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首破千亿元,同比增长7.0%!大亚湾开发区2024年成绩单出炉》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2-05
  • 2024年,大亚湾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升级步伐加快、企业效益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根据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大亚湾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1036.0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亿元,同比下降4.0%;第二产业增加值733.66亿元,同比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300.99亿元,同比增长0.4%。

    工业经济支撑有力,企业效益回升向好

    2024年大亚湾开发区全年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3670.9亿元、增长9.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4%。

    工业生产平稳向好。年度工业用电量104.3亿千瓦时、增长10.8%,保持快速增长。全区43类主要产品产量有24类实现增长,其中:原油加工量增长14.9%、乙烯产量增长13.3%、PTA产量增长32.9%。全区2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5个行业产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55.6%,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0.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9%。

    投产达产企业增产增效。恒力石化PTA、忠信苯酚丙酮等24宗已投产项目实现全面达产,年度新增产值91亿元。粤电石化综合能源站、忠信实业双酚A等25宗新投产项目扩能增产,年度新增产值41亿元。

    企业效益回升向好。全区250家规上工业企业有179家实现盈利,盈利面达71.6%。年度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7.3亿元,增长43.5%,其中石化产业利润总额23.6亿元,增长133.6%。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全区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8%,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7.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1%,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0.6%。

    2024年,大亚湾开发区建企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发展加快。该区加强建筑市场监管,积极培育本地龙头骨干企业,全年本地资质建筑业企业160家,比上年增加18家。充分发挥大项目建设带动作用,推动资质建筑业优化升级,规模迈入百亿新台阶,全年实现资质建筑业总产值121.3亿元,增长16.8%。

    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新开工项目推动有力

    2024年,大亚湾开发区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全面实施“四百工程”推进项目开工、建设、竣工。2024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4.2亿元,下降28.2%,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7.2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全区39宗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实现投资额349.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7.5%。84宗计划总投资超1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全年完成投资额263.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6.9%。

    新开工项目推动有力。全年推动159宗项目落地开工,年度新增投资额99.2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81宗,年度新增投资额48.8亿元。

    续建项目建设竣工有序推进。忠信双酚A等200宗续建项目建设加快,年度完成投资额210.5亿元。全年推动国能二期等124宗项目竣工投产,为经济发展形成有效增量。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4.3%,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1.4%,比2023年降低6.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服务业迸发强劲活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大亚湾开发区加快培育壮大服务业,激活发展新动能。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44家,比上年增加39家。全区规模以上重点服务业企业1-11月实现营业收入71.7亿元,增长17.8%,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52.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40.8%、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增长19.8%、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增长13.1%,多个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至40%,第三产业增加值(不含房地产业)增长4.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024年,大亚湾开发区商贸业保持增长,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扎实推动扩内需促消费,商贸四大行业保持正增长,全年批发业销售额增长0.9%、零售业销售额增长4.1%、住宿业营业额增长32.8%、餐饮业营业额增长5.7%。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9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63.7亿元,占比60.2%。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和“年货节”促销活动带动下,相关商品销售向好,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类增长65.2%。

