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处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将禁渔江豚保护迎转机 | 农业部 | 禁渔 | 江豚_新浪新闻》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06
  • 原标题:明年起332处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渔 江豚保护迎来转机政解

      新京报快讯(记者信娜)数量濒危的江豚等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迎来转机。近日,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公布长江流域率先全面禁捕的水生生物保护区名录的通告》。记者了解到,长江流域332处水生生物保护区将从2018年1月1日起逐步施行全面禁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豚类保护专家王丁认为,长江禁渔可丰富长江鱼类的资源,保护鱼类环境。

      禁渔成为长江江豚保护突破口

      以长江特有物种江豚为例,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渔,成为保护江豚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据2012年大规模科考结果,长江江豚数量仅剩千余头。农业部长江办副主任赵依民用“比野生大熊猫的数量还少”来形容江豚生存环境恶劣。他解释,大多数江豚死亡都是因为生存环境变化。目前,我们采取了保护措施,但与保护需求仍有差距,没有看到种群明显恢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郝玉江也提到,长江江豚面临威胁的因素包括水利工程、水域污染、航运及水生生物资源衰竭。例如,高密度航运中,螺旋桨会把江豚打死打伤;长江内水生生物减少,江豚的食物也会越来越少。

      禁渔成为长江江豚保护突破口。

      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实施中华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农业部发布也曾发布《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其中提到在长江豚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要全年禁渔。

      今年开始长江禁渔工作进入快车道

      记者发现,从今年开始,长江禁渔工作进入快车道。今年3月,农业部发布《关于推动落实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今年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争取在2年的时间内使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捕捞渔民全部退出捕捞,实现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范围内永久全年禁止生产性捕捞作业。

      此外,《意见》还提出,农业部将根据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捕捞渔民退捕情况,分两批对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发布禁捕令。

      今年5月,长江办曾对长江流域捕捞渔民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和实现禁捕进行全面统计。根据通知,统计内容包括2016年长江流域范围内各县(区)捕捞生产与捕捞渔船基本情况,捕捞渔民家庭与人口分布总体情况,经济收入状况,当地农村养老与医保缴费标准等。

      赵依民解释,统计工作是为更全面了解长江禁渔,渔民有哪些需求。王丁认为,保护区禁渔,首先要解决渔民的问题。解决了渔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记者从农业部网站了解到,目前,农业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正在会同沿江省市政府加紧完善长江捕捞渔民退捕转产政策,计划通过资金补助、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创业支持、社会保障等措施,做好退捕渔民的安置保障。

    责任编辑:张玉 .

