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主三代核电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1
  •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对于核电发展而言,意义非同寻常。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国家应加快自主三代核电建设进度安排,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为什么应该加快核电建设?

    “首先是需求,国家发展经济一定要发展能源,能源是最核心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首席专家、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委常委王黎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环境角度来讲,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核电作为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应充分发挥其运行稳定、安全可靠等特点,确立基荷电源地位。”

    目前,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核电大国行列,具备了向“核电强国”迈进的基础条件。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为标志,我国实现了核电技术由“二代”向“三代”的跨越,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

    王黎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投运后每年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当地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

    他指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积累了充足的核电制造储备,为我国三代核电规模化、批量化建设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发电外,核电站还可以供热。每年供暖季,我国北方城市取暖的需求量很大,“现在建设一座核电站,除了发电外还可以供热。”王黎明告诉记者。

    2021年进入供暖季以来,北方有山东海阳,南方有浙江海盐,两大核电基地所在地相继进入核能供热时代。与传统热源相比,核能供暖可以显著减少污染排放,且保障供热的安全性。

    王黎明指出,“核电站与供暖用户间有多道回路进行隔离,每个回路间只有热量传递,没有水的交换,固有安全性高,对用户没有任何放射性危害。”他强调说,此外,在工业领域,石化、钢铁行业等需要广泛用到蒸汽,核能还可以制蒸汽。

    为此,王黎明建议,国家加快自主三代核电建设进度安排,协调地方政府推动核电厂址落实。确保核科技工业体系的技术、资金、人才储备,进一步提升核电在未来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和贡献。

    为什么要发展自主三代核电?

    安全是核行业发展的生命线,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制度。 从法律层面来看,《核安全法》已发布实施,《原子能法》正在加快推进,有望近期出台。

    除了在法律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外,相较于一代、二代核电站,三代核电站的固有安全性高。王黎明举例,“华龙一号”的安全设计中,有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非能动是指不需要电力供应就能够发挥安全功能的系统。这一安全设计特征汲取了日本福岛核事故的经验反馈,可以避免类似核事故的发生。

    王黎明介绍,他所在的中核集团满足WANO综合指数计算条件的22台机组中,有19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达到满分100,综合指数平均值达到99.51,创历史新高,运行业绩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除了核电站的运行安全外,放射性污染是公众比较关心的话题。对此,王黎明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大家有机会去核电站,如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就会发现,核电站所在地非常美丽。而在核电站建设之前,厂址周边大多是小村庄。随着核电站建设,这些村庄变成了城镇,当地居民生活得很好,没有发生放射性污染问题。

    核废料的处置问题也是目前影响核电发展的因素之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相关代表委员建议尽快制定“放射性废物管理法”,以规范管理,确保长久安全。

    王黎明认为,目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于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各国遵照执行。因此核废料处理处置是安全的,不会对公众产生影响。

    他进一步表示,目前来看,我国核电站运行安全有保障,核废物处理严格参照规定执行,且我国核电站建造技术、运行能力、核燃料的供应等条件成熟。

    因此,他建议,2030年前每年新开工建设百万千瓦级自主三代核电机组8台左右,保持我国核电平稳、持续发展势头。

    “应该在各种场合做核科普”

    “我认为,目前阻碍核电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公众的恐核心理。”

    王黎明指出, 公众的恐核心理大多源自历史上国际发生的几次核电站事故,但要明确,如今三代核电技术的安全性是得到保障的,不会发生类似事故。我们的科普工作就是要让公众了解到核并不可怕,从而消除恐惧心理。

    “从我自身来讲,参加会议或者出席活动,经常被问到关于核电站、辐射的相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公众对核知识了解得少,因为不了解,甚至都没有弄明白它的原理,所以感到害怕。”王黎明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设立国家“核科学日”,让公众正确了解核、认识核、接受核。

