(d) 20.5 mW时的远场光斑图;(e) 20.5 mW时的远场发散角

    综上,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可实现高功率、高效率、强高阶模抑制能力、低发散角、低成本VCSEL的方法,基于该方法可扩展到VCSEL的各类通信波段,为实现高性能单模VCSEL提供了思路和有价值的参考,为未来高速光通信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在实现高速光通信方向具有极大的潜力.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单模VCSEL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直流驱动下的功率提升,这对于实际应用才具有重要的价值。


  • 原文来源:https://opg.optica.org/prj/fulltext.cfm?uri=prj-12-9-1899&id=557130
相关报告
  • 《我国首套“双200”超高温高压直推存储式测井系统刷新记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24
    • 近日,中国电科22所联合研制的超高温高压直推存储式测井系统,顺利完成胜利油田东部油区重点风险探井渤深斜10井的测井作业,一举刷新国内直推存储式测井施工温度最高纪录——197.1℃。 该系统是我国首套耐温200℃、耐压206MPa、连续工作不小于20小时的“双200”超高温高压直推存储式测井系统,标志着我国高温直推测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该系统在新疆顺北地区、胜利油田、四川得到很好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进一步向深层挺进,很多油气井深达8000米以上,最深的突破万米,井内最高温度达到200℃,最大压力达到200MPa,国内外现有仪器无法满足这种条件下的测井任务。22所与胜利油田测井公司联合研制的“双200”超高温高压直推存储式测井系统,满足了我国超深油气井的测井需要。 自1982年涉足石油电子仪器研制领域以来,22所始终坚持自主研发道路,培养了一支现场经验丰富、技术和作风过硬的队伍,以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售后服务赢得广大用户的信任与支持,成为石油测、录、随仪器制造领域的一支中坚力量。 22所充分利用国内优势资源,完成了关键技术的突破,重点解决了一系列高温器件国产化问题。通过理论仿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实现了仪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靠工作的抗压抗拉设计;通过合理有效的保温瓶设计措施,解决了电气元器件在高温环境下可靠工作的问题。系统的结构接口、保温瓶设计、电源、数据采集和存储等技术形成了设计规范,确保了系统设计的一致性,有力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 据悉,该存储式测井系统被评为“2021年中国电科民品产业单项冠军产品”。
  • 《从“拓荒”到“领跑” 福建海上建“风车”纪录不断刷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1-22
    • 一台13.6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有多大? ——叶轮直径252米,扫风面积约5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 一台13.6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能发多少电? ——满发风速下,每转动一圈可发电29千瓦时,每年输出635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3.2万户三口之家一年家庭正常用电。 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叶轮直径最大,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它的诞生地正是福建。 在福建,这样的纪录不断被刷新,海上建“风车”的故事正在上演。 海上争“风” 2016年2月,张程远从天津大学流体力学专业硕士毕业后来到福清,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海上建“风车”。 彼时,福建陆地上虽已有不少风车田,但海上风能资源的开发仍是空白。“福建的风,可是‘金风’!”提到福建的风能资源,每个风电建设者都会眼前一亮。福建所处的台湾海峡,是全国风力最大的海区之一,在高耸的武夷山脉和阿里山脉夹击下,从大洋深处吹来的风更加集中和强劲。据统计,福建沿海全年7级以上大风天数可达100多天,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在全国找不到第二个。 风能资源虽好,但复杂的海况条件,为“金风”开发设置了门槛。张程远告诉记者,和其他地区相比,福建海底地形起伏陡峭,暗流涌动,海底裸岩坚硬如铁,这对海上风电施工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张程远所在的福清海峡发电有限公司,是三峡集团福建公司所属单位之一。作为国内较早进军海上风电的央企,三峡集团已在广东阳江、江苏响水、江苏大丰、辽宁庄河等地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的海上风电项目。2015年6月,福建省政府与三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提出立足福建、面向沿海、辐射全球,打造海上风电引领者的发展战略。 2017年,三峡集团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启动,张程远所在的工程管理部参与了海上风机从设计、制造、运输、安装、海缆敷设到并网调试全过程。 海上大兆瓦风机的尺寸和重量,都远高于陆上风机,海况的不确定性,更为装机带来极大风险。要想建好一台风车,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抢抓窗口期。 张程远计算过,狭管效应叠加台风期和季风期,一年中福建海域可以建“风车”的天数只有百余天,发电可利用小时数在4000小时左右。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每一次窗口期,建设者们一旦施工,就是连续24小时奋战,每一次吊装,对于技术和心态都是一次考验。 海上情况变化莫测,时常会遇到棘手的问题。“海上突然起风,风机叶片只安装好两支,剩下的一支该不该装?”在兴化湾二期8兆瓦样机吊装时,张程远就面临这样的难题。变天时,停止施工和继续施工都存在风险,张程远和同事现场组织各参加单位人员对工艺、吊具以及施工环境进行综合研判,最终决定继续吊装。数十米的叶片起吊后,要在高空和风机轮毂进行精准对位,风的作用让叶片产生晃动,无形中又增加了施工难度。历经一个多小时的鏖战,施工队才顺利完成叶片组装,此时已是深夜。 在福建建“风车”,没有任何先例可循。海上风电人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吊装积累经验,逐步提升工艺水平和施工效率。