    增加高度 减少高度

相关报告
  • 《长江禁渔,保护的不只是鱼》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1-01-08
    •  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引导渔民退捕转产上岸,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举措。这项工作涉及渔民渔船之多、覆盖区域范围之广,是我国资源生态保护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   在长江干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等长江上游主要支流上,昔日穿梭如织的渔船已经绝迹。   今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按期实现全面禁捕;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即“一江两湖七河”)等重点水域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系支流众多、生态系统独特,长江流域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区域。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长江经济带时均指出,“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强调“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引导渔民退捕转产上岸,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举措。这项工作涉及渔民渔船之多、覆盖区域范围之广,是我国资源生态保护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 推进长江大保护和坚持绿色发展的突破口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家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呼吁长江保护。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长江禁渔并非只是为了“保护一条鱼”。判断江河湖泊生态系统是否健康有两大标准:一看水、二看鱼。   “ 必须从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长江禁捕的重要性 。”陈家宽强调。   长江被誉为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和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对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稳定,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多种,特有鱼类180多种。近年来,受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水域的生态功能显著退化,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中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达9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物种近300种 。“水中大熊猫”白鳍豚,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淡水鱼王”白鲟已连续15年未见;中华鲟野生种群基本绝迹,难以稳定自然繁殖。经济鱼类资源量接近枯竭,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四大家鱼”鱼苗发生量下降了90%以上 。   陈家宽说, 洄游鱼类在维持和指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中华鲟处于河流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顶端,是保证和衡量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志性旗舰物种。   中华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每年10—11月从大海游回长江上游产卵,幼鱼次年4—5月以后陆续到达长江河口,并于9—10月游向大海。农业农村部的调查数据显示, 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规模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10000多尾下降至目前的不足20尾 。   陈家宽说,白鲟、中华鲟这些顶级物种的濒危,更加证明长江流域需系统性保护,“要从上中下游一起来保护”。 解决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困局   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曾经极为丰富,最高峰时曾占到当时全国淡水捕捞总产量的60%。 近年来,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已基本丧失捕捞生产价值 。目前全国每年水产品总量为6450多万吨,而长江不到10万吨,仅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0.15%。   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从2002年以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每年3个月的禁渔制度。