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哮喘症或会增加人群感染流感的风险且会诱发危险的病毒突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21-03-12
  • 2021年2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Lif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哮喘或会增加机体患流感的风险并引发危险的突变。研究者表示,一种成人哮喘亚型或会导致机体对流感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并可能会产生比较危险的流感突变。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动物进行研究发现,一种名为寡细胞哮喘(PGA,paucigranulocytic asthma)的非过敏性哮喘症或会促进流感病毒在患者体内大量繁殖,这或许是因为哮喘症对宿主机体免疫系统的抑制所致。如今,哮喘症被确定为流感患者入院治疗最常见的潜在疾病,而且这些患者进入ICU治疗的风险更高。

    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研究者结果表明,PGA或能抑制机体对流感的免疫反应,从而使得免疫系统“让步”,这样流感病毒就会不受控制,且要比在健康人群机体中更快速地复制。由于流感病毒在复制时并不善于校对其遗传密码,因此其就会犯很多错误,从而复制地越多,出现突变的风险就越大。为了进行这项研究,研究人员利用感染了流感病毒的哮喘症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驱动的病毒基因组分析来识别仅在哮喘组个体机体中出现的突变。

    这些检测目前都只是初步研究且在动物机体中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反映了在人类机体中出现的一种更广泛的现象,本文研究得到了明确的研究发现,与我们所熟知的免疫反应被抑制剂流感病毒突变的出现非常吻合。在COVID-19的背景下,所谓的英国突变毒株的出现或许是因为免疫功能底下患者发生长期病毒感染所致。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非常感兴趣对临床哮喘症样本进行分析来证实其实验发现。

    本文研究首次提供证据表明,哮喘症或会影响流感病毒的进化及其传播效率,从而就有可能导致更多致病性菌株进入社区感染人群。最后研究者表示,我们需要记住的一点就是,宿主-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而且宿主共病或会影响流感病毒的进化。(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Katina D Hulme, Anjana C Karawita, Cassandra Pegg, et al. A paucigranulocytic asthma host environment promotes the emergence of virulent influenza viral variants, eLife (2021),DOI:10.7554/eLife.61803

相关报告
  • 《禽流感病毒突变或增感染人类风险》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2-02
    • 近日,《自然》和《科学》杂志同时报道了2022年10月在西班牙水貂养殖场暴发的禽流感疫情,强调一种可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H5N1型流感病毒或增加人类和野生动物的感染风险。研究人员警告说,如果不采取谨慎的预防措施,这种疾病最终可能会在人群中传播。   2022年10月,西班牙加利西亚地区一个养殖场的水貂开始死亡,起初人们认为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影响,因为新冠病毒已袭击了其他国家的一些水貂养殖场。但检测结果却表明H5N1禽流感病毒才是罪魁祸首。当局立即扑杀了该养殖场的5万多只水貂,并对工人进行了隔离检查。   从该养殖场的4只水貂身上提取的病毒样本,经过基因测序后显示,与禽流感病毒相比出现了一些变化,其中包括一种聚合酶基因T271A的突变。这种变化有助于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组织中更好地复制。在其他受感染哺乳动物的病毒样本中也发现了这种变化。   研究人员表示,哺乳动物捕食鸟类或者吞食鸟屎后,也有可能会感染禽流感。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意味着公共卫生风险有所上升。研究人员担心,水貂的大规模养殖会增加禽流感疫情的风险,甚至会成为各类病毒不断变异的温床。此前,新冠病毒也曾在水貂间大规模传播。   德国弗里德里希·勒夫勒动物健康研究所主任梅滕赖特指出,H5N1禽流感疫情此前已被零星观察到从禽类传播到浣熊、狐狸、貂鼠、海豹。但是2022年10月在西班牙水貂养殖场暴发的疫情,则有可能让病毒获得直接在哺乳动物间传播的能力。它意味着病毒又向适应哺乳动物宿主演化了一步。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版的《欧洲监测》近期也有论文关注这一事件,它再次点燃了人们长期以来对H5N1病毒可能引发人类大流行的担忧。
  • 《研究发现既往寨卡病毒感染会增加重症登革热和住院的风险》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4-02-09
    • 一项由巴西研究人员主导的研究显示,曾感染寨卡病毒的人随后患重型登革热并住院的风险更高。这一发现对寨卡疫苗的研发具有极高的相关性。根据科学文献,已知四种登革热毒型中的任何一种再次感染通常比首次感染更为严重,但直到现在,这一事实与其他疾病的发生之间的相关性尚未得到研究。该研究发表在《PLOS忽视的热带病》杂志上。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寨卡病毒感染后加重登革热的机制与连续感染登革病毒的机制不同。第二次感染登革病毒时病毒载量更高,伴有高水平的炎症细胞因子,而这些在寨卡病毒感染中并不明显。检测到其他标志物表明,严重程度的增加可能是由T细胞的激活引起的,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助于产生抗体,参与了一种被称为“原始抗原罪”的致病免疫反应。这一过程涉及所谓的T细胞记忆,一种反应,在这种反应中,先前感染时产生的T细胞刺激产生更多的T细胞来对抗新的感染。由于这些新细胞不特异于病毒,它们会引发过多的炎症细胞因子释放,攻击机体的蛋白质和组织,可能导致出血。研究人员分析了1043名实验室确诊的登革热患者的样本,确定了那些先前感染过寨卡病毒和登革病毒的患者。这些病例发生在圣保罗州的大城市圣若泽杜里奥普雷图,该城市被认为是登革热的高流行区,因为超过70%的人口曾患有这种疾病。该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有利于全年循环的伊蚊传播的病毒。登革热流行分别发生在2010年、2013年、2015年、2016年和2019年,其中2019年发生了记录数量的第二型毒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