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刘家义视察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1-29
  • 11月28日上午,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率山东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项目落地现场观摩会一行,到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区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视察调研了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筹备组组长、海洋研究所和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结合海洋大科学的特点,从融合中国科学院涉海优势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先进平台,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军民融合等方面,汇报了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进展。

      刘家义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进展,强调要紧密围绕海洋强国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有效整合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优势资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军民深度融合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2018年1月,中国科学院整合凝聚全院涉海优势科研力量,由海洋所、沈阳自动化所、烟台海岸带所等13家研究所,共同组建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心以开拓交叉前沿领域、建设美丽“健康海洋”、保障国家海洋安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等为重要使命,聚焦近海环境、深海大洋、海洋生命三大领域,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开展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大团队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国科学院海洋科考船队、空天海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海洋大数据中心四大核心支撑平台,打造海洋工程装备、近海环境监测、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灾害防控等七大研发集群,为海洋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相关报告
  • 《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官方网站上线》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09-11
    •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依托海洋研究所,联合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声学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共同建设。中心落户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总占地2000亩。 中心以开拓前沿交叉领域、建设美丽健康海洋、保障国家海洋安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使命,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融合运行、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科教融合建设、13个涉海研究所融合发展,将实现中国科学院先进科技创新设施、优势科技创新团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向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集聚,打造以山东为总部、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高地和新兴产业培育基地。中心实施“智慧海洋”和“健康海洋”示范工程,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打造海洋工程装备、近海环境监测、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灾害防控等交叉研发集群,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培育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支撑海洋强国建设。 围绕建设美丽健康海洋、开拓交叉前沿领域、保障国家海洋安全、服务“一带一路”等重要使命,依托院海洋科考船队,联合“四站三网”观测网络、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海洋大数据中心等开放支撑平台,通过实施海洋所-烟台海岸带所融合发展,共同构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核心科研单元。部署“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印太汇聚区多圈层相互作用”、“海洋生命过程认知与生物资源绿色发展”三大核心科研方向和“‘一带一路’海洋科技合作行动”重点任务,以学科融合带动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融合,形成立足海岸带和近海、挺进深海大洋的发展格局,推进“三重大”成果产出。 按照1+X+N模式,发挥中国科学院创新资源全链条优势,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灾害防控等领域建设七个交叉研发集群,开展大团队跨领域协同攻关,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和参与,激励成果转化,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
  •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2019年度“健康海洋”联合航次船时开放申请通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5-31
    • 一、航次目的   海洋科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现场数据和样品的获得与长期的积累是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海洋科学考察航次是获取海洋环境信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是开展海洋科学研究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工作平台。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实施2019年度“健康海洋”联合航次,面向全国涉海科研教育单位和科学家开放共享,该航次分别从青岛、烟台与广州启航。通过联合航次实施,大力推进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高效共享,进一步完善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共管、共用、专业运行的管理模式。   本航次旨在通过开展多学科综合性调查,深入认识中国近海尤其是黄河口、长江口及珠江口物理、底质及生态环境变化规律与机制,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海洋科技支撑。对探索海上观测平台共享机制、加强海洋现场数据的长期积累、促进海洋科学研究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及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海洋科学领域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航次概况   拟开展春、秋两个调查航次。航次主要包括渤海海域五个标准调查断面(图1渤海部分);南黄海海域四个标准调查断面(图2南黄海部分),长江口海域四个标准调查断面(图3长江口部分),珠江口海域四个标准调查断面(图4珠江口部分),同步进行调查。     调查时间: 6月10-20日;11月10-20日。 作业海区:渤海、黄海、长江口及珠江口海域。 搭载船舶: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创新一”号调查船(渤海海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三号”调查船(黄海海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创新二”号调查船(长江口海域)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调查船(珠江口海域)。 三、计划作业内容   标准断面航次包括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多学科调查作业内容,主要观测内容如下:   物理海洋:水深、水温、盐度、密度、浊度、海流、海况等; 海面气象:海面气温、气压、湿度、风速和风向和天气现象; 海洋化学:pH、溶解氧、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等; 海洋生物:叶绿素a、大中小型浮游生物(垂直拖网)、微型及微微型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沉积物箱式采样)等;    四、开放共享机制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联合航次实行联合、开放、共享机制。航次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围绕关键海区科学问题组织航次调查工作,包括航次实施计划、航次报告等。实行数据共享机制,基础调查数据(CTD、ADCP、气象等)由实施单位负责提供给参加调查航次科学家,根据学科类别的不同,其他参加航次的研究组获取的观测数据,在航次任务完成后,按照航次共享协议书中的条款,及时汇总至航次实施单位,以便及时共享信息和数据。   五、联系方式   欢迎全国涉海科研教育单位和科学家参加联合航次,如有意参加航次,请于2019年6月1日前提交航次申请表(见附件)。   联系人信息:   姜秋富(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18663982603,jiangqiufu@qdio.ac.cn   渤海区域:石雅君(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15153562337,yjshi@yic.ac.cn   黄海及长江口区域:魏传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3964268184,weicj@qdio.ac.cn   珠江口区域:毛华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3631373715,maohuabin@scsio.ac.cn   盖章申请表,可寄送至:   姜秋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海岸园区,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18663982603 附件下载地址:http://www.gig.cas.cn/xwdt/kydt/201905/t20190529_530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