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婴儿诞生 人类究竟在怕什么》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11-27
  • 科学家贺建奎26日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

    贺建奎

    该新闻很快引起医疗圈热议,赞叹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对实验伦理提出质疑。

    要想知道为什么该实验的领先性和争议性,首先要理解实验做了什么?

    据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

    简单来讲,这种技术能够以极高的准确性,精准地对基因组进行编辑。它可以引入一段基因,消除一段基因,甚至是可以对基因组进行单碱基的修改。

    如概念图所示,科学家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特定DNA片段

    对于该实验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伦理道德层面的质疑。如上文中两位业内人士的微博内容截图,该实验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未知性。

    据悉,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而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此前资料显示,在北欧人群里面有约10% 的人天然存在CCR5基因缺失。拥有这种突变的人,能够关闭致病力最强的HIV病毒感染大门,使病毒无法入侵人体细胞,即能天然免疫HIV病毒。

    这是本次实验的理论支撑。然而,CRISPR作为基因编辑工具虽然强力,但是会有很多“脱靶”——错误地编辑了不该编辑的地方。虽然,贺建奎展示了他领导的项目组在小鼠、猴和人类胚胎的实验数据。在50枚人类胚胎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未发现脱靶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所有人类正常胚胎里面,有超过44%的胚胎编辑有效。

    这正是质疑者关注的问题所在。本次编辑的CCR5基因有一个天然等位基因叫CCR5Δ32,有32个碱基对,第一次尝试便编辑32个碱基对,人们对安全性提出质疑。并且本次参与基因编辑的双胞胎,其中一个明确知道编辑没有成功。

    此外,目前母婴阻断技术成功率高达98%以上,可以防止新生儿被艾滋感染。清华大学艾滋病专家张林琦表示,“HIV感染的父亲,和健康的母亲,100%可以生个健康和可爱的孩子,根本无需进行CCR5编辑。”

    尽管贺建奎展示了此次基因手术婴儿脐带血的检测结果,证明基因手术成功,并未发现脱靶现象。但依然无法消除人们对于健康胚胎细胞进行基因编辑的伦理性。贺建奎表示,结果仍然需要时间观察与检验,因此准备了长达18年的随访计划。

    其次,多数质疑者对此次实验的伦理审查提出质疑。资料显示,可以找到的CCR5基因编辑项目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是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

    贺建奎隶属南方科技大学,而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是莆田系医院,并获得此项目伦理审批,这也是质疑者的集中质疑点之一。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表示,“整个伦理申请中,写到了前期在猴等模式生物上进行了相关实验,但仅仅描述了过程,并没有任何详细结果以及实验后续对该动物的观察结果。伦理申请书最后一段占领技术制高点和超越诺奖级的工作这些竟然能作为理由列到申请书里,可见项目实施者和批准者的本意和关注点到底是什么。”

    对于职业,贺建奎团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在贺教授不接受媒体采访,过几天统一回应。对于此例研究,更多信息不能透露,这个实验不是因为母亲有艾滋病,也不能透露婴儿是在哪个医院出生的,因为个人隐私不能说太多。”

