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称中国湖泊治污效果良好 8年重度污染的湖泊减少三分之二》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7-07-13
  • 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12日在线发表的一篇报告显示,在2006年到2014年间,中国湖泊的磷污染下降了逾三分之一。该研究发现,中国政府于2000年推出的治理水污染政策,帮助降低了城市地区与磷污染有关的水华风险。

    水华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可用养分增加导致藻类过度生长)的显著特征。富营养化可能会在湖泊中自然发生,但其主要原因仍是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污水进入水体后,造成蓝藻、绿藻、硅藻等大量繁殖,其中蓝藻水华的发生范围最广,且危害最大,对人类健康威胁不容忽视。目前,人为向水体排放营养物已经使全球范围内的富营养化现象明显加重,导致水质下降、鱼类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此次,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与挪威水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分析了2006—2014年间,中国862个湖泊的水化学数据以及磷来源和磷流入的省级数据。结果发现,磷浓度中值大致降到了可导致富营养化的浓度阈值,重度污染的湖泊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其中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公共卫生改善和污水减少。不过,一些欠发达地区湖泊的磷浓度有所上升,原因尚不确定,但有可能是受到了森林退化和侵蚀的影响。研究人员认为,水质控制政策在空间上的灵活性,将有利于未来中国湖泊的“健康”。

    在相应的新闻与评论文章中,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科学家杰西卡·科曼表示,此次《自然》杂志发表的分析表明,中国在保护湖泊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关报告
  • 《十年治太, 无锡走出湖泊治理新路-长江水利网》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28
    • 日前,记者在江苏无锡采访,从无锡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听到这样一条喜讯:2017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符合IV类标准,化学需氧量浓度为19毫克/升,达到III类水质标准,氨氮浓度为0.15毫克/升,达到I类水质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7.3,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这组数据显示,太湖无锡水域总体已恢复到1997年以前的水平。那么,经历供水危机切肤之痛的无锡,是如何仅用10年时间,就把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从原来的劣五类水,变成了IV类标准?无锡在湖泊治理上走得又是怎样一条路径?给我国湖泊治理又将有着那些启示? 找准“病根”,清除“温床” “无锡始终把太湖治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无锡的应尽之责。”江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小敏说。 河道污染治理难,治太难上加难。从那下手?无锡市领导清醒地认识到,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环太湖各地工业、农业和生活的排污问题,才是蓝藻大规模暴发的“温床”。 “无锡痛定思痛,坚持科学治太、依法治太、铁腕治太,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控源截污、蓝藻打捞、生态清淤、应急防控等治理措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藻情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钦说。 就拿依法治太来说,无锡在太湖流域率先出台《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无锡太湖保护区的决定》,将全市域划为太湖保护区;出台《无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明确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实行统一规划、防治结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在全国首创“河长制”,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尽心履职,针对不同污染,制定“一河一策”。 再拿铁腕治太来说,无锡累计关停“三高两低”污染企业3000多家,搬迁入园工业企业3200多家,否决和劝退环保不达标项目2100多个,建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37家;加大限养、适养区内畜禽养殖整治力度,仅2去年关闭690家。 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经济逆境与治太“双重压力”下,无锡市委市政府坚持太湖治理的投入不缩减,坚持太湖治理的目标不降低。10年来,无锡治太“扔”到水里500多亿。 无锡市太湖办主任顾岗告诉记者,仅去年,无锡共实施209个治太项目。随着这些项目不打折扣地完成,大幅削减了入湖水污染物,特别是氮磷污染物总量。根据初步统计,预计可分别削减COD3.75%、氨氮3.89%、总磷4.83%、总氮4.27%以上,顺利完成省下达的年度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用新技术,破解“难题” 2016年,无锡面对国家和省在太湖治理上提出的新要求,启动治太工程2.0版本:细化工业污染全方位防守、对污水处理厂 “开刀”去脓、减少畜禽养殖等农业污染源、执法更严和兑现奖惩措施、建立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等,更是注重应用现代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打响了新一轮“治太战”。 为应对太湖藻情,无锡在太湖沿岸142公里,建立起了固定打捞点和专业化打捞队伍,采用先进取藻处理设备和藻水分离技术等,解决了藻水高效快速分离、藻浆脱水等关键问题,实现‘打捞-输送-处理-利用’一体化,提升蓝藻处理能力和蓝藻资源化利用水平。 目前,无锡已建成9座固定式藻水分离站和5套移动式藻水分离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2.8万吨/24小时,不仅减少蓝藻运输成本,减轻堆场堆放压力,还能减少“二次污染”。 与太湖紧密相关的河道及水功能区的水质,直接影响到治太全局。过去,一些城乡河道,往往是治了好,好了又污染。针对这个难题,中国碳谷科技集团与科研单位合作,成功研发出石墨烯可见光催化网,可用于水体净化、空气净化等,尤其适用于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可对水体中有毒有机物进行分解,除臭,增加水体含氧量,与其他治理技术兼容性强,材料绿色环保,并且可以循环使用。 如今,无锡首创的“河长制”,已作为水污染治理的重要制度,在全国推开。与此同时,无锡的藻水分离处理技术、石墨烯光催化网等一批创新成果,同样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政策引导 推进转型 通过持续治太,更是让无锡各级领导意识到,要打赢太湖治理的“关键仗”,还是要在加强污染源头治理下功夫,要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要求,通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