    另外,大亚湾开发区去年财税收入稳步增长,民生领域保障有力: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4亿元,增长4.1%,其中税收收入38.4亿元,占比57%。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9亿元,民生支出60.6亿元,占比达76.7%,11项民生支出中有7项保持正增长,其中教育支出、社会保障事业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14.2%、7.5%和5.6%。全区税收总额(不含海关代征税)286.9亿元,增长8.2%。截至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25.8亿元,下降13.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29.6亿元,增长5.4%。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U0NzEyMA==&mid=2650355980&idx=4&sn=b8f3b727ff1a0eda39f5f7d233af6dd2&chksm=8691e532b1ff80af5dec19bc76840e14c77d48b2007068a8b801f6687db7db03463c52c32284#rd
相关报告
  • 《光伏2024年“成绩单”出炉:14家企业合计预亏逾300亿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24
    • 随着2024年光伏行业“成绩单”出炉,市场的寒意又一次扑面而来。 截至2025年1月20日,多家光伏上市企业已陆续披露2024年业绩预告。其中,通威股份(600438.SH)、隆基绿能(601012.SH)、大全能源(688303.SH)、新特能源(1799.HK)、亿晶光电(600537.SH)、东方日升(300118.SZ)等14家企业出现大幅亏损,合计预亏损332.8亿至379.8亿元。尽管晶科能源(688223.SH)和石英股份(603688.SH)保持盈利,但净利润也大幅下滑。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光伏行业供需错配成为企业普遍提及的影响因素。回顾2024年,尽管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持续增长,但主要制造环节均呈现出阶段性供需失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已陷入严峻内卷局面,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甚至跌破现金流成本,企业普遍遭遇盈利压力。 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伴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以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呼吁和倡议,市场供给端不断自我调整,部分产品价格已经出现小幅上调,释放了积极信号。但是,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2025年光伏市场竞争仍较为激烈,企业盈利能力持续面临严峻挑战。 预亏逾300亿元 业绩预告显示,隆基绿能预计亏损82亿到88亿元,通威股份预计亏损70亿至75亿元,新特能源预计亏损38亿至41亿元,大全能源预计亏损26亿至31亿元,弘元绿能(603185.SH)预计亏损25亿至27亿元,东方日升预计亏损27亿至35亿元,亿晶光电预计亏损19亿至23亿元,京运通(601908.SH)预计亏损16.8亿至24.5亿元,双良节能(600481.SH)预计亏损16.8亿至19.8亿元。 此外,光伏辅材企业中,海优新材(688680.SH)预计亏损4.8亿至5.8亿元,安彩高科(600207.SH)预计亏损3.2亿至4.2亿元,明冠新材(688560.SH)预计亏损0.6亿至0.8亿元,赛伍技术(603212.SH)预计亏损2亿至2.5亿元,天洋新材(603330.SH)预计亏损1.6亿至2.2亿元。 上述14家企业业务主要涉及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玻璃、胶膜、背板等领域,合计预亏损范围为332.8亿至379.8亿元。其中,主产业链的企业亏损额较大,基本亏损规模在10亿元以上。相比同行,隆基绿能和通威股份在2024年亏损严重,创下两家企业上市以来的年度“最差成绩单”。 产品价格下滑和资产减值计提增加是企业亏损的两个重要因素。隆基绿能方面表示,受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公司PERC和TOPCon产品价格和毛利率持续下降,产能开工率受限,技术迭代导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参股多晶硅企业投资收益产生亏损,导致经营业绩出现阶段性亏损。 “在光伏各环节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甚至持续低于行业现金成本冲击下,叠加全年长期资产减值报废约10亿元影响,公司全年录得亏损。”通威股份方面表示。 受行情影响,光伏辅材企业盈利也遭遇显著冲击。明冠新材方面表示:“光伏行业供需关系变化、产业链降价压力层层传递,加之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导致太阳能电池背板业务面临量价齐跌,致使亏损进一步加剧。” 对于业绩亏损原因,海优新材方面提及,胶膜产品销售价格下调,毛利率下降,固定资产折旧及各项摊销成本增加。胶膜出货量及工厂开工率有所降低,提存货跌价准备。可转债财务计息和票据贴现利息较上年同期增加。新业务尚未实现盈利。 当然,并非所有企业都出现了亏损。以晶科能源和石英股份为代表的光伏企业分别预盈0.8亿至1.2亿元和2.8亿至3.4亿元。 不过,尽管晶科能源是2024年少有的归母净利润为正的企业之一,但同比2023年业绩仍出现大幅下滑,且扣非净利润同样亏损。晶科能源方面表示:“凭借N型技术持续迭代和海外市场占比较高等优势,总体展现出较同业更强的经营韧性。组件出货量维持行业领先,持续推动提效降本和产能升级,同时不断拓展国际化布局,完善精细化管理。但面对低价订单造成的毛利率下降,以及落后产能淘汰、火灾事故等因素影响,公司报告期内经营性业绩出现同比较大下降。” 已现企稳信号 光伏供需关系的改善将直接影响产品价格涨跌,也关系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全球需求增长预期趋缓的同时,实现光伏企业的盈利亟须供给侧改革。 2024年以来,相关部门相继通过系列举措防止和化解“内卷式”恶性竞争问题。