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称中国湖泊治污效果良好 8年重度污染的湖泊减少三分之二》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7-07-13
  • 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12日在线发表的一篇报告显示,在2006年到2014年间,中国湖泊的磷污染下降了逾三分之一。该研究发现,中国政府于2000年推出的治理水污染政策,帮助降低了城市地区与磷污染有关的水华风险。

    水华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可用养分增加导致藻类过度生长)的显著特征。富营养化可能会在湖泊中自然发生,但其主要原因仍是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污水进入水体后,造成蓝藻、绿藻、硅藻等大量繁殖,其中蓝藻水华的发生范围最广,且危害最大,对人类健康威胁不容忽视。目前,人为向水体排放营养物已经使全球范围内的富营养化现象明显加重,导致水质下降、鱼类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此次,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与挪威水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分析了2006—2014年间,中国862个湖泊的水化学数据以及磷来源和磷流入的省级数据。结果发现,磷浓度中值大致降到了可导致富营养化的浓度阈值,重度污染的湖泊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其中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公共卫生改善和污水减少。不过,一些欠发达地区湖泊的磷浓度有所上升,原因尚不确定,但有可能是受到了森林退化和侵蚀的影响。研究人员认为,水质控制政策在空间上的灵活性,将有利于未来中国湖泊的“健康”。

    在相应的新闻与评论文章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科学家杰西卡·科曼表示,此次《自然》杂志发表的分析表明,中国在保护湖泊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关报告
  • 《十年治太, 无锡走出湖泊治理新路-长江水利网》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28
    • 日前,记者在江苏无锡采访,从无锡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听到这样一条喜讯:2017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符合IV类标准,化学需氧量浓度为19毫克/升,达到III类水质标准,氨氮浓度为0.15毫克/升,达到I类水质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7.3,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这组数据显示,太湖无锡水域总体已恢复到1997年以前的水平。那么,经历供水危机切肤之痛的无锡,是如何仅用10年时间,就把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从原来的劣五类水,变成了IV类标准?无锡在湖泊治理上走得又是怎样一条路径?给我国湖泊治理又将有着那些启示? 找准“病根”,清除“温床” “无锡始终把太湖治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无锡的应尽之责。”江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小敏说。 河道污染治理难,治太难上加难。从那下手?无锡市领导清醒地认识到,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环太湖各地工业、农业和生活的排污问题,才是蓝藻大规模暴发的“温床”。 “无锡痛定思痛,坚持科学治太、依法治太、铁腕治太,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控源截污、蓝藻打捞、生态清淤、应急防控等治理措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藻情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钦说。 就拿依法治太来说,无锡在太湖流域率先出台《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无锡太湖保护区的决定》,将全市域划为太湖保护区;出台《无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明确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实行统一规划、防治结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在全国首创“河长制”,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尽心履职,针对不同污染,制定“一河一策”。 再拿铁腕治太来说,无锡累计关停“三高两低”污染企业3000多家,搬迁入园工业企业3200多家,否决和劝退环保不达标项目2100多个,建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37家;加大限养、适养区内畜禽养殖整治力度,仅2去年关闭690家。 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经济逆境与治太“双重压力”下,无锡市委市政府坚持太湖治理的投入不缩减,坚持太湖治理的目标不降低。10年来,无锡治太“扔”到水里500多亿。 无锡市太湖办主任顾岗告诉记者,仅去年,无锡共实施209个治太项目。随着这些项目不打折扣地完成,大幅削减了入湖水污染物,特别是氮磷污染物总量。根据初步统计,预计可分别削减COD3.75%、氨氮3.89%、总磷4.83%、总氮4.27%以上,顺利完成省下达的年度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用新技术,破解“难题” 2016年,无锡面对国家和省在太湖治理上提出的新要求,启动治太工程2.0版本:细化工业污染全方位防守、对污水处理厂 “开刀”去脓、减少畜禽养殖等农业污染源、执法更严和兑现奖惩措施、建立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等,更是注重应用现代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打响了新一轮“治太战”。 为应对太湖藻情,无锡在太湖沿岸142公里,建立起了固定打捞点和专业化打捞队伍,采用先进取藻处理设备和藻水分离技术等,解决了藻水高效快速分离、藻浆脱水等关键问题,实现‘打捞-输送-处理-利用’一体化,提升蓝藻处理能力和蓝藻资源化利用水平。 目前,无锡已建成9座固定式藻水分离站和5套移动式藻水分离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2.8万吨/24小时,不仅减少蓝藻运输成本,减轻堆场堆放压力,还能减少“二次污染”。 与太湖紧密相关的河道及水功能区的水质,直接影响到治太全局。过去,一些城乡河道,往往是治了好,好了又污染。针对这个难题,中国碳谷科技集团与科研单位合作,成功研发出石墨烯可见光催化网,可用于水体净化、空气净化等,尤其适用于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可对水体中有毒有机物进行分解,除臭,增加水体含氧量,与其他治理技术兼容性强,材料绿色环保,并且可以循环使用。 如今,无锡首创的“河长制”,已作为水污染治理的重要制度,在全国推开。与此同时,无锡的藻水分离处理技术、石墨烯光催化网等一批创新成果,同样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政策引导 推进转型 通过持续治太,更是让无锡各级领导意识到,要打赢太湖治理的“关键仗”,还是要在加强污染源头治理下功夫,要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要求,通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
  • 《全国118个重要湖泊水质总体不乐观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10
    • 时间:2018年01月09日 信息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王立彬 胡璐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王立彬、胡璐)全国118个重要湖泊监测显示,IV-V类水质的比例过半,我国湖泊水质总体状况不乐观,建立湖长制,加强湖泊管理保护势在必行。 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湖长制有关情况时说,经过多年治理,太湖、滇池、巢湖等我国一些重要湖泊水质有所改善。但由于湖泊的特殊性,全国湖泊水质总体状况不乐观。2016年,据全国118个重要湖泊监测评价结果,总体水质为I-III类的比例为23.7%,IV-V类的比例为58.5%,劣V类的比例是17.8%。总体看,I-III类水质比例有所降低,劣V类水质比例也在降低,IV-V类水质的比例在增加。很多湖泊存在富营养化问题,湖泊管理保护任务繁重。 他说,全国湖泊实施湖长制,水污染治理将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首先控制入湖污染物排放量,给湖泊减负,包括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通过节水减少废污水排放量。实施入湖排污口整治,设置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排污口都要清理。提高入湖污染物排放标准。要“一湖一策”,有的湖泊淤积严重,需要开展底泥清淤,将内源污染清理掉。有的要在湖泊周边设置湿地,进一步净化入湖水质。有的要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湖泊水体流动性。要加强湖泊水环境监测和评估、考核和问责。 据介绍,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我国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865个,其中跨省的有43个湖泊。关于湖长的设置,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跨省级行政区域的重要湖泊,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湖长。跨省湖泊涉及的行政区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一湖一策”方案要衔接,流域管理机构要做好协调、指导、监督工作。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