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虚拟社区中热点主题识别及其趋势预测方法框架研究》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程冰
  • 发布时间:2025-07-22
  • 【目的/意义】学术虚拟社区已成为当代科研工作者知识开放获取、学术交流和创新的新型重要阵地。基于 学术虚拟社区的热点主题挖掘,推动学科发展动态与领域前沿热点主题的早期探测,有助于学者尽早把握学科发 展历程和预判未来的学科热点方向,进而支撑与服务于科研管理决策。【方法/过程】本研究聚焦学术虚拟社区中的知识交流,以探测科研工作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旨在形成具有通用性、迁移性、关注语义信息的学术虚拟社区中热点主题识别及其趋势预测的方法框架,并基于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学术虚拟社区开展实证。【结果/结论】本研究从热点主题演化的前端(需求端)进行识别与趋势预测,能够有效降低科技文献时滞性对热点预测带来的负面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物信息学领域论文中的热点主题比社区中的热点主题滞后2年。【创新/局限】在对推动热点主题的前 瞻性预测工作中是一次有益的探索,而在实证研究的应用范围、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分析等方面有待完善。
  • 原文来源:https://journal12.magtechjournal.com/jwk3_qbkx/CN/Y2025/V43/I1/106
相关报告
  • 《2025锂电池储能十大技术进化趋势“预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18
    •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锂电池储能技术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革新。2025年,储能市场将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重构”,技术创新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变量。 海内外市场2025年第一展开展在即,将开启了一年一度产品、技术比拼的“盛大狂欢期”。此文将罗列锂电池储能十大技术进化趋势预测,涵盖热管理、系统架构、材料迭代等多个维度,也欢迎业界留言。 趋势一:组串式架构将主导大储系统设计 组串式储能系统凭借“一簇一管理”的精细化控制,加速替代传统集中式架构,成为大储领域的主流选择。 每个电池簇独立连接PCS,避免簇间环流和热失控扩散,系统安全等级提升至IP67标准。华能集团2025年4.5GWh构网型储能招标明确要求组串式方案。 模块化设计支持按需扩容,单机功率达215kW的组串式PCS可并联扩展至百兆瓦级。三峡能源肇东100MW/200MWh项目即采用此方案。 此外,组串式系统通过减少并联损耗和冗余设备,初始投资成本大幅降低,全生命周期放电量提升。 例外,阳光电源PowerTitan2.0实现全生命周期放电量提升8%。 趋势二:热管理技术向“智能液冷+全域温控”跃迁 热管理系统(TMS)将从传统的风冷、液冷分离式设计,向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多源协同方向发展。 智能液冷+全域温差控制技术,采用矩阵式热管理设计,是重要风向之一。例如,天合储能即将亮相英国储能峰会(Energy Storage Summit 2025)Elementa 2 Pro配备了智能温控系统,采用混合冷却技术,即使在极端条件下也能将电芯温差控制在≤2.5°C,确保每个电芯都能在最佳温度下运行,从而延长系统寿命并提升效率。 AI动态调控成热管理技术的核心跃升点,可通过AI算法实时预测热负荷,优化空调群组调度指令。 华为在去年的工商储新品采用风液智冷技术;而阳光电源PowerTitan2.0采用液冷PACK+液冷PCS“全液冷”散热,并搭载AI仿生热平衡技术,具备速冷、微冷、加热三种控温模式。 趋势三:构网型储能与电网深度融合 储能变流器(PCS)采用虚拟同步发电机技术,模拟发电机组的转动惯量和阻尼特性,以平稳渡过并离网切换的黑障盲区,具备故障穿越能力。 构网型储能系统能够自主设定电压参数,输出稳定的电压与频率,既可并网也可离网运行,为电力供应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多家企业如阳光电源、南瑞继保、华为、金风零碳、远景储能等都在构网型储能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成功落地了构网型储能项目。