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岩土所岩体宏-细冻胀损伤理论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2-18
  • 岩体冻结过程中水/冰相变和水分迁移引起的冻胀力是诱发岩体冻胀开裂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季节性冻融循环期间,冻胀力萌生与消散导致节理、裂隙反复张开和闭合,改变了地质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严重影响岩体的强度、完整性和稳定性,长此以往,容易引发由冻胀风化导致的岩倾覆、滑坡、崩塌、落石等灾害。此外,岩体及工程结构的冻胀风化也将严重威胁高寒高海拔地区自然资源的安全开发和工程设施的长期性能保持。现有研究已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冻胀风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仍然缺乏较为完备的理论,阻碍了对这一过程的深入理解。

    为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施工过程力学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岩体孔隙中水分原位冻结与迁移共同作用的“有效体积膨胀系数”的概念,实现了对现有三种主流冻胀机理(体积膨胀理论、分凝势冻胀理论和混合冻胀理论)的统一解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冰/岩力学性质、应力水平、冰/水相变、水分迁移和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多孔介质冻胀力计算模型,揭示了完整岩石冻融损伤演化机理;并据此进一步建立了考虑宏观裂隙中“冰梁形成→冰楔滑移→裂隙扩展”三阶段演化特征的冻胀力计算模型,揭示了不同破坏形式下(冰梁断裂破坏、冰岩界面破坏、岩石裂隙尖端破坏)冻胀力演化特征,实现了低温相变岩体细观孔隙和宏观裂隙冻胀力求解方法全覆盖,为低温及冻融环境下岩体冻胀损伤劣化特征的定量描述以及寒区隧道冻胀破坏过程的准确表征提供了理论支撑。

    研究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279119,

    51991392)、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XZ202201ZY0021G)、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2010CB05006)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oldregions.2018.04.016

    https://doi.org/10.1016/j.ijrmms.2024.105726

  • 原文来源:https://www.whrsm.ac.cn/
相关报告
  • 《武汉岩土所环境土界面力学理论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2-10
    • 环境土体展现出组构高度复杂、性态动态多变的显著特征,构建能够精确描述土体力学特性及传输行为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研究的关键难点。传统理论分别依赖本构模型和达西定律描述特定条件范围土体力学行为及低速渗流问题,难以准确反映实际复杂贮存环境下土体剧烈演化性态及非线性流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海洋与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中心薛强研究员团队基于创建的环境土界面力学理论,从决定土体宏观性态的微细观界面力学机制出发,针对环境土“气-液-固”界面作用机制复杂、缺乏准确理论描述的难题,提出基于微观连续体动量守恒规律及多相界面力的相互作用原理的多孔介质流固统一动力学理论。 该理论基于纳维-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描述孔隙通道中的连续流动,并严格推导得到流体与固体界面共轭作用力表达式,实现在流动方程中准确考虑孔隙界面存在效应。基于这种方法,进一步提出流固共轭传输方程和反应方程,实现对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及非均相化学反应的单场协同描述。与流体体积法结合,得到孔隙尺度多相流控制方程,实现孔隙尺度非溶混两相流界面解析描述。基于上述理论成果,系统地发展了多孔介质流动-传输-化学反应界面尺度/宏观尺度高可信度模拟方法以及孔隙尺度多相流模拟方法等。为满足大规模工程问题研究需要,提出针对多孔介质非均匀结构的尺度升级模拟方法,相比孔隙尺度模拟加速10万倍以上,预测误差低于8%。上述研究有望推动环境土模拟预测水平提升和测试技术创新发展。 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Physics of Fluids,入选POF Featured Article,论文第一作者为欧治松博士,通讯作者为薛强研究员。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300183、52322810、U23A601)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doi.org/10.1016/j.jcp.2024.113203 https://www.doi.org/10.1063/5.0213679 https://www.doi.org/10.1063/5.0239940
  • 《武汉岩土所岩石超低频循环荷载蠕变试验系统研发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9-26
    • 在盐岩层中建设盐穴储气库与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是我国地下储能领域重点发展方向。在盐穴储气库和压气储能电站运行过程中,随着注采作业的进行,盐穴内部压力呈现周期性升降变化,导致围岩长期承受循环载荷作用。当前岩石蠕变试验机主要可分为电液伺服蠕变试验机和重力加载蠕变试验机。前者在开展长期蠕变试验时,易受到断电和电子元器件损坏等影响导致试验中断或失败,后者一般只能实现恒定的单轴加载,难以提供连续变化的三轴循环荷载,两种类型的蠕变试验机在开展低频率循环加载蠕变试验时都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研发新型蠕变试验系统已迫在眉睫。 对此,武汉岩土所油气中心科研团队研发了岩石超低频循环荷载蠕变试验系统,该系统由五个主要部分组成:荷载发生系统、三轴压力室、应力应变监测系统、计算机和自动补排油系统。试验系统采用重力驱动式“动静结合”加载技术。通过固定砝码实现恒定静载,可移动砝码生成循环动载,有效突破了传统电液伺服系统和重力加载方式在长周期循环试验中的技术限制。此试验系统具有控制性能好、自动化程度高、试验精度高、稳定性好等诸多优点,最大的优点是在开展长期的蠕变试验中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同时支持自定义循环荷载的波形和循环周期。 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和特点: 1. 动(循环)静(恒定)结合加载 系统采用创新的动静结合加载机制,支持恒温恒压蠕变试验、循环轴压蠕变试验、循环围压蠕变试验和循环温度蠕变试验。系统通过优化循环控制效能,集成多种标准荷载波形(如正弦波、三角波等),并支持用户自定义波形配置,可充分满足工程实践与基础理论研究的多样化需求。 2. 高精度大变形监测系统 配备大量程位移传感系统,轴向位移测量范围达75 mm,分辨率优于0.2% F.S。环向位移采用4通道LVDT串联测量技术,单通道量程25 mm,环向总测量范围扩展至100 mm,可精准捕获软岩类材料的大变形特征。 3. 系统可靠性与长期稳定性 基于砝码重力加载原理,彻底规避传统电液伺服系统在长期试验中因断电、电子元件故障或控制软件异常导致的载荷失效风险。低功耗系统设计配合工业级不间断电源(UPS),可确保在72小时断电工况下试验数据连续性与完整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超过5000小时。 利用该试验系统开展了周期为1天和7天的低频循环荷载蠕变试验,对加载能力、加载稳定性和温控稳定性进行了验证。该试验系统已在江苏淮安盐穴储气库、河南平顶山盐穴储气库等储能工程中成功应用,准确、高效地提供了相关参数,有力支撑了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