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多国遭遇能源危机,我国如何应对冲击?》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16
  • 2022年,国际能源供需形势复杂严峻、价格大幅上涨,多个国家遭遇能源危机。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国际冲击叠加极端天气频发,能源保供稳价面临较大风险挑战。“总体看来,我国以煤炭为锚,着力保持能源价格总体稳定。2022年1—11月,美国、欧元区CPI中能源价格同比分别上涨约27%和38%,而我国CPI中居民水电燃料价格仅上涨约3%,汽柴油价格涨幅也明显低于美欧。”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伴学今日在发布会上透露。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持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基础上,创新机制、稳定预期、加强监管“三箭齐发”,采取了一系列改革调控监管措施,有效稳定了我国能源价格。

    一是创新机制。周伴学介绍,我国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系统观念,煤价改革、电价改革“双管齐下”,以机制创新支撑能源保供稳价。改革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按照“下限保煤、上限保电”的原则,提出煤炭价格合理区间,同步明确煤、电价格可在合理区间内有效传导;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创新建立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制度,引导市场交易电价合理形成。“实现了煤价、上网电价、用户电价通过市场化方式‘三价联动’,有效稳住了煤价,进而实现稳电价、稳用能成本。坚持保障民生,保持居民、农业用电价格稳定。”

    二是稳定预期。通过“打明牌、定边界”方式,持续加强宣传解读和预期引导,积极应对价格异常波动风险。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方案2022年5月1日正式实施,同步发布公告明确煤炭领域哄抬价格行为认定标准。

    据统计,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续发布16篇煤炭价格政策系列解读,编印3000份《煤炭价格政策宣传解读手册》送至煤炭企业和相关单位,全面完整解读煤炭价格“新政”,促进形成广泛市场共识。对相关煤炭生产贸易企业、资讯机构开展约谈提醒,及时纠正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恶意炒作等行为。

    三是加强监管。建立煤炭价格监测和成本调查制度,开展煤炭价格指数行为评估和合规性审查。每日监测煤炭出矿、港口、到厂现货价格,每周监测中长期交易价格,每月调度重点发电企业合同信息,及时了解一手市场价格情况,发现异常波动及时预警处理。对煤炭价格涉嫌超出合理区间线索开展拉网式调查、聚焦式核查,坚决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我国能源价格的稳定,为稳增长、保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欧美国家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形成鲜明对比。例如,2022年我国居民电价、气价均保持稳定,欧美国家则明显攀升,美国、欧元区2022年1—11月CPI中电力价格同比涨幅分别达12.9%和36.3%,天然气价格同比涨幅分别达26.6%和56.5%。”周伴学说。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1914.shtml
相关报告
  • 《热词中的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危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13
    • 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一直在拉拢盟友对俄罗斯展开全方位制裁,这也让欧洲国家深陷能源危机。 俄罗斯是欧洲能源的主要供应国,对俄制裁愈演愈烈的同时,欧洲自身的能源价格也持续走高。伦敦洲际交易所数据显示,近日,欧洲天然气现货价格突破1900美元每立方千米。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欧洲天然气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眼下欧洲各国正纷纷增加各自的天然气储备,不过就在今天(11日),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主要管道——“北溪-1”开始年度维护,输气也随之暂停。有分析人士指出,此举将加剧欧洲市场天然气短缺。而鉴于目前欧洲多国与俄罗斯关系紧张,不少欧洲官员担心,俄方在维护结束后会继续关闭管道。 “北溪-1”开始年度维护 法德担忧完全停供 根据“北溪”公司的数据,从莫斯科时间11日7点开始对管道进行年度计划维修工作后,已经没有通过“北溪-1”管道供应给欧洲的俄罗斯天然气流量。维护时间将持续至21日,维护工作包括检测机械部件、自动化系统等。俄方表示,维护工作正常情况下每年都会进行,而且完全按照计划开展。 不过,德国和法国方面却都有些担忧。 德国联邦网络管理局局长 克劳斯·穆勒:“北溪-1”按照惯例通知了我们,但是维护完成后会发生什么还有待观察,没人能预测是10天后结束维护,还是更早或更晚。不幸的是我们只能等着看结果。我甚至觉得我们可能最快也要在恢复前一天才能得到通知。 穆勒表示,德国有关部门,特别是从秋季开始,将持续关注能源短缺给经济、供应链以及社会层面带来的影响。 德国工商总会主席彼得·阿德里安则预测说,如果“北溪-1”长期断供,德国可能面临严重经济衰退风险,到今年冬季,德国GDP可能缩水10%甚至更多。 10日,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表示,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完全中断是非常有可能的,法国要为此做好准备。 法国财政部长 布鲁诺·勒梅尔:我们要为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完全中断做好准备,这依然是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据德新社报道,眼下正是德国储气过冬的重要时段,德国政府计划11月前把天然气库存提升至储气能力的90%,但现在仅为62.6%。 德国《图片报》报道称,由于天然气供应短缺和取暖成本飞涨,今年冬季很多德国人可能无法负担取暖费,对此,德国政府已敦促企业和家庭将天然气消费量降至最低水平,以确保在2个多月后的供暖季节能有足够的天然气存量。德国多座城市也计划设立公共取暖场所。 德国住宅地产公司巨头沃诺维亚日前宣布,公司旗下的出租房屋近期将在夜间降低供暖功率,散热器的温度将不高于17摄氏度。该公司总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无法保证冬季所有公寓供暖都照常运行,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供暖费会大涨。 加拿大将归还送修的“北溪-1”涡轮机 围绕俄罗斯与欧洲的“北溪-1”供气问题,远在北美洲的加拿大也来横插一脚。今年6月,加拿大以对俄制裁为由,将德国西门子公司送修的“北溪-1”天然气管道部件——涡轮机给扣住了。经过德国的协调,加拿大政府9日宣布,将归还涡轮机,但同时也将扩大针对俄罗斯的制裁。据今日俄罗斯报道,归还的日期将会在7月14日以后。 按照加拿大自然资源部长乔纳森·威尔金森在声明中的说法,涡轮机的归还有助于欧洲获得可靠且负担得起的能源,因为一旦缺乏必要天然气供应,德国经济将遭受重创;随着冬季临近,德国人将面临无法取暖的风险。 加拿大政府知情人士透露,涡轮机将先送回德国,而后由德方交给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 6月14日,俄气表示,由于“北溪-1”的涡轮机未能按时送回,通往欧洲的“北溪-1”天然气管道输气量从每日1.67亿立方米减少至最多1亿立方米。15日,俄气表示,输气量再次减少至每日不超过6700万立方米。 这一涡轮机由西门子加拿大子公司制造,此前被送往加拿大进行维修。但俄方没有透露送修的时间。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 佩斯科夫(6月16日):我们知道的是,涡轮机有问题,他们维修后没有及时返还到俄罗斯,这是制裁的后果,这不是我们提前计划的,这与我们无关。 此前,德国4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俄罗斯缩减供气量后,德国被迫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包括更多转向煤电、呼吁民众节能等。 这让德国倍感压力。在6月底的七国集团峰会上,德国总理朔尔茨在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会晤时,就要求加方归还涡轮机。峰会结束后不久,朔尔茨再次打电话给特鲁多,商议此事。 本月7日,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再次公开呼吁加拿大归还涡轮机。他声称,德国不认为涡轮机是俄方减少天然气供应的真正原因,但归还涡轮机会让俄罗斯失去延长停供的借口。这样的说法,遭到俄方反驳。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 佩斯科夫(7月8日):对于俄罗斯用天然气施加政治压力的说法,我们拒绝接受,事实不是这样的。涡轮机归还后,我们将增加供气量,问题是为什么没有立即归还。 在加拿大决定归还涡轮机后,乌克兰外交部和能源部发表声明说,对加方的决定深感失望,称俄罗斯完全有能力在缺少一个涡轮机的情况下全量供应天然气,俄罗斯的威胁是“没有技术原因的敲诈”。 “北溪-1”管道经由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是俄罗斯向德国供应天然气的主要管道。 与它平行的输气管道“北溪-2”2021年建成,但今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和美国对俄罗斯施加制裁,德国政府暂停了“北溪-2”管道项目认证程序。 