    王黎明认为,核的应用非常广,未来将在海水淡化、核能制氢、医疗防护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核科普我们要常做常新,应该在各种场合给大家做核科普,让大家了解核,支持核电发展。”王黎明说。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双碳目标下,第三代半导体迎来新机遇》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23
    • 在国内5G通信、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光伏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战略不断推进,第三代半导体市场应用已逐步开启,整体竞争力也不断提升。 具体来看,2020年底SiC与GaN市场规模已达8.5亿美元,2029年将达51亿美元,其中SiC占据超过70%份额。应用领域层面,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增长,至2029年市场规模将超21亿美元,占比大于40%。 尽管当前国内第三代半导体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还较小,但是增长空间巨大,极具应用潜力,并且政策也在加码扶持。今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特别提出,重点实现“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特色工艺突破”、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宽禁带半导体,也就是第三代半导体要取得长远发展。 “缺芯”危机仍在,恢复仍需时间 目前来看,2021年,全球继续经历着Covid-19和集成电路短缺的洗礼,汽车半导体的产品短缺和减产尤甚。展望2022年,半导体需求将保持强劲,芯片短缺将持续到2022年底。许多供应商都在宣布增加产能,但在供需平衡需要时间。 持续的芯片短缺也导致下游整车厂商交期延迟或者是部分停产/产品涨价的情况发生。 在安世半导体看来,引发车用半导体产能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原材料短缺和涨价,而且电动汽车需要使用比传统汽车多4到6倍的半导体器件;另外,疫情也同时刺激了全球工业(含5G)、移动、计算机和消费电子等领域的需求,造成产能的不足。 早在全球汽车半导体的短缺出现之前,安世半导体就已经制定了大幅扩大产能的全球增长战略: 2021年7月,安世半导体收购了英国的Newport 晶圆厂使安世半导体在IGBT、模拟和化合物半导体产品线方面具备前端能力,并宣布扩建在曼彻斯特和汉堡的200 mm晶圆厂、亚洲的封装和测试工厂及全球的研发基地。这些扩产和收购举措显著提升了安世半导体符合车规级标准的产品供应能力,扩大了市场份额。 安世半导体还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国研究院(China Design Center),为国内电动汽车、工业电子、消费电子以及新能源领域提供更加定制化及高性能的产品。 此外,安世半导体将继续在研发和产能上的投资,施行大幅扩大产能的全球增长战略。 持续攻坚第三代半导体技术 OFweek维科网·电子工程注意到,当前国内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国际上第三代半导体企业纷纷进行产能扩张,建立技术壁垒。再加上新能源汽车、 5G等产品市场爆发,下游企业考量供应链安全、国家政策支持和资本市场活跃也为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这使得诸多跨国企业纷纷加快布局,持续提升技术水平。众多半导体厂商加速布局,形成了包括衬底、外延、器件设计、流片、封装、系统在内的产业链条。汽车电子作为安世半导体的重点服务领域,自然也不过错过这次机遇。 “一直以来,安世半导体都是高效功率氮化镓(GaN)FET的可靠供应商,同时我们扩展宽禁带产品组合,包括碳化硅(SiC)和IGBT等新技术,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和移动通信的发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张鹏岗表示,“目前来看,电动汽车需要大量的功率半导体。目前,每一款新车都使用了约270款不同应用领域的安世半导体产品,比如汽车和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汽车直流电机控制和车载充电器等。比如:我们的车规级第三代半导体GaN产品,特别针对新能源汽车电驱及高压充电系统,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与众多行业头部Tier1展开合作。” 张鹏岗提到;“在2021年第四届中国进口博览会期间,我们与国内新能源电驱系统领导企业上海汽车电驱动联合开发的35kw三合一电驱系统,其电机控制器采用了安世半导体最新的GaN产品大幅度提升了系统效率,赋能减轻汽车电池重量及提升汽车续航里程。该方案是国内首款满足量产条件的35kw GaN电机控制器。我们将携手上海汽车电驱动一起将基于安世半导体GaN的电机控制器及系统方案推向国内外的整车及零部件合作伙伴。” 安世半导体的持续增长不仅源自于对产品和生产设施的持续投资,更归功于懂得对优秀人才的不断培养。“我们在欧洲和亚洲大力投资,兴建制造设施,不断扩大产能。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拓展全新的研发设计中心、广招贤士,携手精兵良将共铸辉煌。”张鹏岗如此表示。 2021 年,安世半导体在研发领域的投资约占总营收的比例持续上升,预计将在未来升至 15%。同时,安世半导体在全球招聘更多研发工程师。目前强大的研发投入初见成效,更多新产品如 IGBT、中高压 MOSFET、Analog(模拟)、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均将在今年和未来几年逐步量产。
  • 《海上风电助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2
    • 在中国南部的广东省汕头市南部海域的勒门列岛附近,碧波荡漾,伴随阵阵海风,35台7兆瓦风机的叶片飞速旋转。项目在稳定运行三个月之后,累计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该项目是粤东区域首个顺利投产的海上风电项目,装机总容量24.5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7.51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5万吨。 中国已宣布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此目标,中国努力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也为海上风电发展创造了广阔市场空间。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1年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2021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4757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690万千瓦。全国风电装机突破3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一。 积极的政策环境和电力体制改革为海上风电发展增添了新机遇与新动力。中国政府近期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在风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整装开发条件、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地区,有序推进风电集中式开发。 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海上风电发展,粤西海域目前仍然是该省海上风电的“主战场”,而未来全省约80%的装机则将集中在粤东海域。根据规划,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开工建设1200万千瓦,其中建成投产600万千瓦。 从项目众多的粤东海上风电规划场址分布图,可以看到汕头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的实力与雄心。尤其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下,汕头把新能源作为该市“十四五”时期的主导产业,着力打造海上风电产业全生态体系。 随着42家单位进驻汕头海上风电产业联盟,汕头风能协会筹建,以及12个产业项目落户,汕头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拓展。“乘风而起”的汕头海上风电事业,体现出中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的努力。 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娄淑军介绍,他的工作重心从陆上风电转到海上风电,历经后者业务从补贴扶持到市场主导,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发,实现跨越大发展。 “粤东地区汕头区域海风资源丰富,同时作为经济强省的广东对于风电有很强的消纳能力。公司未来计划继续投资,在粤东海域布局更多装机,同时不断进行技术更新,提高利用效率。”娄淑军说。 目前,中国海上风电产业迅速壮大,整体行业逐渐发展成熟,向规模化、连片开发与深远海演变。集专业服务、风电机组、辅助设备、海上风电施工、海上运营和关联产业在内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构建,得到大力推动。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风电整机商排名中,中国风电整机商占据了前十名中的六席,而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在海上风电领域排名位列第一。 汕头海上风电创新产业园以上海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主机厂)为基础,充分挖掘海上风电资源(近期规划3535万千瓦,远期规划6000万千瓦),布局关键零部件生产、海工装备、维护服务、研发中心及工人培训等产业,努力打造国际领先的海上风电产业中心。 目前,上海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超过15亿元,生产6至15兆瓦以上及海上风电主机设备。相关产品也受到日韩等国际市场的青睐。 “未来,我们将在汕头建设风电产业重装码头,打造风电母港,助力中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全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