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社会和生态指标有效保护珊瑚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1-08
  • 来自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和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并实施了一种先进的监测方法,该方法结合了社会和生态指标,以揭示珊瑚礁保护成功的驱动因素。该框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的四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在这些国家,数百万人依靠珊瑚礁生态系统维持生计、粮食安全和文化习俗。这项题为“实施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的保护监测:来自多国珊瑚礁项目的经验”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保护》(Biological Conservation)杂志上。

    该研究第一作者、詹姆斯·库克大学ARC卓越珊瑚礁研究中心Georgina Gurney博士说表示,人们依赖珊瑚礁来获得多方面的健康,与人合作而不是鱼或珊瑚,是珊瑚礁管理的核心。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管理对于为人类和自然取得积极成果至关重要。该研究共同作者、WCS全球珊瑚礁监测项目领导者Emily Darling博士表示,衡量珊瑚礁管理的社会和生态结果对资源使用者、珊瑚礁管理者和政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在气候变化中有效和公平地管理珊瑚礁。

    这种方法基于诺贝尔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是首次将其应用于多个国家的监测实践。该框架采用跨学科方法开发,涉及跨社会和生态学科的应用科学家和学者之间的合作。

    该框架包括90项社会和生态指标,可通过标准的水下潜水员调查和与当地社区成员、渔民和海洋管理者进行的调查收集这些指标。使得监测能够阐明当地的珊瑚礁管理背景、资源的使用和依赖性以及当地利益相关者对管理影响和公平的看法。

    新的社会-生态系统监测框架已在四个国家(斐济、肯尼亚、马达加斯加和印度尼西亚)的85多个社区实施。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流程由两个开源数据平台支持。分别为:Kobo Toolbox (kobotoolbox.org)和由WCS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开发的珊瑚礁生态调查的新平台——美人鱼(datamermaid.org)。

    这项研究得出的一个主要经验是,可以从头开始设计和执行全球监测方法。Emily Darling还表示,标准化和可比较的度量需要跨研究学科和部门的深入设计和合作。了解管理和珊瑚礁健康方面的经验,为诸如《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际保护和管理政策框架提供了新的见解。

    为了确保世界珊瑚礁的未来,迫切需要继续投资于长期的珊瑚礁现场保护。除了这些努力之外,还需要改进数据收集、分析和学习,使珊瑚礁和人类能够适应正在发生的区域和全球威胁,尤其是来自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珊瑚礁仍是有希望的,但它将结合全球政治意愿,在实地采取自下而上的行动,正如这项研究所证明的那样。

    这项研究得到了约翰·d和凯瑟琳·t·麦克阿瑟基金会以及布隆伯格慈善基金会“活力海洋计划”的支持。

    (李桂菊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newsroom.wcs.org/News-Releases/articleType/ArticleView/articleId/13625/Integrating-Social-and-Ecological-Science-For-Effective-Coral-Reef-Conservation.aspx
相关报告
  • 《斐济岛地区森林如何保护珊瑚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9-11
    • 近日,《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一项研究中描述了一种新模型,它可以揭示陆地上的特定地点,对珊瑚群落和相关礁鱼种群的保护作用,将避免下游珊瑚礁受到损害。研究人员把重点放在斐济岛Kubulau地区,当地的土地所有者依据研究结论已经开始采取行动,通过管理计划来管理他们的资源。人类在陆地上的活动常常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连锁效应,而人类对斐济岛的影响正在威胁全球25%以上的珊瑚礁地区。商业&农业运作、伐木、采矿和沿海开发的扩张可能通过增加沉积物和养分径流损害珊瑚礁及其相关渔业。随之而来的珊瑚礁退化直接影响世界各地热带岛屿地区的粮食安全、人类福祉和文化习俗。为了管理和保护最有效的地方,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精细的、联系紧密的陆地和海洋模型,将现有的土地利用与珊瑚礁环境和鱼类生物量相结合,随后模拟了未来各种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情景,以确定重点区域。保护这些区域,将为下游珊瑚礁系统提供最大的好处。在每一个模拟场景中,当原生森林得到保护或恢复时,珊瑚礁的影响被最小化。研究人员称,这项研究的结果可以为Kubulau地区的管理行动提供理论支撑。此外,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也远远超出了Kubulau地区,特别是许多土著岛屿地区也正在行动,以恢复从山脊到礁石管理系统的活力。因此,各国政府对采用综合陆海规划方法越来越感兴趣。该研究描述的新工具依赖于两个免费的软件包,并且可以用于开放获取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随着越来越多的遥感和测深数据可以免费使用,该模型甚至可以服务于世界各地数据极为贫乏的地区,以便更好地管理大范围的陆地和海洋地区。该模型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基于证据的决策平台,并使人们相信,指导陆地保护行动可以通过减少陆地径流造成的损害来增强珊瑚礁体的弹性。研究结果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因为它们表明,珊瑚礁适应全球变化的能力可以通过当地的行动得到提升,从而使当地人民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资源。 (吕钊编译;张灿影审校) 信息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学快报》2018年第32期
  • 《自然资源部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6-11
    •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珊瑚礁保护修复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通知》提出了5方面10条要求,进一步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建立健全调查评估和预警监测体系。一是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充分利用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基线调查成果,开展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评估,掌握珊瑚礁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等,纳入海洋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自然资源“一张图”,逐步构建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业务体系。二是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预警监测。明确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预警监测范围、重点区域、关键指标等,逐步完善连续观测监测和早期预警监测业务体系。 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一是强化珊瑚礁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珊瑚礁实行严格保护。对生态保护红线外新发现的造礁石珊瑚和修复后新形成的珊瑚礁,根据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和划定规则适时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探索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有保护潜力的珊瑚分布区纳入自然保护地。二是加强涉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项目用海用岛管控。禁止采取迁地移植修复。 科学实施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一是强化分类施策,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二是加强生态修复项目监测监管。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单位要严格落实修复方案要求,并预留资金开展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监测、效果评估以及后期管护等工作。自然资源部相关海区派出机构要采取抽查方式进行监督检查。 探索推进珊瑚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是探索开展珊瑚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于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结果,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生态价值核算试点,并将珊瑚礁生态系统纳入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和民众参与珊瑚礁保护修复。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预警监测、修复技术、修复成效评估、监管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标准体系。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珊瑚礁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领域科研平台建设。开展珊瑚礁生物多样性演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变化响应、珊瑚敌害生物防控、生态系统退化和适应机制、恢复潜力提升等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珊瑚礁生态站试点建设。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技术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