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团队开发出RNA可变剪接遗传调控位点定位新方法并绘制图谱》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1-25
  • 据生物世界公众号8月19日消息,西湖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款高效的RNA可变剪接遗传调控位点定位新方法“THISTLE”。研究人员将该方法应用于2865个人类脑组织的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的分析,绘制出迄今样本量最大、剪接事件最全面的RNA可变剪接遗传调控图谱,并据此鉴定出100多个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脑部疾病相关的新易感基因,可作为潜在药物靶点以及生物标志物预测疾病风险。该研究揭示了基因组变异通过对可变剪接的遗传调控来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性,为研究人类复杂疾病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Genetics期刊。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370e36313cd.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RNA剪接基因编辑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10-12
    • 10月5日,国际学术期刊《分子细胞》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常兴研究组题为Genetic modulation of RNA splicing with a CRISPR-guided cytidine deaminase 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可以利用TAM (Targeted-AID induced mutagenesis)基因编辑,靶向DNA上的RNA剪接顺式元件,高效调控RNA剪接,用于研究RNA可变剪接的功能,以及用于人类遗传疾病的治疗。 真核细胞中,RNA剪接是基因表达的重要环节。据估计,超过75%的人类基因具有一种以上的mRNA剪接方式(可变剪接),其中大部分可以翻译为功能性蛋白质。但相对于基因功能而言,对于可变剪接的生理功能,认识还非常有限,原因主要在于调控内源RNA剪接的实验手段非常有限。RNA剪接的异常也是许多疾病的直接诱因,估计35~50%的人类疾病由基因剪接异常造成。因此,无论是从学术研究或是临床应用的角度,都亟需开发出调控RNA剪接的基因编辑新方法。  常兴研究组过去开发TAM (Targeted AID-induced mutagenesis),也就是融合核酸酶活性缺陷的Cas9蛋白和胞嘧啶脱氨酶AID,并且发现它具有两个特点。首先,可以在sgRNA靶向的DNA上,将C/G碱基随机向其它碱基突变,可以用于分析肿瘤耐药性突变及诱导蛋白体外进化等;其次,在偶联UNG抑制剂UGI后,可以在将sgRNA靶向区域中一个小窗口内(5-6个碱基)的C高效向T突变 (Nature Methods, 2016)。 在这一新研究中,博士研究生袁娟娟和马云青首先注意到,98%以上的内含子有保守的GU(内含子开始)和AG(内含子末尾)序列,推测如果可以高效精确地将G突变成A,可以特异性阻断外显子识别,调控内源性mRNA的剪切。通过这一策略,利用TAM诱导剪接位点DNA上G>A突变,就可以诱导可变外显子(alternative exon)及组成性外显子(constitutive exon)的跳读 (Exon skipping);改变可变剪接位点的选择(Alternative splice site);调节互斥外显子的选择(mutually exclusive exons);诱导小的内含子的包含 (intron retention)。此外,如果通过TAM将3’剪接位点上游polypyrimidine track中包含的C向T突变,可以促进下游外显子的包含。因此,利用TAM可以成功地实现针对RNA剪接的“loss of function”和”gain of function”调控。 最后,研究人员探索了利用TAM修复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可行性。DMD是一种致命的遗传疾病(发病率男性中1/4000)。其发病原因在于,遗传突变造成Dystrophin蛋白的完全缺失,引发肌肉萎缩和瘫痪,最终造成心脏或肺功能的衰竭。如果通过外显子跳读,能产生内部截短的Dystrophin蛋白,可以达到对DMD的治疗效果。因此研究人员构建了DMD病人来源的诱导型多能干细胞,此病人因为外显子删除造成Dystrophin蛋白的完全缺失。通过在剪接位点诱导G>A的突变,研究人员实现了目标外显子的完全跳读,在所有表达TAM的细胞中恢复了Dystrophin的蛋白表达,修复了心肌细胞的缺陷。
  • 《薛愿超课题组开发CRIC-seq技术揭示PTBP1调控可变剪接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05
    • 2023年3月2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apture RIC-seq reveals positional rules of PTBP1-associated RNA loops in splicing regulation"的研究论文。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前体mRNA能够通过可变剪接产生多种异构体,以执行相似或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可变剪接的异常与恶性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可变剪接过程受到多种RNA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 RBP)的精密调控,利用CLIP-seq技术,科学家们已发现RBP结合在前体mRNA的不同位置会导致不同的剪接结果,这种位置依赖的剪接调控方式被称为位置效应。然而,这种位置效应是如何实现的,深层的分子机制是什么,尚不清楚。 已知,RBP可以结合、稳定或破坏RNA-RNA相互作用。一些模型提出RBP可通过介导RNA-RNA远距离互作而参与可变剪接调控,但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目前鉴定特定RBP相关RNA-RNA互作的方法主要有CLASH和hiCLIP。然而,这两种方法都需要过表达目标RBP,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或破坏细胞内源的RNA互作网络;此外,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在溶液中进行RNA片段的近端连接,因此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以上缺陷限制了CLASH和hiCLIP方法在研究RNA-RNA空间互作与可变剪接调控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现有实验技术的缺陷,薛愿超课题组在前期创建的RNA原位构象测序技术RIC-seq的基础上,进而开发了Capture RIC-seq (CRIC-seq ) 技术,利用高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沉淀,实现了对特定RBP介导的原位RNA-RNA相互作用位点的高通量解析。借助CRIC-seq新技术,研究人员首次绘制了HeLa细胞中PTBP1、hnRNPA1和SRSF1等蛋白的RNA空间互作图谱,揭示了RBP通过介导RNA空间构象变化影响可变剪接的位置效应机制。 该研究工作直接证明了PTBP1可通过介导跨越可变外显子的RNA环而抑制剪接,率先揭示了PTBP1通过介导内含子内部RNA成环从而促进可变外显子剪接的新机制。此外,该工作还发现PTBP1二聚化对于维持其介导的RNA构象、剪接调控和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具有重要意义,并进一步阐明了癌症相关的剪接数量性状位点突变(sQTLs)通过改变RNA构象影响肿瘤细胞增殖的致病新机制。 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和王宽诚教育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博士研究生叶融和呼乃婧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曹唱唱副研究员为共同作者,薛愿超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此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硕士研究生许诗晗和杨晨参与了该项课题研究,并得到了周翔天教授的指导和帮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3.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