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野生稻和栽培稻种间生殖隔离控制新元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24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领衔的科研团队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克隆了栽培稻和南方野生稻种间杂交不育的新位点,揭示了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一个“毒药—解毒”元件,可选择性败育不包含该元件的花粉,进而控制水稻种间的生殖隔离。该研究对进一步解析杂种不育机制和野生稻种质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其高产稳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野生稻是水稻栽培品种的祖先种,携带了大量优异性状等位基因,是现代品种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宝贵资源。栽培稻和野生稻之间存在严重的生殖隔离,极大限制了野生稻种质资源的利用。因此,克隆栽培稻和野生稻之间的杂种不育新基因对野生稻资源利用和水稻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该团队以南方野生稻和栽培稻“滇粳优1号”(DJY1)为亲本,构建了仅在第一条染色体上包含野生稻片段的近等基因系(NIL-qHMS1)。对不同的遗传群体基因型鉴定,发现杂种一代的花粉中DJY1基因型的花粉败育。实验证实,该近等基因系qHMS1位点由HPT和HPA两个基因组成,分别发挥“毒药”和“解毒”功能,选择性地败育DJY1基因型的花粉。转录组分析发现,“毒药”基因可能通过影响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导致DJY1型花粉败育。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位点与实验室前期发表的“自私基因”位点在调控杂种花粉育性方面具有遗传累加效应。该研究是万建民团队继克隆水稻“自私基因”,破解水稻生殖隔离之谜后,在水稻杂种不育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为系统解析水稻杂种不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3015-6
  • 原文来源: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792.shtm
相关报告
  • 《发现影响水稻糙米率(栽培稻l .)的重要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雷洁
    • 发布时间:2016-04-15
    • 高产量和品质决定水稻品种的商业潜力。糙米率(BRR)是确保在水稻籽粒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报道关于水稻的基因,即直接控制的。 因此,即解剖的遗传机制的基因可以促进改善有效的大米供应或可食用的粮食产量。 谷粒包含糙米(可食用)和颖壳(不可食用)两个部分。在超高产育种中,通过增加糙米率提高稻米实际产量和品质必将成为一种新型高效的育种手段。研究团队利用低糙米率品种TN1和高糙米率品种CJ06杂交的DH群体,通过QTL分析和高世代回交群体,在第10染色体上获得了一个主效糙米率QTL基因qBRR-10。进一步研究发现,来自CJ06的qBRR-10等位基因增加了谷粒的厚度和降低了颖壳的比重。通过深入挖掘qBRR-10的确切座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将为培育出糙率高和优质新品种提供新线索。
  • 《水稻所发现水稻抗旱耐盐生理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12-25
    • 近期,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组模块创制创新团队揭示了水稻高亲和钾离子转运蛋白参与水稻抗旱、耐盐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植物科学前沿》和《环境和实验植物学》。 干旱、高盐等环境胁迫显著抑制水稻的正常生长并导致减产,水稻缺钾会引起植株矮缩、茎秆细弱,严重的产生近似火烧状的“铁锈稻”等,水稻缺钾还会进一步降低其对逆境胁迫的耐受性。研究发现OsHAK1(超表达转基因材料)在根系和地上部均受干旱、高盐诱导上调表达;oshak1突变体在营养和生殖生长期均表现对干旱、盐胁迫敏感,而过量表达OsHAK1可以促进活性氧的清除、增强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水稻的抗旱、耐盐性;OsHAK1的表达量与籼稻和粳稻品种间耐盐性的差异成正相关;通过干旱诱导启动子(OsHAK1pro)特异启动根发育相关基因OsRAA1的表达,获得在干旱逆境下根系生长、钾积累、单株产量和抗旱性均显著提高的转基因水稻。研究结果可为培育抗旱、耐盐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资金项目的资助。水稻所陈光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钱前研究员和南京农业大学徐国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