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施肥调控旱作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29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培肥与改良创新团队在全国尺度上量化了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程度及其主控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清洁生产杂志(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农田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不仅受到人为管理措施的影响,在空间上还受到气候条件和土壤属性的强烈影响,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会通过改变农田土壤养分计量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特性,进而影响土壤氮素的矿化。然而,农田土壤氮矿化速率对长期施肥措施的响应的区域差异及其主控因素仍不清楚。   

    该研究依托国家土壤质量观测实验站网络平台,联合国家土壤质量观测站网络的13个农田长期定位试验,采用氮15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了不同区域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的提升幅度均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和化肥处理。该研究发现,在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初始酸碱度是影响土壤总氮矿化的关键因素;而在有机肥配施下,土壤粘粒含量是影响总氮矿化的最重要因素。该研究通过随机森林插值揭示了不同施肥措施对我国农田土壤氮矿化速率提升效果的空间格局。该研究为我国因地适宜的培肥管理策略优化和土壤氮素肥力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得到北方干旱半干旱耕地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耕地科学中心任务等项目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news.foodmate.net/2024/11/703742.html
相关报告
  • 《土壤微食物网调控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团队在土壤微食物网调控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布于《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上。 在集约化种植模式下,农作物生产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目前对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调节温室气体排放的机制了解有限: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这限制了利用土壤生物促进减排的潜力。 基于盐亭站长期田间定位试验,朱波团队在团聚体尺度上,结合高通量测序和共现网络分析,构建了农田紫色土包含微生物以及高营养级捕食者(线虫和原生生物)的土壤微食物网。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生育期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CO2,而土壤微食物网的关键功能群可解释高达35%的CO2排放变异。不同施肥措施显著改变了土壤微食物网中这些关键功能群的组成。 此外,基于随机森林回归分析发现,土壤大团聚体中的线虫和各粒径团聚体中的原生生物对关键功能群的组成具有重要贡献。本研究明确了在土壤微食物网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群落参与了CO2排放通量的动态调控。为更精准地评估土壤生物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需重视高营养级生物(尤其是土壤原生生物)的生态功能。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agee.2024.109441
  • 《SEL Research 亚热带典型贫瘠农田土壤养分投入对秸秆碳积存的调控效应与机理》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4-30
    • 论文标题:Carbon accumulation efficiency of granulated straw incorporation and its response to nutrient supplement in infertile agricultural soils: Evidence from biomarkers 期刊:Soil Ecology Letters 作者:Xun Duan, Xiangbi Chen, Wenju Zhang, Jun Wang, Ling Xie, Yijun Xu, Shiyou Hu, Guangxu Zhu, Wei Gao, Jinshui Wu 发表时间:13 Dec 2024 DOI: 10.1007/s42832-024-0284-9 本研究聚焦于贫瘠农田土壤养分投入对秸秆碳积存的调控效应及其机制。通过微区试验,设置了高强度秸秆颗粒还田有/无养分投入处理,监测了典型时期土壤有机碳积累动态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结果表明,与仅秸秆颗粒还田相比,秸秆颗粒+养分处理在旱地土壤中降低了木质素酚和氨基糖的含量,从而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下降;然而,在稻田土壤中,养分投入增强了微生物的合成代谢,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积累。因此,养分调控秸秆碳积累的效应和强度可能取决于土壤自身属性,未来需在更多土壤类型中进一步验证。 将粉碎秸秆压缩为颗粒状并以高强度投入能够使贫瘠农田土壤快速培肥增碳。然而,高强度秸秆颗粒还田可能引起土壤元素失衡(碳过量、养分限制),导致土壤碳分解代谢损失高;适量补充养分是否缓解微生物养分限制,强化微生物合成代谢,促进秸秆碳积累。 本研究选取亚热带典型贫瘠农田土壤(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和板页岩发育的稻田),开展田间微区试验,设置高强度秸秆颗粒还田下有/无养分投入处理,监测土壤有机碳积累动态,明确养分调控秸秆颗粒碳积存的方向与强度;分析典型时期碳源利用特征和微生物残体,明确养分调控秸秆颗粒碳转化和积累的微生物机制。结果发现,养分投入对秸秆碳积存的在旱地和稻田的效应相反。与仅秸秆颗粒还田相比,秸秆颗粒+养分投入降低了旱地土壤木质素酚和氨基糖含量,进而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减少了11.3%。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养分投入降低了土壤pH以及铁氧化物含量,从而削弱了土壤有机碳的矿物保护;然而,在稻田土壤中,养分投入缓解了微生物的养分限制,增强了微生物的合成代谢,促进了微生物残体的积累,从而小幅度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 总体上,我们的研究强调了养分投入调控秸秆颗粒碳积累的方向和强度可能与土壤自身属性紧密有关,且未来需要在更多土壤中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