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科学岛团队在3D生物打印组织工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8-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强磁场中心王俊峰研究员团队在开发新型3D生物打印复合材料用于组织工程修复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Materials&Design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3D生物打印技术,作为前沿的生物制造技术,通过使用活细胞、支架材料、生长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来构建复杂的生物组织,模仿天然组织的功能和形态。这项技术在生物组织修复中具有众多优势。首先,它能根据患者需求制造个性化组织或器官,适用于复杂损伤的修复;其次,它可使用患者自身细胞打印与其基因匹配的组织,减少免疫排斥;此外它还能再生复杂组织,如血管化组织和神经组织。

    目前常用的3D生物打印材料包括用于硬组织修复的聚己内酯(PCL)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以及用于软组织修复的水凝胶(如明胶、海藻酸盐、透明质酸)。尽管3D生物打印技术潜力巨大,但材料选择与优化始终是制约3D生物打印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可降解性和打印精细度等特性。

    生物硼基玻璃(BBG)是一种生物活性材料,在骨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中已有广泛应用。生物玻璃能够与人体组织和细胞良好相容,能够被机体识别并促进组织的整合。生物玻璃在接触体液时能够形成一层羟基磷灰石(HA)表面,这种层能够促进骨细胞的黏附和生长,促进骨组织的再生。生物玻璃的降解速度可以通过调控其化学成分来调整,以满足不同组织的修复需求。合适的降解速度可以确保材料在组织再生过程中逐渐被体内组织取代,而不会产生过快或过慢的降解。生物玻璃可以与其他材料(如聚合物、水凝胶)复合使用,形成具有高机械强度和良好加工性能的材料,在3D生物打印材料中的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

    在骨组织修复中,研究团队利用BBG的独特理化特性,结合生物支架体BCC单元设计了含有不同BBG含量(0%、5%、10%、20%和40%)的定制BBG/PCL复合材料,并通过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3D打印出高质量的骨缺损修复支架。系统评估了这些BBG/PCL复合支架的孔隙几何形状、孔隙率、机械强度、亲水性、蛋白质吸附、降解行为、体外细胞相容性、成骨分化行为及体内生物学性能,以用于大段骨缺损(CSBD)修复。实验结果表明,BBG的加入显著改善了支架的综合性能,包括适宜的孔隙率、机械强度、亲水性、体外降解速率、细胞相容性、成骨分化能力及体内成骨和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性能。研究发现,20% BBG含量为材料性能的最佳配比,20BBG/PCL复合支架表现出68.5%的孔隙率、650微米的孔径和0.860 MPa的压缩强度。

    在软组织修复中,团队基于对BBG的特殊内外生物矿化特性的深入研究,将BBG颗粒引入海藻酸钠(SA)中,构建了高精度3D打印的BBG-SA生物墨水。研究表明,BBG与SA结合后,能够有效诱导降解并释放Ca²+,启动SA的内部凝胶化过程。同时,BBG作为填料解决了传统使用氯化钙进行外部交联时造成的凝胶化不均匀和显著收缩问题。通过挤出式3D打印技术,团队设计了含有不同BBG含量(0%、0.3%、0.5%、0.7%)的3D打印水凝胶复合支架,并系统评估了BBG-SA水凝胶的流变特性、打印精度和成型收缩情况。结果表明,添加BBG显著改善了海藻酸钠在3D打印中的低打印精度和成型收缩问题,其中0.5% BBG-SA配方表现出最佳的可打印性、打印精度和成型收缩,展示了在组织工程3D生物打印中的应用潜力。这些新型生物墨水还展现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增强了MC3T3-E1细胞在支架表面的黏附和增殖,并促进了软组织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

    图1. 个性化BBG/PCL复合多孔支架SLS制备过程

    图2. 20BBG/PCL支架指引兔子桡骨大段骨缺损再生效果良好

    图3. 0.5% BBG-SA生物墨水表现出最佳的可打印性、打印精度和成型收缩为组织工程中的3D生物打印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平台

