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江苏无锡采访,从无锡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听到这样一条喜讯:2017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符合IV类标准,化学需氧量浓度为19毫克/升,达到III类水质标准,氨氮浓度为0.15毫克/升,达到I类水质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7.3,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这组数据显示,太湖无锡水域总体已恢复到1997年以前的水平。那么,经历供水危机切肤之痛的无锡,是如何仅用10年时间,就把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从原来的劣五类水,变成了IV类标准?无锡在湖泊治理上走得又是怎样一条路径?给我国湖泊治理又将有着那些启示?
找准“病根”,清除“温床”
“无锡始终把太湖治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无锡的应尽之责。”江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小敏说。
河道污染治理难,治太难上加难。从那下手?无锡市领导清醒地认识到,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环太湖各地工业、农业和生活的排污问题,才是蓝藻大规模暴发的“温床”。
“无锡痛定思痛,坚持科学治太、依法治太、铁腕治太,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控源截污、蓝藻打捞、生态清淤、应急防控等治理措施,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藻情监测,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钦说。
就拿依法治太来说,无锡在太湖流域率先出台《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无锡太湖保护区的决定》,将全市域划为太湖保护区;出台《无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明确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实行统一规划、防治结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在全国首创“河长制”,区、街道、社区三级河长尽心履职,针对不同污染,制定“一河一策”。
再拿铁腕治太来说,无锡累计关停“三高两低”污染企业3000多家,搬迁入园工业企业3200多家,否决和劝退环保不达标项目2100多个,建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37家;加大限养、适养区内畜禽养殖整治力度,仅2去年关闭690家。
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经济逆境与治太“双重压力”下,无锡市委市政府坚持太湖治理的投入不缩减,坚持太湖治理的目标不降低。10年来,无锡治太“扔”到水里500多亿。
无锡市太湖办主任顾岗告诉记者,仅去年,无锡共实施209个治太项目。随着这些项目不打折扣地完成,大幅削减了入湖水污染物,特别是氮磷污染物总量。根据初步统计,预计可分别削减COD3.75%、氨氮3.89%、总磷4.83%、总氮4.27%以上,顺利完成省下达的年度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用新技术,破解“难题”
2016年,无锡面对国家和省在太湖治理上提出的新要求,启动治太工程2.0版本:细化工业污染全方位防守、对污水处理厂 “开刀”去脓、减少畜禽养殖等农业污染源、执法更严和兑现奖惩措施、建立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等,更是注重应用现代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打响了新一轮“治太战”。
为应对太湖藻情,无锡在太湖沿岸142公里,建立起了固定打捞点和专业化打捞队伍,采用先进取藻处理设备和藻水分离技术等,解决了藻水高效快速分离、藻浆脱水等关键问题,实现‘打捞-输送-处理-利用’一体化,提升蓝藻处理能力和蓝藻资源化利用水平。
目前,无锡已建成9座固定式藻水分离站和5套移动式藻水分离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2.8万吨/24小时,不仅减少蓝藻运输成本,减轻堆场堆放压力,还能减少“二次污染”。
与太湖紧密相关的河道及水功能区的水质,直接影响到治太全局。过去,一些城乡河道,往往是治了好,好了又污染。针对这个难题,中国碳谷科技集团与科研单位合作,成功研发出石墨烯可见光催化网,可用于水体净化、空气净化等,尤其适用于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可对水体中有毒有机物进行分解,除臭,增加水体含氧量,与其他治理技术兼容性强,材料绿色环保,并且可以循环使用。
如今,无锡首创的“河长制”,已作为水污染治理的重要制度,在全国推开。与此同时,无锡的藻水分离处理技术、石墨烯光催化网等一批创新成果,同样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政策引导 推进转型
通过持续治太,更是让无锡各级领导意识到,要打赢太湖治理的“关键仗”,还是要在加强污染源头治理下功夫,要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要求,通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