    最新消息显示,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11月26日下午对界面新闻记者回应,否认该院和此事有关。“这件事不属实,我们没有接受过相关信息,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会上热搜,正在调查。”而至于贺建奎是否挂靠深圳和美进行相关研究,深圳和美方面表示“不了解情况”。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30437.html
相关报告
  •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图)》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2-03
    •  人民网深圳11月26日电 (吕绍刚、陈育柱)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这次编辑峰会于2018年11月27—29日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和香港科学院在香港联合举办。据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 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 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 基因,而CCR5 基因是HIV 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此前资料显示,在北欧人群里面有约10% 的人天然存在CCR5 基因缺失。拥有这种突变的人,能够关闭致病力最强的HIV 病毒感染大门,使病毒无法入侵人体细胞,即能天然免疫HIV 病毒。   贺建奎还将在峰会现场展示他领导的项目组在小鼠、猴和人类胚胎的实验数据。在50枚人类胚胎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未发现脱靶现象;而所有人类正常胚胎里面,有超过44% 的胚胎编辑有效。贺建奎还展示此次基因手术婴儿脐带血的检测结果,证明基因手术成功,并未发现脱靶现象。他表示,结果仍然需要时间观察与检验,因此准备了长达18年的随访计划。   CRISPR/Cas9 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因简单、高效备受瞩目,吸引全球各地科学家在医学、动植物育种、药物筛选等不同领域进行研究。贺建奎强调:“对于少数家庭来说,基因手术是治愈遗传性疾病和预防严重疾病的新希望。” 他还率先提出基因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需遵循的“核心价值”,包括对真正需要的群体保持“悲悯之心”(Mercy for families in need)、仅仅用于严重疾病的“有所为更有所不为”(Only for serious disease, never vanity)、尊重孩子自主性为前提的“探索你自由”(Respect a child’s autonomy)、命运不能由基因来决定的“生活需要奋斗”(Genes do not define you )、“促进普惠的健康权”(Everyone deserves freedom from genetic disease)等5项伦理原则。   美国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基因工程知名专家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 说:“考虑到HIV 对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胁有扩大的趋势,我认为贺建奎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目标基因。”   不久前,中山大学一研究团队发布了国内首份针对普通公众和HIV 携带者关于基因编辑认知的比较报告,超六成受访者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持积极态度。575份HIV 携带者问卷显示,有94.78% 的HIV 携带者支持基因编辑技术用于预防HIV 。另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4月针对2537名美国成年人的一项调查显示,60% 的美国人支持对未出生婴儿进行基因编辑,认为为了降低患严重疾病的风险,基因编辑是一种有效的医疗手段。
  • 《为什么基因编辑婴儿有风险?最新研究发现,早期人类胚胎无法有效修复DNA损伤》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3-07-11
    •     2023年6月25日至28日,在第39届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年会上,牛津大学 Nada Kubikova 博士做了一项题为:Deficiency of DNA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in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 revealed by CRISPR-Cas9 的报告,该报告于2023年6月29日发表于 Human Reproduction 期刊,这项报告指出,早期人类胚胎细胞通常无法有效修复DNA损伤,这对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具有重要意义。     CRISPR-Cas9基因编辑可以用来纠正有缺陷的基因,这一过程需要首先破坏DNA双链,导致DNA双链断裂,然后再修复断裂的DNA双链。而这项新研究提示我们,如果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人类胚胎,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潜在的危险后果。这项研究表明,在早期人类胚胎中,同源定向修复(HDR)是不常见的,在生命的最初几天,人类胚胎细胞不能有效修复其DNA损伤。CRISPR-Cas9在靶向DNA位点方面非常高效。然而,大多数细胞使用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修复由CRISPR-Cas9诱导的DNA双链断裂,这一过程引入了额外突变,而不是纠正现有突变。如果尝试使用CRISPR-Cas9来纠正人类胚胎中的遗传性疾病,这将是一个挑战,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尝试都不会成功。     Nada Kubikova 博士表示,虽然这项研究结果提醒人们不要在人类胚胎中使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但也有一些积极发现,表明可以通过修改基因组编辑的方式来降低风险,并提高成功纠正突变的能力,这为未来改进基因编辑技术带来了希望。平均而言,使用体外受精(IVF)产生的胚胎中只有约四分之一能够成功诞生婴儿。其中一半在被移植到子宫之前就停止了发育。这项研究揭示的胚胎不能有效地修复DNA损伤,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体外受精胚胎不能发育,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善体外受精治疗。研究团队表示,接下来团队将寻找新的方法来保护早期胚胎免受DNA损伤,这可能会导致生育治疗的潜在改进。他们还计划探索更温和的基因编辑方法,以避免DNA双链断裂。     这项研究进一步强调了为什么在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之前需要彻底研究和理解基因编辑的重要性。未来,基因编辑可能会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来防止婴儿出生时患有遗传疾病,但我们现在还需要时间来确定如何成功使用基因编辑工具而不出现意料之外的风险。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对相关研究进行严格地监管。这项研究也让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改善生育治疗。 编译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8sToQnX5Y33NQe9_J6J9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