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科研团队成功使用定制生物墨水3D打印出人类胰岛细胞组织,为治疗Ⅰ型糖尿病带来新希望》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6-30
  • 据美通社报道,一支国际科学家团队在糖尿病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利用创新型生物墨水,结合 3D 打印技术制造出具有功能的人类胰岛细胞。这项技术已在 2025 年欧洲器官移植医学会国际大会(ESOT Congress 2025)上正式公布,有望为 I 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更高效、创伤更小的全新治疗方案。

    据介绍,这项科研突破的关键在于,研究团队成功采用由海藻酸盐和去细胞化人类胰脏组织制成的专用生物墨水,通过 3D 打印技术打印出人类胰岛组织(即位于胰脏内部、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群组织)。这项技术打印出的胰岛结构稳定、密度高,能够在体外存活并保持功能长达三周,在此期间持续对葡萄糖产生显著的胰岛素反应,展现出未来用于临床治疗的巨大潜力。

    传统胰岛移植一般需要将细胞注入肝脏,但该过程往往会导致大量细胞流失,且长期疗效有限。相比之下,3D 打印的胰岛设计为可植入皮下,只需局部麻醉和微小切口即可完成操作,过程更简单、创伤更小。这种微创方式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治疗选择。

    首席研究员 Quentin Perrier 博士表示,他们的目标是重建胰脏的天然微环境,让移植的细胞能够更好地存活并发挥功能。为此,团队开发了一种模拟胰脏支撑结构的特制生物墨水,能为胰岛提供所需的氧气和营养,令其保持活力。

    据悉,相应 3D 打印结构采用多孔设计,能够有效增强氧气和营养向胰岛细胞的输送。这一设计不仅有助于维持细胞健康,还能促进血管新生,这两方面对移植后细胞的长期存活和功能发挥都至关重要。

    研究报告显示,这些 3D 打印的胰岛细胞状态良好且持续活跃,存活率超过 90%,与传统胰岛制剂相比,相应细胞组织对葡萄糖的反应更敏锐,能在血糖升高时释放出更多胰岛素。在打印完成 21 天后,这些胰岛仍展现出强大的血糖感知和应答能力,显示出在体内移植后良好的运作潜力。同时,这些结构在整个观察期保持完整,没有出现结块或崩解,成功克服了传统方法常见的技术难题。

  • 原文来源: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esot-congress-2025-scientists-create-functional-human-islets-in-3d-printing-breakthrough-for-type-1-diabetes-treatment-302489775.html
相关报告
  • 《前沿 | 科学岛团队在3D生物打印组织工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8-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中心王俊峰研究员团队在开发新型3D生物打印复合材料用于组织工程修复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Materials&Design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3D生物打印技术,作为前沿的生物制造技术,通过使用活细胞、支架材料、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来构建复杂的生物组织,模仿天然组织的功能和形态。这项技术在生物组织修复中具有众多优势。首先,它能根据患者需求制造个性化组织或器官,适用于复杂损伤的修复;其次,它可使用患者自身细胞打印与其基因匹配的组织,减少免疫排斥;此外它还能再生复杂组织,如血管化组织和神经组织。 目前常用的3D生物打印材料包括用于硬组织修复的聚己内酯(PCL)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以及用于软组织修复的水凝胶(如明胶、海藻酸盐、透明质酸)。尽管3D生物打印技术潜力巨大,但材料选择与优化始终是制约3D生物打印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可降解性和打印精细度等特性。 生物硼基玻璃(BBG)是一种生物活性材料,在骨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中已有广泛应用。生物玻璃能够与人体组织和细胞良好相容,能够被机体识别并促进组织的整合。生物玻璃在接触体液时能够形成一层羟基磷灰石(HA)表面,这种层能够促进骨细胞的黏附和生长,促进骨组织的再生。生物玻璃的降解速度可以通过调控其化学成分来调整,以满足不同组织的修复需求。合适的降解速度可以确保材料在组织再生过程中逐渐被体内组织取代,而不会产生过快或过慢的降解。生物玻璃可以与其他材料(如聚合物、水凝胶)复合使用,形成具有高机械强度和良好加工性能的材料,在3D生物打印材料中的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 在骨组织修复中,研究团队利用BBG的独特理化特性,结合生物支架体BCC单元设计了含有不同BBG含量(0%、5%、10%、20%和40%)的定制BBG/PCL复合材料,并通过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3D打印出高质量的骨缺损修复支架。系统评估了这些BBG/PCL复合支架的孔隙几何形状、孔隙率、机械强度、亲水性、蛋白质吸附、降解行为、体外细胞相容性、成骨分化行为及体内生物学性能,以用于大段骨缺损(CSBD)修复。实验结果表明,BBG的加入显著改善了支架的综合性能,包括适宜的孔隙率、机械强度、亲水性、体外降解速率、细胞相容性、成骨分化能力及体内成骨和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性能。研究发现,20% BBG含量为材料性能的最佳配比,20BBG/PCL复合支架表现出68.5%的孔隙率、650微米的孔径和0.860 MPa的压缩强度。 在软组织修复中,团队基于对BBG的特殊内外生物矿化特性的深入研究,将BBG颗粒引入海藻酸钠(SA)中,构建了高精度3D打印的BBG-SA生物墨水。研究表明,BBG与SA结合后,能够有效诱导降解并释放Ca²+,启动SA的内部凝胶化过程。同时,BBG作为填料解决了传统使用氯化钙进行外部交联时造成的凝胶化不均匀和显著收缩问题。通过挤出式3D打印技术,团队设计了含有不同BBG含量(0%、0.3%、0.5%、0.7%)的3D打印水凝胶复合支架,并系统评估了BBG-SA水凝胶的流变特性、打印精度和成型收缩情况。结果表明,添加BBG显著改善了海藻酸钠在3D打印中的低打印精度和成型收缩问题,其中0.5% BBG-SA配方表现出最佳的可打印性、打印精度和成型收缩,展示了在组织工程3D生物打印中的应用潜力。这些新型生物墨水还展现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增强了MC3T3-E1细胞在支架表面的黏附和增殖,并促进了软组织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 图1. 个性化BBG/PCL复合多孔支架SLS制备过程 图2. 20BBG/PCL支架指引兔子桡骨大段骨缺损再生效果良好 图3. 0.5% BBG-SA生物墨水表现出最佳的可打印性、打印精度和成型收缩为组织工程中的3D生物打印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平台
  • 《美国科研团队绘制出3D图揭示人类视网膜细胞内DNA组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1-24
    • 据cnBeta网10月7日消息,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绘制出人类视网膜细胞染色质的组织图,可增进对老年性黄斑变性和青光眼等眼科疾病的新认识。该团队使用研究3D基因组组织的工具“深度Hi-C”进行测序,创建出包括视网膜细胞染色质内的7.04亿个触点的高分辨率地图,并将染色质拓扑图与视网膜基因和调控元素的数据集结合起来,形成染色质内互动的动态图。该综合基因组调控图有助于评估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疾病相关的基因,确定缺失的遗传性,并了解遗传性视网膜和黄斑疾病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