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17国决定投入1450亿欧元研究半导体技术以打破美国垄断》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2-28
  •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今年12月初,欧洲半导体巨头意法半导体公司宣布,由于受到美国限制政策的影响,预计今年4季度的有关华为的订单将为零,这将对该企业接下来的销售业绩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该企业决定推迟一年生效有关此前提出的总值120亿美元年度销售目标。

    据悉,目前得到美国“许可证”恢复对华为供货的企业仅有10家,其中包括了索尼、三星、台积电等亚洲地区企业,但不包括欧洲地区企业。对此,有外界猜测,很可能是美国有意限制欧洲供应商与中国的合作,妨碍欧洲企业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从而达到帮助美企减少竞争压力的目的。这一猜测的兴起,是由于美国禁止欧洲企业与华合作的同时却为美企提供了额外豁免,这使得美企有机会抢占更多中国市场份额,而欧洲企业却因为美国的限制举措面临巨额的经济损失。

    近期,欧洲科技巨头及部分国家代表人士就公开指责了美国以“技术安全”为由展开的限制行动,此外还有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在内的17个欧盟国家的电信部长在12月初签署了《欧洲处理器和半导体科技计划联合声明》(European initiative on processors and semiconductor technologies),并决定将使用欧洲复苏基金的1/5,即1450亿欧元,在未来2-3年内用于数字化转型项目和半导体研究。

    欧盟认为,美国在对华为、中芯国际等公司的制裁中奉行了“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并将其他国家的企业排除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外,这有损于欧洲国家企业的利益。因此,欧洲国家认为,需打破美国的垄断,通过减少对美国技术的依赖,让欧洲公司在市场中获得主动权。据了解,目前欧盟企业在全球半导体市场里的占比仅有近10%,而美国巨头的占比则是达到了47%。

