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食物网调控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团队在土壤微食物网调控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布于《农业生态系统与环境》上。

    在集约化种植模式下,农作物生产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目前对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调节温室气体排放的机制了解有限: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这限制了利用土壤生物促进减排的潜力。

    基于盐亭站长期田间定位试验,朱波团队在团聚体尺度上,结合高通量测序和共现网络分析,构建了农田紫色土包含微生物以及高营养级捕食者(线虫和原生生物)的土壤微食物网。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生育期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CO2,而土壤微食物网的关键功能群可解释高达35%的CO2排放变异。不同施肥措施显著改变了土壤微食物网中这些关键功能群的组成。

    此外,基于随机森林回归分析发现,土壤大团聚体中的线虫和各粒径团聚体中的原生生物对关键功能群的组成具有重要贡献。本研究明确了在土壤微食物网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群落参与了CO2排放通量的动态调控。为更精准地评估土壤生物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需重视高营养级生物(尤其是土壤原生生物)的生态功能。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agee.2024.109441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5/544471.shtm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温室气体释放影响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08
    • 2018-01-02. . 打印.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关闭.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有机碳的动态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最主要的途径,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 28倍。透气良好的土壤能氧化大气中的甲烷,减缓全球变暖,因此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能够通过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对土壤呼吸和甲烷氧化产生影响。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对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动态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土壤生态学课题组博士生张倩和助理研究员吴君君在程晓莉研究员的指导下,以丹江口库区农田、灌丛和森林为对象,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土壤呼吸及其同位素的测量。研究结果表明,造林显著增加了土壤呼吸,造林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使土壤呼吸增加。土壤呼吸碳同位素值与微生物碳同位素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造林改变了输入到土壤中凋落物的碳同位素信号值,进而使土壤呼吸同位素值产生变化。土壤呼吸可以作为土壤有机碳质量和数量较为灵敏的指示器,土壤呼吸较高意味着造林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碳的总量。   同时,助理研究员吴君君在的程晓莉研究员的指导下,以丹江口库区农田、灌丛和森林为对象,运用稳定同位素的方法研究甲烷氧化速率,结果表明造林能够显著增加甲烷的氧化速率,灌丛和森林甲烷氧化速率较农田高 186.3%和 93.5%,造林地甲烷氧化速率的增加和土壤有机碳的质量,氮的有效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加密切相关,农田较高浓度的无机氮反而抑制了甲烷氧化速率。同时,不同的植被类型对土壤甲烷氧化也有显著影响:豆科植物为优势种的植被类群下的土壤较针叶林类群有更高的甲烷氧化速率,可能是因为灌丛氮的有效性较高所引起的。甲烷氧化过程中,造林地较农田的同位素分馏系数低,证实了造林地更高的甲烷氧化速率。本研究表明在进行造林的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增加加强了对土壤甲烷的吸收,降低了温室效应。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470557, 31270550, 31770563)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 B(XDB15010200)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 Agricultural land use change impacts soil CO2 emission and its 13C-isotopic signature in central China”和“ Afforestation enhanced soil CH4 uptake rate in subtropical China: evidence from carbon stable isotope experiments”为题分别发表在国际 SCI期刊 Soil & Tillage Research和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
  • 《沈阳生态所在土壤食物网促进光合碳转化与固存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10-30
    •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中,如何通过农业管理措施提升土壤碳汇能力、优化碳循环过程,成为保障土壤生态功能与资源高效利用的核心问题。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光合碳)是土壤碳固存的重要前体,而秸秆还田作为典型的保护性农业措施,既能补充土壤碳源与养分,又能激活土壤食物网。为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土壤健康维持机制与生物调控途径创新组群在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利用田间试验与13C同位素标记微区试验(图1),系统探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食物网介导的光合碳转化及土壤碳固存的调控机制。 图1标记同位素碳在作物-土壤-土壤食物网中流动、转化和固存过程的概念图 主要的研究亮点如下: 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碳、重塑土壤食物网、激发光合碳的高效转化 秸秆还田使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含量显著提高 30.96% 和 11.39%,同时也改变了土壤食物网生物群落组成,微生物、小型和中型土壤动物间形成更紧密的营养级联关系。秸秆还田通过“原生碳分解”与“新碳输入”的共同作用,激发了光合碳向土壤中的输入转化以及土壤碳固持。 小型土壤动物作为“桥梁”是碳转化更新的核心调控者 对土壤碳更新贡献的量化分析显示,与土壤微生物和中型土壤动物相比,小型土壤动物(线虫)对土壤碳更新的贡献率更高,达 60.52%(图2)。小型土壤动物作为“中介者”在土壤微生物和中型土壤动物之间搭建了一个桥梁,通过增强土壤食物网内部的协同效应促进了土壤活性碳(POC)与稳定碳(MAOC)的周转,影响二者之间的权衡关系,成为碳转化的核心调控者。 图2 13C的相对转化率以及土壤食物网各类群对碳转化的相对贡献 作物-土壤-土壤食物网协同驱动和调控碳固存过程 对光合碳转化路径的追踪结果表明,光合碳通过“作物→土壤→土壤食物网”这一链条进行高效周转,同时细菌分解通道促进了 POC 的快速更新,真菌分解通道促进了 MAOC的稳定积累(图3)。作物-土壤-土壤食物网的协同效应,促进了光合碳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和固存。 图3 秸秆还田(SR)条件下土壤食物网不同营养类群对颗粒有机碳(POC) 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作用 综上,该研究率先明确了“秸秆还田→土壤食物网重构→光合碳高效转化→土壤碳固存”的链式调控机制,证实秸秆还田通过激发效应与更新效应的协同作用,推动光合碳向土壤稳定碳库分配,且小型土壤动物在其中发挥核心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优化保护性农业措施、提升农田土壤碳汇能力提供了关键的生物学依据,同时也为理解“地上—地下生态系统协同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该研究成果以“Stover return enhanc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sequestration of photosynthetic carbon through regulating soil food web”为题,发表于SCI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Ⅰ区,影响因子10.0)。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已毕业的田艺佳博士为第一作者,张晓珂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梁文举研究员和李琪研究员,东北师范大学寇新昌副教授以及沈阳农业大学安婷婷副教授和孙良杰老师也参与指导了该项工作。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U22A205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D1500600)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5.14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