如阳光电源干细胞电网技术,已经助力英国、广西等海内外多个项目实现构网。 趋势四:半固态/固态电池迈向应用元年,或将成为300Ah+升级方向。 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400Wh/kg以上)与安全性(无电解液泄漏风险)上的突破,将重塑储能技术路线。 储能领域,海博思创与合作伙伴深入合作,采用行业领先的无机-有机复合固化技术,成功解决了传统固态电池固-固接触离子导电性差和界面不稳定的问题,首次实现了半固态技术在大容量储能产品中的工程化应用。 更进一步,宁德时代、比亚迪、清陶能源等企业推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技术,循环寿命加速突破,2025年有望实现兆瓦级示范项目。 据高工储能不完全统计,从2024年开始至2025年开年,储能招投标已累计释放近1GWh的固态电池采购需求。固态电池凭借在安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提升,也成为第二代300Ah+储能电池升级的核心方向之一。 趋势五:钠离子电池开启“低成本储能”时代 钠电池凭借资源丰富性(钠储量是锂的420倍)和低温性能优势(-40℃容量保持率≥80%),成为众多储能场景的理想选择。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测,预计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超1.5GWh,同比增长达200%。2025年出货量超4.5GWh,2030年出货量有望超30GWh。 钠储示范项目超百兆瓦时的项目也相继落地。2024年5月,我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广西南宁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正式建成投运,该项目总容量超过100MWh;同月,我国首个百兆瓦时级别的钠电池储能项目——湖北大唐100MW/200MWh钠离子新型储能电站一期工程也建成投运,投产规模达到50MW/100MWh;2024年6月,广州发展集团在湖北洪湖市亦开工建设了一座100MW/200MWh的钠离子储能示范项目等等。 未来,混合储能系统或将出现,锂钠混用技术(如宁德时代AB电池系统)兼顾能量密度与经济性,度电成本可降低30%。 趋势六:大容量、长循环寿命技术走向纵深 “光储同寿”是行业共同追求的目标,目前业界常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如何突破“万次门槛”,常规化学体系无法满足,材料改性(如补锂)、系统协同才能改变“循环寿命停留在宣传上”。 此外,极致降本仍是行业重要趋势,大容量、长寿命电池仍是锂电池储能进化的两个核心的方向。从2024年的技术竞逐来看,多款500Ah+、600Ah+,甚至1000Ah+相继问世,这亦将是 2025电池新品的重要看点之一。 以远景动力(AESC)为例,其于2021年行业率先推出305Ah储能电芯,随后又发布315Ah、350Ah两款电芯。2024年,远景动力又推出全新一代700+Ah储能电芯,预计将于2026年量产。远景动力认为,大容量、长寿命仍将是储能电池进化的重要方向。 趋势七:智能化运维驱动全生命周期降本 AI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赋能储能运维,实现“预测性维护+资产增值”。 数字孪生技术可应用于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设备监测、数据分析和控制策略。通过虚拟仿真和实时监控,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帮助运维人员提前识别安全风险,实现少人、无人值守,故障迅速响应和解决,极大降低运维成本。 比如,天合储能Elementa 2 Pro通过一键远程升级和实时监控功能,运维人员可以远程管理设备,使运维效率提升高达90%。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区块链+共享储能”的模式,可实现供需关联互动和“发-储-配-用”精准调配、安全校核和自主交易。这种模式有助于推动储能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或将成为2025年进化重要方向之一。相关案例显示,通过数据上链实现储能资产透明化管理,提升融资可信度,降低资金成本2-3个百分点。 