天然气短缺 老牌瓷器制造商面临生存危机 由于天然气供应严重不足,德国很多依靠天然气生产的行业犯了愁,部分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瓷器制造商卡拉最近就因此而倍感焦虑。 卡拉是德国一家拥有177年历史的老牌瓷器制造商,专门为零售商店和酒店行业生产瓷器。近来受能源价格高企,以及天然气供应大幅减少等因素影响,这家百年老店的生存已经面临严重威胁。 德国卡拉瓷器制造公司总经理 丹尼尔·耶肖诺斯基: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天然气的制造商,我们非常焦虑。因为天然气价格在过去12个月里急剧上涨,而且转向依靠光伏发电等方式是不可行的。 耶肖诺斯基表示,尽管目前每兆瓦时天然气的价格约为100欧元、约合人民币700元,较年初的120到150欧元稍有下降,但从商业角度来看仍不可持续。 德国卡拉瓷器制造公司总经理 丹尼尔·耶肖诺斯基:我们那么大的用量很难找到替代来源,这难以想象。最终我们的方案就是停产。 目前,德国天然气存储设施储气量不到60%。而在上月,在俄罗斯减少供气量后,德国启动天然气紧缺应急方案第二级“警报”。德方官员估计说,如果德国失去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且今年冬季不遭遇异常寒冷,德国现有天然气储备届时也只可维持一到两个月。 “美国正在牺牲欧洲利益” 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一直在试图带欧洲的节奏,除了对乌克兰提供军事装备之外,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带动欧洲国家对俄罗斯展开多轮制裁。然而,对俄制裁的效果并不明显,还起了反作用。如今,欧洲国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地跟从美国不断推高对俄罗斯的制裁,带来的损失将更多由欧洲自身来承担。欧洲不仅出现了对俄制裁的疲劳症,对俄乌冲突的疲劳症,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对于盲目跟进美国政策的不满。 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领导人 勒庞:(对俄罗斯的)制裁被证明无效,相反却使俄罗斯变得富有。制裁对法国人民的伤害大于对俄罗斯的伤害。 勒庞之所以这么说是有依据的。法国国家统计和经济研究所6月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法国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5.8%,通胀水平创下1991年6月来新高。 事实上,对俄制裁是否有效,美国人心里也清楚得很。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主持人 法里德·扎卡里亚:西方对俄罗斯展开的经济战的效果与它们的预想相距甚远。由于能源价格飞涨,彭博社预测相比俄乌冲突开始前,俄政府将在石油和天然气上赚得更多,预计2022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850亿美元,在2021年这一数字为2360亿美元。与此同时,欧洲正面临50年来最严峻的能源危机。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近日也表示,西方对俄制裁并未对俄乌冲突起到任何降温作用,反而使冲突愈演愈烈,而这不符合欧洲的利益。 意大利前经济发展部副部长 杰拉奇:我们都看见了,制裁并未起作用。众所周知,制裁也不会起作用。当然我们不希望冲突持续,不希望危机升级,也许一些欧洲国家、西方国家正希望如此,但这并不符合欧洲的利益。 挪威东南大学教授格伦·迪森9日在“今日俄罗斯”网站撰文指出,“西方集体正面临着一场经济灾难。这场灾难由不可持续的债务、失控的通货膨胀、不断下降的竞争力以及目前最严重的能源危机所驱动。”文章还重点点名了德国,称作为欧盟经济火车头,德国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或将面临经济灾难。 有德国联邦议员表示,德国不应牺牲自身的利益,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德国联邦议院议员 爱丽丝·魏德尔:我认为错误的还有一点就是欧洲人对美国的极度依赖。看看乌克兰冲突,欧洲人跟乌克兰人生活在同一片大陆上,是直接的邻居,而美国在大西洋的另一头,跟欧洲的地缘政治形势完全不一样,所以欧洲替美国挡子弹的做法太愚蠢了。 有网友对此表示赞同。 “欧洲领导人干过最愚蠢的事就是一味追随美国,而对自己国家的事情却不管不顾。” “就像其他欧盟国家的人民一样,德国人也将意识到在乌克兰问题上盲从美国,将为自己的错误付出昂贵的代价。” 有网友在这个帖子下留言“越快(意识到)越好。” 还有网友表示,由于在美欧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欧洲日益沦为美俄博弈牺牲品。 “在地缘政治的棋局中,美国把欧洲视为棋子,正在牺牲欧洲(的利益)。”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维持其全球霸主的地位。 “美国一心想谋求在欧洲的霸权,通过自己一手主导的制裁已将欧洲经济毁于一旦。与此同时,美国还牺牲乌克兰人的生命与俄罗斯打代理人战争。” “如今欧洲已经步履蹒跚了,可这还没到冬天呢。欧洲人还没看清,他们已经被美国政府欺骗了,重创了自己的经济,强化了美国的单极霸权。”
