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的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4-12-17
  • 背景:多重耐药(MDR)和广泛耐药(XDR)结核病个体的治疗依赖于针对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及二线抗结核药物等的可靠且有效的药物敏感试验(DST)。然而由于一些尚未解决的方法方面的问题,使得药敏试验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基于此,该研究探讨了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及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与其对MDR和XDR结核病患者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方法:搜集先前公开的31项队列研究中涉及的MDR和XDR结核病患者个体数据并对其加以分析,具体包括药敏试验结果、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及每项研究采用的药敏试验方法等表征患者临床特点的数据。

    结果:不同研究涉及的药敏试验方法和治疗方案差异较大。根据对8955名患者的分析结果,发现如果治疗过程中采用一种敏感型药物,则相应的治疗成功率会较高;如果是耐受型药物,则其成功率会较低,即药物敏感程度与治疗成功率呈持续且显著的正相关性。后续的各类调整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显示上述结果的合理性。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治疗组的校正后比值比范围是1.7至2.3,而二线注射剂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组的比值比范围是2.4至4.6。

    结论: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及二线抗结核药物的DST结果能够提供一些临床上有用的信息用于指导MDR和XDR结核病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关报告
  • 《儿童耐药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及二线抗结核治疗效果分析》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7-07-14
    • 目的:探讨儿童耐药结核病的临床特点,二线抗结核治疗的近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诊断为耐药结核病的4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发病相关因素,以出院时的治疗反应作为近期结局指标,了解二线抗结核治疗在儿童耐药结核病中的近期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χ2检验用于组间比较。 结果:在443例结核病患儿中,耐药结核病例46例,耐药率为10.4%,其中男26例、女20例,患儿年龄为1个月28 d~17岁5月龄,平均(8.4±4.5)岁,以>7~14岁年龄组的儿童最多(25例,54.3%)。46例患儿中有明确结核接触史者占20例(43.5%),其中12例(60.0%)为家庭内(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一起生活的祖父母)密切接触,8例(40.0%)为家庭外(包括亲戚和邻居)接触。初治耐药结核病例11例(23.9%),复治耐药结核病例35例(76.1%),在复治患儿中,既往不规则治疗者占31.4%(11/35)。2010—2014年初治和复治病例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和1、1和13、4和7、4和11、2和3例,χ2=3.255,P=0.196),耐药结核的治疗有效率为87.0%(40/4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5/46)。 结论:儿童耐药结核的总体疗效较好,二线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抗结核药物的血药浓度及其对结核病治疗效果的影响》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3-03
    • 结核病治疗药物监测仍然存在争议。基于此,来自韩国盆唐首尔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合作评估了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与其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10月12日发表在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 研究人员以2006年3月至2013年4月间收治的结核病患者为分析样本,评估了他们体内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具体为在服药两小时后采集患者的静脉血,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其进行分析。之后回顾性分析相关数据,并测定血药浓度与其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显示,在413名患者中,异烟肼(INH)、利福平(RMP)、乙胺丁醇(EMB)及吡嗪酰胺(PZA)低血药浓度的发生率分别为59.3%、27.8%、12.8%和8.0%;异烟肼低血药浓度组中有结核治疗史的患者比例要高于异烟肼血药浓度正常组(19.2% vs 11.0%;P =0.026),且前者出现耐药菌株的比例也同样要高于后者(17.6% vs 8.8%;P =0.049)。然而,INH、RMP、EMB及PZA的低血药浓度与治疗效果之间无相关关系。此外,INH低血药浓度倾向于和2个月血培养阳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多因素分析显示两者在统计学层面无显著的相关性(P =0.072);17名患者(4.1%)出现症状复发状况,但异烟肼低血药浓度组与异烟肼血药浓度正常组患者复发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表明,INH低血药浓度对病情复发及获得性耐药的产生均有一定的影响,然而INH血药浓度与治疗效果及病情复发率之间均无直接的相关关系。在之后的前瞻性研究中还需进一步评估治疗药物监测(TDM)的应用状况及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