“但是在7月1日开捕后,许多鱼刚出生两三个月就被捕捞上岸,3个月的休渔繁殖成果很快就被消耗殆尽,鱼类种群依然无法繁衍壮大。”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说。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通告,在保护区内是永久全面禁捕,保护区以外水域暂定实施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禁捕时间为何规定为10年?于康震解释说,据测算,长江鱼类繁殖周期约3年左右, 如果实施10年禁捕,多数鱼类可以完成3个世代的繁殖周期,从而实现水生生物资源数量多倍增加 ,可以从根本上遏制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的趋势。   “ 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已成为社会共识 。”于康震说,实施长江禁捕,既是破解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的生态困境的客观要求,也 是打破原来“一家一户”分散的竞争式捕捞导致的“公地悲剧”,改变渔民“下水无鱼、上岸无地”生计困境的有效途径 ,是为渔民长远利益考虑的。 当前,四川、安徽等地,很多渔民已经上岸了。他们走进工厂,或开起餐馆或成为护渔员等 。农业农村部10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长江禁捕退捕取得阶段性成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已累计处置渔船8.4万艘、退出渔民17.97万人,完成退捕任务。退捕渔民落实社会保障16.85万人,占应纳入社保退捕渔民基数的98.54%。转产就业12.2万人,占需转产就业人数的95.12%。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2.79万艘、违规网具20.79万张。 对长江及禁捕的认识“还在路上”   “长江已基本丧失渔业生产价值,捕捞渔业退出长江不仅不影响百姓吃鱼,反而有利于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说,人工养殖鱼类在经过多代繁衍后,不可避免会出现遗传多样性退化,需要补充优质的野生亲鱼改善种群,而长江正是鱼类的天然种质资源库,保护好长江野生鱼类,对水产养殖业意义重大。   陈家宽说,长江流域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对长江以及长江禁捕的认识都“还在路上”。   “比如长江实施禁捕后,部分渔船挪到长江口水域捕鱼。”陈家宽说,长江口是淡水和海水的交汇处,洄游鱼类在这里适应、育肥等。考虑到长江系统性保护,禁渔范围应该东扩。   《农业农村部关于扩延长江口禁捕范围的通告(征求意见稿)》指出,为巩固和扩大长江禁捕退捕成效,清理整治非法捕捞行为,更好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决定扩延长江口禁捕范围。 长江口禁捕范围内水生生物保护区水域,实行永久性全面禁捕;水生生物保护区以外水域,2021年1月1日起实行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相同的禁捕管理措施。   “长江水生生物保护主要受五大因素影响。”陈家宽和复旦大学李琴博士认为,包括大坝、航运、护岸、围堰等长江流域的物理因素,微塑料、抗生素等化学因素,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因素、人类捕捞因素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因素,“禁渔解决的只是其中一个问题”。   除了禁渔,针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国家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9年底,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2.5%,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 。沿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以及尾矿库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长江干线1361座非法码头已彻底整改,两岸造林绿化1318万亩, 基本建成长江两岸绿色生态廊道 。 
  • 《院士:鄱阳湖建闸应禁渔 江豚没必要游到长江》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0
    • 鄱阳湖建闸第一次环评公参公示已结束。12月17日,参与该工程课题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研究员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独家专访。   2010年年初,江西省政府曾邀请韩其为、王浩、李文华、刘兴土、曹文宣等院士领衔开展鄱阳湖水利枢纽“六大课题”的研究。次年通过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六大课题”研究成果验收意见》显示,“六大课题”研究表明,“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通过采取科学的措施与方法,可以降低或减缓这些不利影响。”   在曹文宣看来,他更关心的是如何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系统。   作为国内最权威的鱼类学家,他在此次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建议在建闸的同时,要尽快实行全面禁渔,坚决取缔堑秋湖(当地人根据鄱阳湖夏涨秋落的规律,在湖底低洼处堑壕沟、围矮堤,以便在秋季退水时截留更多的鱼和水,最后将鱼类资源一网打尽的一种渔业方式)、电捕、迷魂阵等非法捕鱼作业,“枢纽工程要跟管理相结合,禁止堑秋湖、电捕、迷魂阵,管控企业的污水排放,不能只建个闸就什么都不管了。”   