  • 《能源危机”之下 美国何以“逃过一劫”?》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30
    • 就在天然气和电价飙升令欧洲遭遇“能源危机”之际,能源已经独立的美国“逃过一劫”,甚至还能出手“解救”欧洲。 由于欧洲天然气市场供应紧张,而美国供应充足,欧美天然气市场价差相应扩大,欧洲天然气价格甚至一度高达美国的10倍。与此同时,巨额的利润诱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油轮将美国液化天然气运往欧洲,欧洲天然气价格也因此有所回落。 在欧洲等地能源供应短缺之际,美国为何能够“逃过一劫”? 能源独立令美国“逃过一劫” 未来美国会祭出能源出口禁令吗?能源价格飙升美国化石能源投资为何仍“小心翼翼”?未来美国在能源转型上会继续“三心二意”吗? 在石油危机后,美国在页岩油开发技术上取得了革命性突破,成功实现能源独立。 需要注意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严重冲击了美欧经济,和欧洲大力推动能源转型不同的是,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能源独立计划,而在那之后,历届美国政府均将实现能源独立作为能源政策的核心内容。 在石油危机后,美国在页岩油开发技术上取得了革命性突破,成功实现能源独立。2018年美国产油量跃居全球第一,一度超过沙特。2019年9月,美国更是一跃成为石油净出口国。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12月公布的月度预测,美国最大的页岩盆地二叠纪盆地的产量将在明年1月份激增至纪录高位,预计增加7.1万桶/日至503.1万桶/日,也将是史上首次超过500万桶/日。不过美国其他地区的原油产量距离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仍有距离。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王永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页岩油革命后,美国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能源独立,相对于欧洲来说,美国在能源上“日子比较好过”。 Agora能源转型论坛(Agora Energiewende)中国事务高级顾问、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部原主任涂建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以前美国的能源市场是封闭的,基本上原油和天然气是不能出口的,后来由于页岩革命成功,美国开始为原油和天然气出口松绑,美国和全球能源市场也越来越联动,美国最近一段时间能源价格的波动也受到了全球能源市场价格飙升的影响。 尽管美国国内在能源供应上不存在太大问题,但随着美国能源价格受到国际市场影响也在上涨,呼吁限制美国原油和液化天然气出口的声音也出现了。 王永中对记者表示,现在美国的天然气价格其实远远低于国际市场,美国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很高。如果美国企业大量出口,减少国内市场供应的话,也会导致国内天然气价上涨,取暖成本上升,进而会加剧通货膨胀问题。 涂建军也解释称,美国页岩革命成功后,本土天然气价格比全球市场价格低很多,这对美国制造业和全社会都是一个巨大的红利。现在要更多地出口,无非就把这一块红利更多地让油气工业和海外消费国拿走了,这里面就牵扯到了利益怎么分配的问题,美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反对出口的声音。 总体而言,美国不太可能会祭出出口禁令。在全球天然气供应极度紧张之际,若美国强行禁止液化天然气出口,将在政治和商业层面造成极大的不稳定性。如果美国停止液化天然气出口,将导致美国天然气市场供需严重脱节,扼杀对天然气供应的投资,这可能造成更大的波动和全球市场的价格上涨。 IHS Markit副董事长Daniel Yergin表示,当市场供应紧张时,更需要保障稳定、安全和可靠的供应。如果美国限制或改变供应方向,只会加剧紧张局势,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和市场波动,并破坏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以及美国与盟友、伙伴国之间的关系。 化石能源投资仍“小心翼翼” 与以往高油价时期不同的是,尽管今年油价飙升,但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却没有大幅增产。投资者向美国能源公司施压,要求它们限制钻探,并将更多利润返还给股东。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数据,预计2021年美国石油产量平均为1120万桶/日,2022年仅小幅增加至1190万桶/日。而在2019年年底,美国石油产量曾创下近1300万桶/日的纪录。 