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助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2
  • 在中国南部的广东省汕头市南部海域的勒门列岛附近,碧波荡漾,伴随阵阵海风,35台7兆瓦风机的叶片飞速旋转。项目在稳定运行三个月之后,累计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该项目是粤东区域首个顺利投产的海上风电项目,装机总容量24.5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7.51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5万吨。

    中国已宣布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此目标,中国努力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也为海上风电发展创造了广阔市场空间。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1年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2021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4757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690万千瓦。全国风电装机突破3亿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一。

    积极的政策环境和电力体制改革为海上风电发展增添了新机遇与新动力。中国政府近期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在风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整装开发条件、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地区,有序推进风电集中式开发。

    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海上风电发展,粤西海域目前仍然是该省海上风电的“主战场”,而未来全省约80%的装机则将集中在粤东海域。根据规划,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开工建设1200万千瓦,其中建成投产600万千瓦。

    从项目众多的粤东海上风电规划场址分布图,可以看到汕头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的实力与雄心。尤其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下,汕头把新能源作为该市“十四五”时期的主导产业,着力打造海上风电产业全生态体系。

    随着42家单位进驻汕头海上风电产业联盟,汕头风能协会筹建,以及12个产业项目落户,汕头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拓展。“乘风而起”的汕头海上风电事业,体现出中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的努力。

    大唐汕头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娄淑军介绍,他的工作重心从陆上风电转到海上风电,历经后者业务从补贴扶持到市场主导,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发,实现跨越大发展。

    “粤东地区汕头区域海风资源丰富,同时作为经济强省的广东对于风电有很强的消纳能力。公司未来计划继续投资,在粤东海域布局更多装机,同时不断进行技术更新,提高利用效率。”娄淑军说。

    目前,中国海上风电产业迅速壮大,整体行业逐渐发展成熟,向规模化、连片开发与深远海演变。集专业服务、风电机组、辅助设备、海上风电施工、海上运营和关联产业在内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构建,得到大力推动。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风电整机商排名中,中国风电整机商占据了前十名中的六席,而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在海上风电领域排名位列第一。

    汕头海上风电创新产业园以上海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主机厂)为基础,充分挖掘海上风电资源(近期规划3535万千瓦,远期规划6000万千瓦),布局关键零部件生产、海工装备、维护服务、研发中心及工人培训等产业,努力打造国际领先的海上风电产业中心。

    目前,上海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超过15亿元,生产6至15兆瓦以上及海上风电主机设备。相关产品也受到日韩等国际市场的青睐。

