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子刊:深圳先进院在磁共振影像示踪细胞治疗脑胶质瘤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0
  • 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研究团队在磁共振影像示踪细胞治疗脑胶质瘤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论文“MR imaging tracking of inflammation-activatable engineered neutrophils for targeted therapy of surgically treated glioma(磁共振影像示踪的中性粒细胞药物输运体系靶向治疗术后脑胶质瘤)”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也是目前最为难治的肿瘤性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胶质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包括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但其总体预后仍不容乐观,5年生存率不足10%,中位生存期仅为12-15个月。为何胶质瘤患者在经过综合治疗后,生存率仍然极低?一方面是因为胶质瘤细胞在颅内呈浸润性生长,并沿着神经纤维爬行生长,瘤体无清楚边界,导致手术无法彻底清除。另一方面是因为颅内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多数化疗药物无法进入脑肿瘤组织,可用于脑胶质瘤化疗的药物品种非常有限,且治疗效果不高。如何提高术后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成为临床的重大需求。

      郑海荣研究团队发现利用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中性粒细胞,作为穿越血脑屏障的靶向细胞载体,同时结合具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性能和载药能力为一体的磁性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得到具有MR成像性能的载药中性粒细胞。当通过静脉注射到达术后脑胶质瘤炎性区域后,高度激活的载药中性粒细胞可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同时释放载药纳米颗粒并进入到浸润的肿瘤细胞,成功实现了对术后脑胶质瘤的诊疗可视化。

      该研究得到科技部973计划(2015CB7555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27901, 81327801, 81801843)等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siat.ac.cn/kyjz2016/201811/t20181115_5174565.html
相关报告
  • 《ACS Nano | 上海药物所合作开发纳米探针用于脑胶质瘤的成像与治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1-06
    •  脑胶质瘤作为一种高浸润性、高转移性的肿瘤,因其预后差、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挑战,被认为是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脑肿瘤之一。虽然,目前临床上已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多种方法来治疗脑胶质瘤,但其预后仍较差,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4-17个月。由于血脑屏障(BBB)的限制,目前发展的大部分抗肿瘤药物难以穿越BBB到达肿瘤部位,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不佳;此外,由于这些药物缺乏肿瘤特异性,易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提高抗肿瘤药物在脑胶质瘤中的递送和疗效,实现原位脑胶质瘤的按需高效治疗仍极具挑战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研究员和南京大学叶德举教授合作,在脑胶质瘤靶向激活的有机共组装纳米诊疗探针用于原位脑胶质瘤的近红外荧光-磁共振双模态成像和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的研究方面取得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于2022年12月12日以“Controlling Disassembly of Paramagnetic Prodrug and Photosensitizer Nanoassemblies for On-Demand Orthotopic Glioma Theranostic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CS Nano上。   研究团队基于分子共组装和可控解组装策略,分别合成了αvβ3整合素靶向、谷胱甘肽响应的顺磁性近红外光敏探针(PPa-RGD)和喜树碱前药(CPT-RGD);通过优化这两个分子的共组装比例,制备了兼具生理稳定性和协同治疗的共组装纳米诊疗探针(Co-NP-RGD;图1)。通过静脉给药后,Co-NP-RGD相比小分子药物能有效延长血液循环时间,并借助表面存在的大量cRGD靶向基团,穿越血脑屏障(BBB),并靶向递送到原位脑胶质瘤细胞(U87MG和U251)中,一方面产生增强的核磁共振成像造影信号用于定位处于脑部的原位脑胶质瘤;另一方面,在脑胶质瘤细胞内高浓度的谷胱甘肽作用下,发生快速解组装,同时释放出喜树碱原药(CPT)和近红外光敏剂(PPa),从而恢复光动力治疗功能,并产生增强的近红外荧光信号用于监测药物的释放和蓄积。此外,释放的小分子卟啉光敏剂进一步与肿瘤细胞内的白蛋白结合,能延长光敏剂分子在肿瘤细胞内蓄积,而同时释放的喜树碱可以同时抑制乏氧诱导因子HIF-1α,进而改善脑胶质瘤组织中的乏氧环境,从而增强对深层原位脑胶质瘤的光动力治疗疗效。在双模态成像信号的指导下,用低剂量的690 nm激光(0.2 W/cm2)照射小鼠的原位脑胶质瘤,产生化疗-光动力治疗协同治疗,能有效延缓了原位脑胶质瘤的生长,并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实现对原位脑胶质瘤的高效协同治疗(图2)。本文所设计的分子共组装和可控解组装策略,可以进一步应用于构建其它肿瘤靶向和激活的纳米药物以产生癌症的联合治疗效果,促进癌症的诊疗。 南京大学博士后安瑞冰和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刘玲君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叶德举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柳红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大学卓越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2c07491
  • 《深圳先进院磁共振脂肪测温和胎儿成像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7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影像中心郑海荣团队在磁共振脂肪测温和胎儿成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共有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和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两份领域内权威期刊。   棕色脂肪精确定量与活性评估在人体代谢研究和减脂新药开发中有重要意义,温度变化是棕色脂肪活性评估的关键指标,但棕色脂肪测温具有极大的挑战。团队采用双步迭代温度估计新型算法,提高了基于脂肪温度成像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成功实现了离体棕色脂肪组织的温度成像,为下一步研究在体棕色脂肪活性以及脂肪代谢调控手段提供重要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第一作者为程传力、邹超,通讯作者为郑海荣。   磁共振胎儿成像可发现复杂先天性疾病,尤其对神经发育异常和心血管疾病诊断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现有磁共振技术在成像速度和图像信噪比方面对于胎儿成像有较大的局限性。团队基于高灵敏电子设计了大范围、高密度多通道新型表面柔性线圈,与商用的线圈对比,设计的线圈的图像信噪比提高可达40%左右,更多的线圈单元可以显著提高成像速度,成功实现了清晰的胎儿大脑(2倍加速)和心脏电影(4倍加速)成像。相关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第一作者为陈巧燕,通讯作者为郑海荣、李烨。   以上两项国际先进技术目前正在联影3T磁共振设备上进行转化,预期年底实现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