  • 《湖长制:让湖泊顺畅呼吸》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10
    •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在湖泊实施湖长制,以加强湖泊管理保护,维护湖泊健康生命、实现湖泊功能永续利用。 此前,河长制已在我国全面推行。为何实施河长制后还要进一步强调湖泊管理保护?湖长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对此进行了解读。 管理保护更难,湖泊急需湖长 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天然湖泊2865个,总面积7.8万平方公里;湖泊淡水资源量约占全国水资源量的8.5%……我国湖泊之众多,从这组数据可见一斑。而另一组数据,则不免让人们为湖泊的水质总体状况担忧——2016年,全国118个重要湖泊总体水质为I-III类的比例为23.7%,IV-V类的比例为58.5%,劣V类的比例是17.8%。 作为江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在防洪、供水、航运、生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不容乐观的湖泊水质状况,加强湖泊管理保护、改善湖泊生态环境迫在眉睫。早在2016年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其中就包括湖泊。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台《指导意见》推行湖长制? “湖泊管理保护有其特殊性,与河流相比,湖泊的自然属性复杂,管理保护难度更大。”周学文表示。 记者了解到,我国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43个为跨省湖泊,水体连通使得准确界定沿湖行政区域管理保护责任较为困难。周学文介绍,湖泊水域岸线及周边普遍存在种植养殖、旅游开发等活动,管理保护不当极易导致无序开发。湖泊水体流动相对缓慢,营养物质及污染物易富集,遭受污染后治理修复难度大,遭受破坏对生态影响较大。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围垦湖泊、侵占水域、超标排污、违法养殖、非法采砂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湖泊面积萎缩、水域空间减少、水质恶化、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亟须大力推行湖长制,与河长制有效衔接,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对湖泊和入湖河流进行系统保护和治理修复。”在周学文看来,《指导意见》为湖泊量身定制,更具针对性。 明确职责任务,修复湖泊生态 浙江嘉兴,南湖畔,一块编号为“05HPNH01”的公示牌格外引人注目。在这块嘉兴首块湖长公示牌上,详细列明了市、区、街道三级湖长的姓名和职务,以及南湖湖泊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面积为0.54平方公里的南湖,整治目标是达到或优于IV类水。“我们街道之前就有很多志愿者就南湖的水质、安全等开展巡逻督导。接下来,我会履行好湖长的职责,街道也会继续和责任单位一起呵护好南湖的水域和沿线。”街道湖长吴红秀说。 全面推行湖长制后,哪些人将担任湖长?周学文表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湖泊,跨省级行政区域且在本辖区地位和作用重要的湖泊,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湖长;跨市地级行政区域的湖泊,原则上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湖长;跨县级行政区域的湖泊,原则上由市地级负责同志担任湖长。同时,湖泊所在的市、县、乡要按照行政区域分级分区设立湖长,实行网格化管理。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湖泊最高层级的湖长是第一责任人,对湖泊的管理保护负总责,要统筹协调湖泊与入湖河流的管理保护工作,确定湖泊管理保护目标任务,组织制定“一湖一策”方案,明确各级湖长职责,协调解决湖泊管理保护中的重大问题,依法组织整治围垦湖泊、侵占水域、超标排污、违法养殖、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其他各级湖长对湖泊在本辖区内的管理保护负直接责任,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湖泊管理保护工作。 完善机制保障,促进河湖长治 冬日的太湖,碧波荡漾,水光潋滟。监测表明,太湖湖区整体水质已从劣Ⅴ类提升至Ⅴ类以上,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从当年大规模暴发的蓝藻危机到如今水清岸绿的风景,太湖终于能顺畅呼吸。 太湖环境的改善,是全国河长制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2万多人,村级河长62万人,多数河湖的险要位置设有河长公示牌,巡河成为很多河长的日常工作。周学文表示,河长制全面推行后,各地按照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如排污口专项摸底调查整治行动、河流保洁清障整治行动、打击非法采砂行动等。一些河长制实施较早的地方,河湖基本消除了黑、臭、脏的现象,河湖也恢复了自然生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开始显现。 而《指导意见》出台后,湖长制任务如何贯彻落实也备受关注。周学文强调,将以协调联动机制、督导检查机制、考核奖惩机制以及社会监督机制四大机制促进河长、湖长履职尽责,尤其是要严格考核问责,实施湖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具体到今年的工作任务,记者了解到,水利部将指导督促各地于今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今年年底前全面建成湖长制。“此外,每个地方的河湖治理保护要坚持问题导向,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治理措施,为河流、湖泊找出病根,开出药方。”周学文透露,今年水利部还将针对河流、湖泊的入河排污口做好摸底调查,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开展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长江岸线保护和利用专项检查。各地也会针对每条河流、每个湖泊的突出问题,开展相应的专项整治行动,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增加高度 减少高度 隐私声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