在2020年兴化湾二期项目吊装高峰期,施工队海上累计作业天数超过100天,在短短一年内完成20多台风机的吊装。2021年10月,福清兴化湾59台风机全部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14亿千瓦时,可满足70万个三口之家一年的正常用电需求。 从“拓荒”到“领跑” 和热火朝天的建设相比,一场不见硝烟的科技竞赛,正在风机之间展开。 福清兴化湾一期海面上,来自国内外8个知名风机厂商生产的14台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迎风而立,蔚为壮观,这是全球首个大功率海上风电样机试验场,也被业内称为海上风电“奥林匹克赛场”。 这是三峡集团作为福建海上风电产业链“链长”,进行谋篇布局的一次大胆尝试。在此之前,国内海上风电开发由于起步晚,在人才、技术、标准等各方面都与欧洲存在很大的差距,主流的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也停留在5兆瓦以下。 “大功率、多品牌风电机组在同一风场进行较量,史无前例。”福清海峡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进贵是这场比赛的“评委”之一。在三峡福建海上风电集控中心大屏上,可以清楚看到试验场上所有风机运行情况。陈进贵告诉记者,在科研期内,他们对试验场内样机的发电小时数、可利用率、等效小时数等指标进行记录,测试筛选出质量可靠、性能最优、技术先进且最适合福建海风特点的风电机组,邀请厂家进驻产业园。 与兴化湾隔海相望的福清江阴半岛上,坐落着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这里是中国海上风电原创技术策源地。 三峡集团福建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雷增卷是福建海上风电的拓荒者,2015年他第一次来到江阴港时,正在规划的千亩产业园区还是寸草不生的荒沙滩。 福建与三峡集团携手,除了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建设福建海上风电——建设世界规模最大的海上风电基地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造国际一流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为此,2017年,当海上风机竞赛正酣,三峡产业园也正式动工建设。 “什么样的厂家能够进驻,邀请哪些厂家进驻,我们前期做了无数次的论证和调研。”雷增卷说,按照“一盘棋”的思想,园区对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园区内产业不重复建设,并提供定制化厂房和相应配套,推动产业链加速形成。短短2年时间,产业园引进了东方电气、金风科技、中国中车、中国水电四局、丹麦LM叶片等龙头企业,形成结构件、电机、叶片、整机等完整的产业链,具备年产300万千瓦以上的风机及主要零部件生产、配送、售后服务等能力。 完备的产业链配套,无疑加速了我国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技术进步和商业化进程。从2019年国内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8兆瓦风机下线到2022年全球范围内叶轮直径最大、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13.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下线,短短几年时间,福建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带动中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实质性飞越,也让福建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走在世界前列。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电力总装机达6983万千瓦,其中风电等清洁能源装机达到4047万千瓦,占比近58%。“我们运用‘赛马’制,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大容量来降本增效,让老百姓都能用上绿色、平价的电。”作为“大国重器”的建设者,雷增卷为海上风电的成长感到骄傲。 走向深蓝 早上9点,穿上救生衣,背上作业背带,扣紧安全帽,朱鹏程跟随师父到达指定风机点位,开始定期巡检。 朱鹏程参加工作仅两年,却已是“踏浪”能手。2020年从厦门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这个河北小伙就毅然决然留在福建,从事海上风电运行维护。 “与风机并肩,和海浪搏斗。”朱鹏程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第一次出海作业,他就前往位于长乐外海的国内首个“双四十”(离岸超40公里、水深超40米)的海上风场。乘船到深远海,晕船是家常便饭,海上维修窗口期短,睡船舱地板、吃泡面也是寻常,但每当看到从书本走进现实的海上风机,朱鹏程总是充满自豪。 在三峡集团,还有许多像朱鹏程这样的“95后”青年一代,加入了海上风电事业,他们从事研发、制造、建设、生产等不同工作,共同守护海上风电这一“大国重器”。 经过“奥林匹克”赛场的考验,福建海上风电实现了专、精、新的转变,而人才和技术,始终是走向深蓝不可或缺的生命力。 据金风科技福建公司透露,更大容量风机近期有望在产业园下线,与此同时,福建海上风电产业链新兴企业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也正以“揭榜挂帅”方式征集研发团队,面向国内外发布了首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涵盖大型海上风电、新型波浪能发电装备、海岛综合能源利用等领域。借助跨领域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大型海上风电等关键技术有望进一步取得实质性突破,海上风电产业将继续做大做强。 随着海上装备向国产化、大型化、高端化纵深推进,共享深蓝有了无限可能。2017年,三峡集团与福船集团、中铁大桥局共同组建中铁福船海洋工程公司,其打造的国内首艘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福船三峡号”下水施工,让海上装备制造“福建造”造福全国。近年来,我省企业与央企合作对接,建立海上风电事业共同体,立足自主创新,带动设备制造、施工安装等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和技术进步。着眼于海洋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福建正不断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高效储能等产业综合开发,积极探索一条“海上风电+”多元融合发展之路。 雷增卷用手机记录了兴化湾的四季变化,6年多的朝夕相处,海上风电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这天清晨,他远眺兴化湾海上风场,灿烂的金色阳光从云层后喷薄而出,海上风机列队迎向朝阳,正是一日复始,万象更新。拍下这一幕,他将之取名为“兴化湾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