相关报告
  • 《欧盟17国联合签署万亿半导体计划,直指美国技术垄断!》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2-30
    • 在美国的强势打压之下,不只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被卡着脖子走得气喘吁吁,欧洲各国也因身处牵一而动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感受到了重重危机。 如同中国开始坚定的推进独立自主的政策一样,欧洲也不会坐以待毙。 近日,欧盟委员会召开了欧盟17个国家电信部长(大臣)的视频会议。此后,17国发表了《欧洲处理器和半导体科技计划联合声明》,宣布未来两三年内将投入1450亿欧元用于半导体产业。 1450亿欧元换算过来大约为人民币11527.645亿元,万亿级半导体计划,直指美国禁令!为了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争夺更多话语权,同时也为了保证欧洲半导体产业的自主性,,欧盟迈出了半导体产业合纵抗美的关键一步! 合纵抗美,独立自主 据悉,签署这份声明的17个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克罗地亚、爱沙尼亚、芬兰、希腊、意大利、马耳他、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奥地利、斯洛伐克、塞浦路斯。 虽然17个国家的数量仅是欧盟成员国总数的60%,但是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的产业总量几乎占据了欧洲半导体行业市场份额的90%。 声明谈到,半导体行业是一个严重依赖先进技术的全球性行业,它体现在价值链的各个过程,比如说半导体制造设备、设计、生产、测试封装,以及最终产品中的嵌入和验证——由此,半导体行业在研发方面的支出占收入的比例是所有行业最高,高达15%到20%。正是因为研发支出较高,因此在这个行业中的整合之风非常严重,故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透明的全球贸易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但是现在,美国显然已经破坏了这样的公平竞争环境,所以欧盟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声明同时也提到,目前,欧洲大量依赖海外制造的芯片,这些芯片技术广泛运用于汽车、医疗设备、移动电话和网络以及环境监测等环节。然而,近年来,国际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希望通过联合的形式,推动半导体行业发展。 显然,17国口中的"海外芯片"所指的正是美国技术。数据显示,目前美国芯片企业几乎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欧洲技术的占比仅为10%。 欧盟数字首席执行官蒂埃里·布雷顿在声明中表示:随着先进的处理器芯片对欧洲的产业战略和数字主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取多国合作方式有助于利用现有优势,抓住新的机遇。 声明表示,签署成员国同意共同努力,以加强欧洲的电子和嵌入式系统价值链。这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化处理器和半导体生态系统,二是在整个供应链中扩大工业影响力——以此来应对关键技术、安全和社会方面的挑战。 根据这份声明,17国将在未来2至3年内投入1450亿欧元的资金,以推动欧盟各国联合研究及投资先进处理器及其他半导体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声明中不仅提到了当下正流行的5G技术的开发,同时还提出了6G技术,以及当前行业最难攻克的2nm工艺制造。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技术为5nm工艺。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欧盟对美国的霸权政策已经不满很久了。 据新浪财经援引英国《金融时报》的消息,欧洲地区的科技巨头以及部分国家的代表人士近期公开指责美国采取的限制行动,指出美国利用技术安全的名义,禁止这些企业与中国合作,但是却对美企提供额外豁免,让美企伺机在中国“站稳脚跟”,而欧洲企业却遭受巨额的经济损失。 以芯片行业的晶圆厂为例,此前5年,欧洲的纯晶圆厂销售额在全球市场的占比约为10%。然而,近年来随着美国对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制裁,导致这些企业无法向中国市场供货,今年,整个欧洲的晶圆厂销售相比此前大跌了40%。 以欧洲半导体巨头意法半导体公司为例,该司于12月初宣布,此前提出的总值120亿美元年度销售目标将推迟一年生效。具体的原因为,美国的限令之下,预计今年4季度来自华为客户的订单为零,对该司接下来的销售业绩造成较大影响。 目前,包括英特尔在内的美国企业均已被美国政府授权恢复对华为进行供货。然而,在这份豁免名单中并没有欧洲企业的名字。由于不少欧洲半导体企业在生产设计环节或多或少都使用了美国技术,因此,他们不得不根据美国制裁向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断供"。 至于美国为何没对这些欧洲企业“开绿灯”,外界猜测,美国或许是有意限制这些欧洲供应商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为美国企业减轻“竞争负担”。 一名欧盟在华的代表人士指出,对于欧盟来说,中国是个无法替代的巨大市场,他们也想挣脱美国的束缚,通过减少对美国技术的依赖,从而按照自己的想法服务中国客户。 政策助推,格局将变 过去30多年来里,欧洲一直致力于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截至目前,欧洲半导体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仅占10%。 当今世界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半导体历史上的两次产业转移。第一次转移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美国本土向日本转移,成就了东芝、松下、日立等知名品牌;第二次转移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由美国、日本向韩国以及台湾转移,造就了三星、海力士、台积电、日月光等大型厂商。 半导体产业每一次转移的过程都带动了当地科技与经济飞速的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半导体产业两次转移都指向了东亚地区,当地政府强力支持在半导体这种高资本长周期的产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欧洲由于没有强力政策支持,一直没有抢到历史性的机遇。这一次,吸收教训,欧洲在政策方面做出了重磅部署。 另一边,在政策支持的力度上,中国向来不会落后。 本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28纳米(含)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公告自2020年1月1日起执行。 在各国的努力和推进之下,相信不出10年,半导体产业的全球格局必将迎来巨变。
  • 《欧盟宣布投资3.25亿欧元支持欧洲半导体创新生态系统》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4-07-05
    • 据欧盟委员会官网7月4日报道,芯片联合执行体(Chips Joint Undertaking,简称Chips JU)宣布,作为《芯片法案》下的欧洲芯片计划的一部分,将投资3.25亿欧元支持光子学、能力中心和基于云的半导体设计平台的半导体研究和创新计划。 投资重点内容具体涵盖:(1)通过建立光子集成电路(PIC)的试验生产线来进一步支持欧洲的半导体行业。光子集成电路利用光以更高的速度处理和传输信息,同时使用更少的能量。这对下一代高性能计算机、高速通信和数据中心尤为重要。(2)支持欧盟参与国“芯片能力中心”的创建、推广和网络化。这些能力中心将提供获得半导体技术专业知识和实验的机会,帮助公司、特别是中小企业提高设计能力和发展技能。(3)创建一个基于云的在线设计平台,允许用户、特别是学术界、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设计和开发他们的新芯片,并帮助将他们的设计推向市场。 光子学试验线、能力中心和设计平台的项目申请提案截止日期分别为2024年9月17日、2024年10月2日和2024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