相关报告
  • 《中美医学专家携手取得3D生物打印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1-30
    • 中美医学专家携手取得3D生物打印新进展:或精准构建复杂空腔组织等   中新网上海11月15日电 (袁蕙芸 叶佳琪 陈静)将各种功能细胞注入打印机精准构建复层空腔组织,这是科学创意还是现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5日披露,该院整形外科皮庆猛博士的研究揭示3D生物打印已经实现空腔组织打印,且打印后细胞能够长期存活。   皮庆猛的研究有望用于实现复杂空腔组织或器官的精准构建,尤其对需要空腔器官或组织移植的病人,是一种新的获取供体的形式。该研究成果还有望用于体外血管、肠道、泌尿系统等空腔脏器疾病模型模拟、药物筛选、组织移植替代物等诸多领域。   国际生物材料知名杂志《Advanced Materials》在线发表了皮庆猛题为“多层环状组织的数字可调微流控生物打印”的研究论文。据了解,哈佛大学医学院Yu Shrike Zhang教授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li Khademhoseini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意味着中国3D生物打印技术正逐步与世界接轨。 国际生物材料知名杂志封面。医院供图 国际生物材料知名杂志封面。医院供图   3D生物打印难在哪里?据皮庆猛介绍,生物打印需要考虑非常多的因素,比如:打印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力学强度等。相对于一般实体组织,空腔组织构建更为复杂,不仅要求多细胞成分,还涉及到不同亚层细胞类型和功能等。该研究证实3D生物打印通过新型设计系统,可以快速、精准、个性化构建含有不同功能细胞的血管、尿道等复层空腔组织,组织结构清晰。   皮庆猛博士比喻,打印实体组织相当于烤一个实心的面包,打印复层的空腔组织,相当于烤一个空心的面包,这个空心还要分不同的夹层,层与层紧紧贴合又彼此分开。相对于一般的3D打印,生物打印需要全过程控制细胞活力,保护细胞不受伤害;其次空腔内的不同功能细胞在各个层面能够均匀分布,更符合人体正常结构。   研究还证实,通过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单层结构、双层结构在同一根管腔结构反复切换的设想。将血管细胞、尿道细胞分别与复合水凝胶混合后,利用MCCES打印复层管腔组织,体外培养发现,细胞活力在80%以上,细胞在水凝胶支架材料上可以充分铺展生长,并表达特异标志物。(完) ——文章发布于2018年11月15日
  • 《上海硅酸盐所在3D打印复杂结构仿生骨支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29
    • 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 3D 打印技术由于精度高、可个性化定制而广泛用于制备骨组织工程支架。人体骨组织具有复杂精密的多级结构,骨的外层为致密的皮质骨,内含相互连通的哈弗斯管和福尔克曼管并有血管和神经穿过,骨的内部为多孔网状的松质骨,内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统的骨组织工程支架不具备骨的复杂仿生结构和多细胞组成,从而限制其血管化骨再生活性,因此制备既满足骨的结构和力学需求,又能发挥多细胞功能的支架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吴成铁研究员与常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在 3D 打印仿哈弗斯骨结构生物陶瓷支架用于多细胞递送和骨组织再生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团队通过模拟骨的多级结构及多细胞组成,采用光固化 3D 打印技术制备出仿哈弗斯骨结构生物陶瓷支架,并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化骨的修复。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杂志 ( Sci. Adv. 2020; 6 : eaaz6725) 上,并申请专利一项。论文第一作者为上海硅酸盐所在读博士生张猛,指导教师为吴成铁研究员。 该团队将骨的哈弗斯管、福尔克曼管及松质骨三部分结构一体化打印,通过改变哈弗斯管数量、直径以及福尔克曼管数量实现了对结构的精细调控,同时也实现了对力学强度及孔隙率的调控,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该研究还模拟骨的多细胞组成,将具有成血管作用的内皮细胞负载于哈弗斯管,将具有成骨作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负载于松质骨结构,并将两种细胞共培养,实现了多细胞的负载与运输,显著促进了两种细胞的增殖以及各自成骨、成血管基因的表达。动物体内实验表明负载两种共培养细胞支架的体内成骨、成血管效果显著优于单培养细胞支架及无细胞支架,体现了这种多细胞递送系统的血管化骨修复能力。这种 基于仿哈弗斯骨结构的 多细胞递送系统还可以递送多种骨组织常驻细胞,由于哈弗斯管内有血管和神经并行穿过,该团队还将具有神经修复作用的雪旺细胞负载于哈弗斯管内,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负载于松质骨结构,发现负载两种共培养细胞支架的成神经基因表达显著优于单培养细胞支架,体现了这种基于仿哈弗斯骨结构支架的多细胞递送系统的普适性特征,可模拟体内多细胞组织工程的再生微环境。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等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