对于建闸后对江豚的影响,曹文宣认为,有充足食物的江豚没必要游到长江,到长江是“凶多吉少”。江豚种质交换一说,他觉得站不住脚,鄱阳湖里栖息着450头江豚,近亲繁殖的概率非常低。   有充足食物的江豚没必要游到长江   澎湃新闻:有专家称,不在鄱阳湖生态系统没完全退化时建闸保护,就迟了。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曹文宣:鄱阳湖生态系统退化有多方面的原因,枯水期延长和提前只是众多原因之一。围湖造田把湿地都破坏了,沿岸种植大量的意杨林,消耗地下水水资源。堑秋湖、电捕、迷魂阵等非法捕捞方式,使渔业资源衰退,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建闸”只是保护鄱阳湖生态的措施之一,以维持2000年以前鄱阳湖的水文节律。工程措施要跟管理相结合,禁止堑秋湖、电捕、迷魂阵这些渔业方式,让渔民转产转业,农业部正在考虑要在2020年实行长江全面禁渔。尤其是堑秋湖,这是竭泽而渔的渔业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企业污水处理的监管、对挖砂船管控,这样才能达到保护鄱阳湖生态的目的。总之,不能只建个闸就什么都不管了。   澎湃新闻:长江江豚面临的威胁有哪些,鄱阳湖建闸后,会对长江江豚带来哪些影响?   曹文宣:现在的问题主要是江豚没有吃的,电捕把长江的大鱼小鱼都搞光了,鄱阳湖还有一点食物,所以鄱阳湖的江豚数量相对比较多,总共有450头左右。毕竟鄱阳湖到冬天还有点儿水。但是,迷魂阵那些非法捕鱼方式给江豚带来很大伤害。江豚皮肤很嫩,钻进去就会擦伤,然后感染死亡。还有鄱阳湖的挖砂,对底栖生物破坏很大,不仅是江豚,其他鱼类也失去了栖息地。控湖工程(澎湃注:即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一定要把这些取缔。   鄱阳湖建闸后,枯水期水域面积将变大,水位变深,再结合取缔非法渔业,渔业资源会丰富起来,江豚就会有丰富的食物吃。如果不建闸调控,水位降低到七八米时,江豚的生存空间会变小。   有了充足的食物后,其实鄱阳湖里的江豚没有必要非要游到长江,到长江也是凶多吉少,长江里鱼少,船体也大,江豚既找不到食物吃,还容易被螺旋桨打伤。   所谓“鄱阳湖江豚需要与长江八里江的江豚进行种质交换”,我认为这个说法站不住脚。鄱阳湖里有450头江豚,近亲繁殖的概率其实非常小。   工程建成后,丰水期时闸门全部打开,江豚可以自由通过,即便是不能顺利通过,也可以用捕捞的方式将其与长江里的江豚种群进行种质交流。石首市天鹅洲里的江豚从以前的几头发展到到现在的几十头,不也在用这种方式进行种质交换吗?   至于蓄水后湖面结冰导致江豚不能正常呼吸的问题,我认为,随着全球气候整体变暖,这种概率也很小。况且,当时我们担心的蓄水发电的水位,足有27米,这种情况下确实结冰概率会增大。但按照目前的设计水位,在冬天时结冰概率非常小,“五河”还会有来水,水体仍是流动的。尽管可能会在湖汊处,水流速度比较缓的地方结冰,但江豚是很聪明的,它会绕开这种地方。   澎湃新闻:按照工程设计,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拟修建两条鱼道。水利工程修建鱼道到底有多大作用?   曹文宣:根本没多大作用,只是环保部门要求必须修,不然环评审批通不过。工程建成后,四月到八月闸门是全部打开的。这期间,长江水还有倒灌鄱阳湖的可能,鱼类有顶流水上溯的天性,这样就很容易通过闸门。我还建议利用船闸过鱼,三峡当时也没修鱼道,我们在三峡船闸里发现了鱼,这说明船闸是可以过鱼的。   全面禁渔十年后也只能恢复种质资源   澎湃新闻:2006年,你就提出长江全面禁渔十年。据我们了解,2003年长江开始实行禁渔期制度(每年的4月1日6月30日,2016年日期开始延长,从3月1日到6月30日),为何在实行禁渔制度的3年后你就提出全面禁渔。怎么评价这13年的禁渔效果?   曹文宣:在2004年,我们团队曾实地调研休渔效果。7月4日,我们在市场上发现了草鱼和白鲢,都是十厘米左右长的。草鱼和白鲢一般都是5月中旬产卵,大约两个月后就长那么大(十厘米),然后渔民把当年长这么大的鱼都捕捞了。这就说明,休渔一结束,刚长成的幼鱼就被捕捞了。我们根据耳石的日轮判断,当年孵化的幼鱼不到两个月就大都被捕捞上来了。这样下去怎么保护渔业资源?只有全面禁渔,让渔民转产转业才能恢复长江的渔业资源。   我觉得这13年禁渔,渔业资源是越禁越少。电捕、迷魂阵屡禁不止,越来越猖狂;这些捕鱼的方式《渔业法》早就明令禁止了。   澎湃新闻:怎么评价增殖放流这种做法?   曹文宣:本来放流应该是增殖增产的,但往往是今天放流,明天这些被放流的鱼就出现在市场上了(被渔民捕捞销售),反而有减产的趋势,花了不少冤枉钱。以湖北省为例,2010年,湖北省增殖放流了5.7亿尾鱼苗,投资上亿元,但2011年的产量却比2010年减少了5.76%。   澎湃新闻:为什么你提出的方案是全面禁渔十年,这与鱼类生长周期相关吗?实行之后,长江的渔业资源将恢复到什么程度?   曹文宣:以四大家鱼为例,它们的繁殖周期一般为三到四年,十年差不多有两个世代,这样有助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数量成倍恢复。   原来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上游的重庆到江西2000来公里的干流江段,有36处产卵场,长江干流有1千亿到1千2百亿尾四大家鱼鱼苗。那个时候,用于养殖的鱼苗,湖北省就捕捞了两百亿尾,现在总共连20亿尾都没有。   但禁渔十年可能不会恢复到那个时候的胜景。因为那时还有很多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面还是很大的,现在两湖围垦,水面变小,鱼类吃食的空间缩小了。   实施全面禁渔十年,能有效地保住四大家鱼的种质资源就不错了,因为我们的淡水渔业养殖产量50%是四大家鱼,这样可以促进淡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四大家鱼的种质资源质量在下降,尤其是鳙鱼。养殖的亲鱼几代以后就会退化,我们希望通过全面禁渔,恢复和保持优良的种质资源,使得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维持一个动态稳定的合理种群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