美国顶级页岩油勘探公司先锋自然资源公司首席执行官斯科特·谢菲尔德(Scott Sheffield)表示,由于石油公司将现金返还给股东,而不是增加资本支出,美国石油产量每年仅会增长3%。在这种情况下,可预见的未来油价将继续维持在每桶70美元上方。 在涂建军看来,之前的低油价给资本留下了很惨痛的教训。过去投了很多钱进去,但页岩革命成果导致油气价格走低,后来又叠加了新冠疫情的冲击,所以在上一轮油价暴跌的过程中,很多油气行业公司亏损非常严重,资本也是“有记忆的”。他进一步对记者表示,现在加上拜登又在极力推动净零排放,油气行业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行为也会更加谨慎。 与此类似的是,高盛能源研究主管Damien Courvalin也认为,从长期来看,能源产出增长面临多方面挑战,例如上游成本上升,投资者选择支持聚焦ESG的板块,也导致能源行业资金成本上升。由于能源转型及其对燃料使用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对长周期石油项目的投资也有所下降。 价格方面,Courvalin进一步表示,尽管高盛的基本预测是明后年布伦特原油有望维持在85美元左右,但如果钻井成本上升速度加快,或者遭遇意外的供应短缺,那么布伦特原油价格有可能会突破“三位数”。 对于未来能源供给侧面临的风险,沙特能源部长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Abdulaziz bin Salman)12月早些时候警告称,因为勘探和钻井方面的投资减少,到2030年原油产量可能减少3000万桶/日。“如果无法在能源领域确保足够的支出,我们可能会滑向一个很危险的阶段,结果或许是演变为一场‘能源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我不是在预测,而是在警告,闲置产能将会消失。” 美国能源转型“三心二意” 相对于欧洲在能源转型上的坚决,美国则显得“三心二意”。 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积极参与了气候协议的讨论与制定。但特朗普上台后却宣布美国不会履行承诺,并在2020年11月正式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而在拜登上任后,美国又立马重新加入了《巴黎协定》,试图将气候变化议题打造为美国重塑领导力的重要抓手。 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美国两党博弈,共和党与民主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共和党票仓更多与传统产业利益集团绑定,因此在气候问题上更为宽松;而民主党票仓则更多与新兴产业利益集团绑定,因此对待气候问题更为严格,并承诺不遗余力运用外交手段推动其他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化石燃料已经引发了一轮“唇枪舌剑”。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上,环保主义者警告能源转型过慢会发生气候灾难。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公司则极力反对,认为如果没有他们的产品,能源安全和供应将得不到保证,未来几十年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重要的燃料来源,在各国政府寻求减少化石燃料来解决气候问题之际,他们的价值不应受到低估。 2021年12月,在休斯敦举行的世界石油大会上,沙特阿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的高管纷纷发言,将最近的燃料短缺和价格波动归咎于对可再生能源的倚重和对化石燃料的投资不足。 对此涂建军向记者表示,虽然近些年石油在美国的重要性相对有所下降,但油气利益集团在政治上的声音依旧是比较大的。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如今是民主党总统拜登执政,同时民主党也在国会两院均占优势席位,但美国在清洁能源转型和气候行动落实上却依旧步履维艰。 在共和党的阻碍下,拜登“重建美好未来”法案的支出规模已经由3.5万亿美元腰斩至1.75万亿美元,但即使是这样也未能通过,民主党党内也有反对声音。美国参议员曼钦(Joe Manchin)明确表示,他不会支持拜登的1.75万亿美元“重建美好未来”国内投资法案,警告该法案会危及美国能源独立。 这也意味着白宫推动清洁能源转型的努力遭遇重大挫折。“重建美好未来”法案将目前针对美国工会工人制造的电动车的税收优惠从7500美元提高到12500美元,并为二手车提供高达4000美元的税收抵免。 在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笼罩下,未来能源市场格局仍充满了不确定性。展望未来,王永中对记者表示,在能源问题上也存在“不可能三角”的说法:稳定的能源供应、清洁的能源供应、便宜的能源供应这三者是不能兼顾的。不同的选择需要付出不同的代价,需要有所取舍。伴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未来可能会迎来相对不稳定的能源供应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