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等构建土壤模型提升镉污染环境下的小麦安全性》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7-20
  • 5月14日,南京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套预测模型,应对小麦镉污染问题提供了新解决方案。该模型通过可分析 311 个土壤与小麦样本,发现土壤 pH 值、镉含量和阳离子交换容量是影响小麦镉吸收的关键因素。在研究中,机器学习模型(尤其是极其随机树模型,ERT)在预测小麦镉含量方面表现显著优于传统方法。基于中国小麦镉含量的安全标准(0.1 mg/kg),研究人员利用该模型反向计算出更精准的土壤镉阈值。新阈值根据不同土壤 pH 值进行了调整,能更准确地预测小麦籽粒中的镉含量是否超标。

相关报告
  • 《对实施长期修复措施的稻田土壤中镉污染建模:模型开发和随机模拟》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12-27
    • 基于质量平衡理论的污染累积模型(PAM)是用来模拟土壤中重金属浓度的长期变化。当与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相结合时,该模型可以预测环境参数波动下和多途径输入的重金属在土壤-水-植物系统中的概率分布。该模型曾被用于评估中国(湖南省)攸县(音译)镉污染稻田土壤在五种情景下不同修复方式的效果,这五种情景分别是默认情景(A)、不将水稻秸秆还田(B)、减少镉沉积(C)、撒石灰(D)和整合多种修复方式(E)。经该模型预测,不将水稻秸秆还田(B)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镉含量,撒石灰(D)可以显著降低植物中的镉含量。但是,从长远来看,撒石灰(D)将会增加土壤中的镉含量。虽然需要数十年的努力,但整合多种修复方式(E)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和稻米中的镉浓度。土壤镉污染历史和镉累积的主要原因主要通过敏感性分析和回顾模拟进行研究。
  • 《土壤环境大数据:构建与应用 》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3-29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专家在《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第2期发文《土壤环境大数据:构建与应用》,文章阐明我国土壤环境大数据发展的数据基础与瓶颈问题是什么?提出了土壤环境大数据系统的构建方法与技术流程。 文章阐述了土壤环境大数据特点: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慢、波动小,污染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公众没有直接的感官判断能力,也难以进行自动在线监测,人工采样监测的成本更高,因此,在预报预警方面难度较大。但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特点也为大数据发展提供了另一个优势,即针对土壤环境的“源-汇”特性,探索土壤环境质量与各种影响因子的因果关系,通过多元化数据,如整合区域内污染源空间分布数据、污染物排放类别与总量数据、污染扩散的多维途径、环境的消纳能力与空间差异,以及与环境质量相关的背景值图集、各种遥影像资料等,建立基于时空的多维大数据模型。 作者介绍了欧美国家环境大数据发展的情况。着重介绍了美国国家环保局(EPA)在监测网络建设方面环境大数据服务。介绍了EPA 通过环境信息交换中心(Central Data Exchange),实现环境数据快速、有效、安全且精确的实时交换,以此连接美国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及 EPA 各分支单位。EPA 通过环保状况数据库(Envirofacts),以地图可视化的模式,将空气、水、废、毒、辐射、土壤等环保数据系统开放给社会大众,可检索废气排放量、排水许可证、危废处理过程、有毒化学品排放、超基金状态等公众关注信息。 作者认为我国土壤大数据的特点为: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慢、波动小,污染具有累积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公众没有直接的感官判断能力,也难以进行自动在线监测,人工采样监测的成本更高,因此,在预报预警方面难度较大。 研究人员提出土壤环境大数据的采集需首先进行数据融合(Data Blending),再进行集成分析。根据土壤环境大数据的特点,作者提出了以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大数据系统的技术路线图,如下图所示: 作者建议统筹建立土壤环境大数据云平台、管理平台和专题应用平台,提供面向区域尺度土壤环境管理、多主体跨介质协同治理和农产品安全保障的公共服务与创新应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