    “未来,我们将在汕头建设风电产业重装码头,打造风电母港,助力中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全景说。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中国华电首个海上风电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19
    • 2021年11月18日4时22分,中国华电首个海上风电--福建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最后一台风机成功并网。至此,该项目46台风电机组已全部并网发电,比计划工期提前了5个月,为今冬明春能源保供攻坚战再添了新动能。 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299.2兆瓦,年发电量约11.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31.9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3.91万吨。项目于2016年12月获得核准,2019年11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精心组织施工,科学防控疫情,先后攻克了海底地质复杂、水上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等多项施工技术难题,守住每个施工窗口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彰显了华电速度、华电精神、华电力量。2020年9月首台风机成功吊装,同年12月底首批两台机组并网发电,2021年10月2日,全部风机吊装完成。 项目建设贯穿“精品工程”理念,坚持基建服务生产,稳步推进基建安全标准化创建,实现全程安全施工,获得基建安全标准化一级达标评级;加强科技创新,首次成功投运福建公司、国电南自等四方联合研制的“华电睿风”自主可控国产6.2MW海上风电主控系统,研发投运了集团公司首套海上风电场一体化监控及运维系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用六桩直桩高桩承台、“犁沟填埋”海缆敷设等新技术,最大限度减小海滩占用面积以及对近海养殖影响,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打下基础,实现“风电与渔业互补共生”。
  • 《我国各地“十四五”海上风电开发规模目标统计》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07
    •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十三五”末(2020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为1087万千瓦。其中,江苏省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为681.6万千瓦,占全部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62.7%;广东省位于第二,累计装机容量占比为12.5%;福建的累计装机容量占比为9.4%;辽宁、上海、浙江、河北、天津、山东的累计装机容量占比合计约为15.5%。 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提升东部地区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水平,要积极推进东南部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重点建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海上风电基地。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已经将海上风电视为“十四五”期间推动沿海地区风电规模化开发,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施力方向。 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中旬,我国共有9个省(区、市)通过文件形式公布或征求过“十四五”海上风电的具体发展规模相关意见。另有1个省份通过非正式下发文件的形式,透露自身的“十四五”海上风电发展规模。为方便读者参考,本文对各省(区、市)“十四五”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的具体目标进行了整理与汇编。 辽宁省 2022年1月1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辽宁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海洋资源集约节约与高效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到2025年,全省海水淡化日产能力达到45万吨以上,力争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405万千瓦。 河北省 2021年5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25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4300万千瓦、5400万千瓦。截至2022年6月中旬,河北省并未正式公布全省“十四五”海上风电开发规模相关目标。 天津市 2022年1月27日,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印发《天津市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在落实电力送出和消纳条件的前提下,积极开发陆上风电,稳妥推进海上风电,促进风能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带动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到2025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00万千瓦。在海上风电方面,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原则,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筹考虑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稳妥推进海上风电开发。结合海洋功能区划、沿岸经济建设及产业布局等,优先发展离岸距离不少于10公里、滩涂宽度超过10公里时水深不少于10米的海域,加快推进远海9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协调突破政策瓶颈,推动防波堤等近海风电开发。支持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等融合开发,探索海上风电制氢,促进海上风电发展。 山东省 2021年8月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山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聚焦渤中、半岛北、半岛南三大片区。到2025年,山东省海上风电力争开工1000万千瓦、投运500万千瓦。 2022年3月3日,山东省能源局印发《2022年全省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组织实施山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规划总规模3500万千瓦。全面启动渤中、半岛南省管海域场址开发,开工规模500万千瓦以上,建成并网200万千瓦左右。全面深化国管海域项目前期工作,争取760万千瓦场址纳入国家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坚持“一体两用”,推进海上风电军民融合发展。 江苏省 2021年9月10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发布《江苏省“十四五”海上风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提出,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海上风电项目场址共28个,总规模909万千瓦,规划总面积为1444平方公里,场区均离岸10公里以上。 上海市 2022年4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风电发展海上为主、陆上为辅,近海风电重点开发奉贤、南汇、金山三大海域,深远海风电重点布局在崇明以东海域,陆上风电重点布局在崇明、浦东(含九段沙)、金山等沿江沿海区域,因地制宜推动分散式风电开发,力争新增规模180万千瓦。 浙江省 2022年2月10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公布《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实施“风光倍增工程”。重点推进海上风电发展,打造近海及深远海海上风电应用基地+海洋能+陆上产业基地发展新模式,到2025年,力争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30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积极探索海洋能综合开发利用,打造一批陆上“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海上风电开发建设重点:“十四五”期间新增风电450万千瓦,建成嘉兴1#、2#,嵊泗2#、5#、6#等海上风电项目,打造若干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开展象山、洞头和苍南深远海风电开发。 福建省 2022年6月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福建省“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提出,按照竞争配置规则、持续有序推进规模化集中连片海上风电开发,重点推进福州、宁德、莆田、漳州、平潭等资源较好地区的海上风电项目,稳妥推进深远海风电项目,“十四五”期间增加并网装机410万千瓦,新增开发省管海域海上风电规模约1030万千瓦,力争推动深远海风电开工480万千瓦。 广东省 2021年9月3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将推动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化开发,力争到2025年年底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800万千瓦,推动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建设阳江、粤东海上风电产业基地。 2022年4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推动项目集中连片开发利用,打造粤东、粤西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十四五”时期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1700万千瓦。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21年11月1日,广西海上风电规划正式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标志全区海上风电由规划阶段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国家能源局先期批复全区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750万千瓦。其中,自治区管辖海域内全部4个场址共180万千瓦,要求力争2025年前全部建成并网;自治区管辖海域外择优选择570万千瓦开展前期工作,要求力争到2025年年底建成并网120万千瓦以上。 2022年6月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印发《广西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力争核准开工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不低于750万千瓦,其中并网装机规模不低于300万千瓦。 海南省 2022年5月,海南省工信厅印发《海南省风电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打造海上风电500亿级产业链(群)。争取到2025年,建成儋州洋浦、东方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基本形成风电装备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实现产值550亿元,力争“十五五”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针对“十四五”期间的海上风电开发规模,截至2022年6月中旬,海南省并未出台官方文件予以明确。 2022年2月,有媒体发布海南省海上风电项目招商方案显示,海南省“十四五”期间规划了海上风电场11个,总装机1230万千瓦。其中示范项目3个,共420万千瓦;其他项目810万千瓦规模资源采用招商(竞争性配置)分配到各开发企业。但该方案并非政府相关部门公布的正式方案,可以理解为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