趋势八:交直流一体设计推动“储能安装革命” 交直流一体储能系统是一种集成了直流侧电池单元和交流侧PCS(电力转换系统)的创新设计。这种设计不仅简化了储能系统的结构,还大幅提升了系统的效率、性能和安全性。 由于交直流一体储能系统在出厂前即可完成预安装和预调试,现场只需进行简单的并网操作,大大缩短了并网时间。这意味着设备到站后即可迅速投入运行,提高了项目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阳光电源Powertitan 2.0、远景储能5.6MWh交直流一体系统、力神电池5MWh交直流一体液冷集装箱——LS-C5M-A,直流线缆不出柜,安装时间大幅缩短。2月13日,Fluence官宣的7.5MWhSmartstack也是AC储能系统(交流模块),即在同一集装箱内集成了电池和PCS。 趋势九:安全技术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防御” 多层级安全防护体系成为行业标配。 一是消防系统升级,Pack级全氟己酮+舱级气溶胶的多级灭火方案,响应时间<3秒,复燃率降至0.1%以下。 二是AI风险预警,通过电压、温度、气体浓度多参数融合分析,提前48小时预测热失控风险。 三是,电池管理系统升级迭代,采用双向主动均衡算法,电池簇间容量差异控制在2%以内,系统可用容量提升8%。 例如,根据科陆电子在德州站点经过三年的数据监控,使用Smart Scales(智能天平)主动均衡技术,比使用被动均衡的站点,电池SOH提升2%以上。 趋势十:高度集成化加速“光储平价时代” 一方面,储能系统与光伏、充电设施深度耦合,构建能源自洽生态。 比如,华为数字能源推出集成BMS、PCS、EMS的“All-in-One”方案,协调控制延时<10ms,光储联动效率提升12%。 另一方面,面对储能项目越来越贴近闹市,储能系统环境友好性也成为高度集成化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Elementa 2 Pro采用紧凑的肩并肩、背靠背设计,节省占地面积;同时通过先进的噪音控制技术,将运行音量降至最低70dB,适配城市及近郊场景。 2025年,锂电池储能技术进化将围绕“安全、效率、成本”三大核心展开,从热管理的智能化到组串式架构的普及,从固态电池的量产到钠电的成本革命,技术迭代正在突破传统储能的应用边界。 未来,储能企业需在技术研发、场景适配与商业模式创新中寻找平衡,方能在全球储能竞赛中占据先机。
  • 《欧洲大学协会2024年趋势报告》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程冰
    • 发布时间:2024-10-30
    • 7月25日,欧洲大学协会(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简称EUA)发布《2024年趋势报告》。该报告反映了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简称EHEA)在疫情后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报告强调,高等教育机构(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简称HEIs)需适应新的环境,并通过教育、研究和社会参与作出积极贡献。通过全面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了高等教育机构所面临的多样化优先事项和挑战。 变革时期的战略与改革 欧洲的重要性:超过98%的HEIs认为,欧盟的Erasmus+项目和Bologna进程至关重要。此外,其他主要倡议(如EEA、ERA、Horizon Europe、EUA)对89%或更多的HEIs同样重要。 国家改革:大多数机构报告,在过去五年,国家在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在质量保障(69%)、数字化(68%)、国际化(67%)和机构资助(64%)等领域。 参与程度:仅有5%的HEIs表示完全不参与国家层面的战略与改革,许多机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咨询。 影响因素:数字化、新冠疫情、机构间合作、环境可持续性和经济发展是过去五年影响机构战略的五大因素。 资金不足的威胁:44%的机构报告在过去五年中,资金持续低迷或减少,70%的HEIs认为资金不足是改善学习与教学的三大障碍之一。 疫情的长期影响:疫情对40%至66%的HEIs造成了持久性影响。 数字化准备:尽管数字化准备有所改善,但对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关注相对较少。