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和协调下,光伏企业通过自律减产和限价,以期提升产品价格,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12月,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公开宣布减产,支持反“内卷式”恶性竞争。 记者注意到,近期光伏产品价格已经出现小幅上扬。据InfoLink Consulting近日价格统计,多晶硅成交价格上下限向上移动,硅片厂家直接采购国产块料现货执行价格在每千克37—42.5元。硅片价格企稳,183N与210N硅片的企业报价已上行至每片1.18元与每片1.55元水平。N型M10电池片均价不变,高价则上涨至每瓦0.3元。通过项目价格看组价价格并无变化,平稳保持在每瓦0.68—0.70元。 晶科能源方面表示,展望2025年,伴随着光伏产业持续深度调整,缺乏竞争力的产能面临快速出清。在行业自发性调整下,产业链价格已出现企稳信号,行业供需关系有望加速再平衡。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认为,2025年产出和需求之间的失衡,比2024年应该会有很大的好转。 钟宝申还表示,大家意识到单纯地依靠降低成本、扩充规模来追求发展的这条路行不通了,通过提高开工率争夺市场使企业得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这条路也走不通了。相信2025年所有的经营者都比2024年更加理性,大家肯定会沿着“市场究竟需要多少”“我能做什么”“我做什么能够赚钱”“做什么能够不亏钱”“做什么能少亏钱”这样的思路去做工作。 考虑到行业调整尚未结束,光伏企业仍将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挑战。一位光伏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原本以为2024年是洗牌年,但没想到洗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彻底,因此2025年仍需要厮杀,或许更艰难。” 部分企业希望在2025年可以率先突围困境。钟宝申此前表示,2025年隆基绿能将会率先回到增长轨道。另外,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协鑫科技有望在2025年能够率先反转,但全行业可能要到2026年甚至2027年才能反转。”
  • 《2020年中国IT支出将达到20683.5亿元 同比增长2.7%》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7-03
    • 新浪科技讯 6月30日下午消息,IDC于近日发布了《中国分省GDP和IT市场预测,2020-2024》(IDC #CHC46155820, 2020年6月),提供了2020–2024年中国省级国内生产总值(GDP)和 IT 支出的预测数据。其中包括 31 个大陆省份以及香港和台湾的名义 GDP 价值、实际 GDP 增长率、按产品类别划分的 IT 支出(硬件、软件和IT 服务)以及 2018 年至 2024 年的市场规模数据,可为 IT厂商制定业务规划时提供参考。 该报告显示,根据IDC于5月份所做的最新预测,2020年中国IT支出将达到20683.5亿元人民币,相比2019年增长2.7%。2020年初至今,新冠疫情对于中国IT市场带来较大影响,但是抗击疫情的同时也促进了数字化转型升级,基于云服务的各种实践活动诸如远程办公、远程会议/会展、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获得了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更是创新发展。 2020年中国各省和经济带区域的IT支出规模预测如下图所示: 为了应对疫情,中国政府推出了多项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新基建”政策将会直接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IT技术的发展。充电桩、特高压、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会拉动ICT的需求。互联网经济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日常生活用品、餐饮、生活服务等更加互联网化,远程教育、网络化办公等技术将会创新发展。就抗击疫情以及中长期健康中国发展目标来看,中国各省将会逐步建立或者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会获得广泛应用。 在此背景下,区域经济圈的IT市场将逐步形成自有的特色和模式,预计在未来几年中会日渐突出,重塑整个中国IT市场格局。主要的区域经济带的IT市场呈现如下特征: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其IT市场也将快速增长。IDC预测,2020年京津冀IT市场规模将达到3431.3亿元人民币,占中国总IT市场规模的16.6%。新基建和新兴IT技术创新是京津冀IT市场的主要动力。 长三角区域2020年IT市场规模将达到4876.3亿元人民币,占中国总IT市场规模的23.6%。长三角地区的新基建和数字化转型保持领先,互联网数字化经济蓬勃发展,带动IT市场快速发展。 大湾区2020年IT市场规模将达到3086.7亿元人民币,占中国总IT市场规模的14.9%。大湾区数字化转型灵活多样,互联网经济发达,外向型经济发达,以及新基建将带动IT基础设施升级。 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制造业发达,数字化转型蓄势待发,未来IT市场将保持高速发展。 成渝经济圈经济活力充沛,互联网经济发展后劲足,数字化转型蓬勃发展,带动整个IT市场增长。 IDC中国 Health Insights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高级研究经理肖宏亮表示:中国各省IT市场在疫情中逐渐恢复,数字化转型和新基建是当前疫情之下带动IT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前和未来几年中的宏观经济和IT市场恢复发展中,IT市场的区域化正在形成特色和模式,未来几年中国IT市场区域格局正在重塑。建议IT厂商根据各省预计主要经济带区域IT发展特征,开发适应区域市场需求的产品和营销策略,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也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