72%的机构已制定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价值观:大多数受访者认为,Bologna进程定义的基本价值观(如学术自由、学术诚信和机构自主性)基本稳定或有所改善,但19%的机构报告其自主权有所下降。 对受风险学者和学生的支持:多数机构已制定相关政策,近三分之二的EHEA接纳了来自乌的学生。 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合作减少:战争导致大多数机构减少与这两个国家的合作,个别学者间的交流仍在继续。 高等教育使命 研究与教育的重要性:参与2024年趋势调查的大多数机构认为,研究与教育同等重要,并已采取具体措施将二者结合。 多重使命:除了教育和研究,机构还参与服务社会和国际化工作。 服务社会的优先级:超过三分之二的机构将服务社会视为战略优先事项,并预计未来相关活动将进一步增加。然而,资金不足和人员短缺是主要挑战。 教学支持:大多数机构提供教师培训和交流合作机会,约三分之二的机构设有学习与教学中心,以促进教学实践社区的发展。 教学评估与职业发展:大多数机构将教学绩效评估纳入职业发展评价指标。尽管学术界对教学和研究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许多机构仍认为教学在学术评估和职业晋升中占较小比例。 公平、多样性和包容性(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简称EDI):几乎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将EDI视为主要优先事项,并制定相关策略。过去五年中,支持EDI的具体措施有所增加,但机构在资金方面面临困难。不同国家的EDI政策存在差异,使得评估和比较这些政策变得复杂。 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趋势 学生人数:大多数机构报告学生人数稳定或增加,但中部及东部的部分地区的本科和硕士生人数却在下降。 多样性:学生群体日益多样化,国际学生数量上升,机构普遍实施国际招生策略。 混合学习:学生和教职工对混合学习的需求持续上升,平均而言,欧洲高等教育区有 79% 的学生在校内学习,9% 的学生在校外学习,12% 的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学习。 灵活的学习方式:大多数学位授予机构在课程中提高了灵活性,尤其是在选修课的提供上,但较之2018年整体措施有所下降。 就业支持:几乎所有机构均有支持学生就业的措施,但与毕业生本身相比,高校对学生进入职场的准备情况过于乐观。 非学历教育的兴起 增长趋势:70%的高等教育机构目前提供非学历教育,另有21%计划提供。 微证书:微证书在欧洲和国家政策中占据核心地位,被视为创新与包容的机会。75%的机构将其视为多样化教育的战略之一。 实施挑战:约一半至三分之二的机构面临实施挑战,包括缺乏框架、定义学习者身份、资金模式及课程设计等问题。 不同看法:虽然大多数机构对微证书持积极态度,但也指出预测其有效性和影响为时尚早。各机构对外界对微证书的期待感到担忧,认为这些期望可能过高,特别是在一些法律、透明度和兼容性问题尚未解决的背景下。 MOOCs(在线课程)停滞:仅约四分之一的HEIs仍然提供MOOCs,其受欢迎程度似乎下降。 未来预期:一半的机构预计在未来五年内非学历教育的入学人数将增加,另有25%预计人数将保持稳定。 终身学习角色:非学历教育的日益参与,无论是在课程数量还是学习者数量方面,都促使我们反思其与学历教育的互补性,以及高等教育在终身学习中的角色。 国际交流与机构间合作 国际化:国际化仍然是欧洲高等教育机构的高度优先事项,受到欧洲政策改革、资金的支持。 流动性情况:大多数机构的流动率有所上升或保持稳定,但约一半的机构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流动的基准目标(20%)仍然遥不可及,机构认为需解决住宿和资金不足等问题。其中,81%的HEIs提到奖学金不足是主要障碍。 学分认可问题:45%的机构在学分认可方面存在问题,表明Bologna进程的改革尚未全面实施。 虚拟交流的兴起:新冠疫情使虚拟交流成为国际的主流形式,混合流动性(虚拟与实体结合)变得更为常见,虚拟交流的使用率从12%增至54%。 教职员工流动性:教职员工流动日益成为重要优先事项,57%的机构致力于改善相关策略,但仍缺乏系统性方法。 联合项目与学位:约一半的机构提供联合项目和学位。受欧洲大学倡议的推动,尽管实施面临着复杂挑战,但整体情况乐观。 系统化国际活动:72%的机构已建立系统化国际活动结构和资源,59%的机构设有专门领导职位,五分之一的机构面临人员资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