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牡蛎基因组编辑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张琳琳团队在牡蛎基因组编辑方面获新进展,相关成果在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发表。

    随着对高品质动物蛋白需求的迅速增长,水产养殖正成为人类食用海产品的主要来源。然而,与许多成熟的陆生牲畜和作物系统相比,大多数水产养殖物种育种仍处于驯化的早期阶段。传统的育种方式,如选择、杂交和标记辅助育种系统,已经推进了水产养殖物种经济性状(包括抗病性、营养价值和生长质量等)的遗传改良。基因组编辑技术是近年来研究基因功能和解析性状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其中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因具有操作简单、靶点选择广、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为重要水产物种经济性状的遗传解析和良种培育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工具。

    牡蛎为世界大宗水产养殖贝类,但和水产鱼类相比,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在牡蛎中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针对牡蛎卵径小(~50 μm)、显微操作难、幼虫死亡率高、间接发育时间时间长以及在获得可遗传纯系方面难度大、成本高、耗时长的难题,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张琳琳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的研究攻关,搭建了一套基于电穿孔的Cas9/sgRNA复合物高通量递送和突变体快速检测的技术平台,成功实现了对牡蛎(Crassostrea gigas angulate)基因组中标记基因(β-tubulin)的高效编辑。

    研究采用作者前期研发的“长片段缺失镶嵌性突变技术”(Zhang L., et al, 2016, Nature Communications; Zhang L., et al., 2017, PNAS)。通过同时电穿孔多个靶基因sgRNAs,研究人员在长牡蛎靶向基因中检测到超过300 bp的长片段缺失突变,这使得研究人员可以使用PCR和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突变体进行快速筛选和基因分型。这种同时传递两个以上sgRNAs以获得长片段缺失的策略是一个显著的改进,大大简化了基因组编辑基因型检测的工作流程。此外,利用原位杂交和行为学分析等表型检测手段,研究人员在牡蛎G0代幼虫中观察到了表型的镶嵌型突变(纤毛的缩短、缺失)和运动能力下降。这种镶嵌型突变有利于研究人员在G0代个体中对突变表型进行快速的鉴别,同时也能规避目标基因完全缺失导致的胚胎致死性。该研究在海洋经济贝类牡蛎中建立了基于电穿孔和长片段缺失镶嵌性突变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平台,可为今后基于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海洋贝类中开展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为牡蛎以及其他水产养殖物种的基因组编辑育种提供有力的工具。

    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产久林和硕士研究生张韦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张琳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科研助理许悦、研究生薛雨、吴富村副研究员、张国范研究员和李莉研究员参与了该项目。研究得到了山东省“海洋生命资源绿色发展技术与应用”工作站,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和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青年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成果如下:

    1.Chan, J.#, Zhang, W.#, Xu, Y., Xue, Y. & Zhang, L.* (2022). Electroporation-based CRISPR/Cas9 mosaic mutagenesis of β-tubulin in the cultured oyster.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9: 912409. doi: 10.3389/fmars.2022.912409.

    2.张琳琳,许悦,张韦,产久林。快速获得基因型和表型突变的CRISPR/Cas9基因敲除方法及应用,专利申请号202210378237.8。

    3.张琳琳,张韦,许悦,产久林。长牡蛎β-tubulin基因的电穿孔基因编辑方法及应用,专利申请号202210378335.1。

    4.张琳琳,许悦,吴富村。一种皱纹盘鲍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2111053880.5。

    5.Zhang, L., Mazo-Vargas, A. & Reed R.* (2017). A single master regulatory gene coordinate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utterfly color and iridesce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USA, 114(40):10707-12.

    6.Zhang, L. & Reed R.D.* (2016). Genome editing in butterflies reveals that spalt promotes and Distal-less represses eyespot colour patter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7, 11769.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6/t20220606_645761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课题组在胸孔亚派蟹类系统演化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首次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揭示了胸孔亚派四总科的系统进化关系,相关成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胸孔亚派(Thoracotremata)隶属于甲壳纲(Crustacean)十足目(Decapoda)短尾派(Brachyura),是蟹类中分化程度最高的类群。胸孔亚派涵盖4总科18科共1248个物种,其中沙蟹和方蟹营自由生活,角眼沙蟹被认为是跑得最快的无脊椎动物,豆蟹与软体、多毛、棘皮等无脊椎动物共生,珊隐蟹与珊瑚共生。该类群种类繁多,生活方式多样,进化关系复杂,一直是系统发生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对胸孔亚派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有效阐释,对研究其生物多样性,起源演化,生物地理学等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该研究发表前,国际上尚无对豆蟹和珊隐蟹总科线粒体基因组的报道。 研究获得了沙蟹、方蟹、豆蟹和珊隐蟹总科共12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在豆蟹和珊隐蟹总科中发现了新的线粒体基因重排模式,并重建了基因重排的进化过程,提出了基因重排与胸孔亚派物种生活方式有关的新观点。研究还首次阐明了豆蟹和珊隐蟹总科的系统进化地位,豆蟹总科形成单系群,位于进化树最基部位置;珊隐蟹总科与沙蟹总科的一支聚为姐妹群,位于较进化的位置。因此,研究提示共生生活方式或许是胸孔亚派的一个祖征,这种生活方式在珊隐蟹中得以保留。研究进一步阐释了沙蟹和方蟹总科内部科的系统进化关系,并建议将沙蟹总科大眼蟹科Macrophthalmidae的霍氏三强蟹Tritodynamia horvathi归入方蟹总科弓蟹科Varunidae。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邵娥博士为文章第一作者,沙忠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Sun, S., Jiang, W., Yuan, Z., Sha, Z., 2022. Mitogenom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Thoracotremata (Brachyura: Eubrachyura) Front. Mar. Sci. 9:848203. 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2.84820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牡蛎温度适应信号级联通路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2-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贝类适应进化与遗传育种团队在牡蛎温度适应相关信号转导通路方面获得系列进展,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iScience,?Communications Biology和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 牡蛎是世界性养殖贝类,也是我国贝类养殖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周期性夏季大规模死亡已成为一个挑战牡蛎养殖产业的重要问题,研究耐温机制是解决上述产业难题的重要途径。海洋生物高温抗性机制复杂,过往研究显示能量代谢、细胞凋亡等多个生理代谢过程参与其中,并对众多下游效应基因开展了功能解析,但一直缺乏上游级联信号通路的认知。蛋白磷酸化作为一种广泛研究的蛋白翻译后修饰,通过影响蛋白结构、细胞定位以及互作等介导生物的应激信号转导,但其在海洋生物研究较为薄弱。 研究团队前期基于长牡蛎(相对热敏感)和福建牡蛎(相对热耐受)热胁迫磷酸化蛋白组学发现高温通过蛋白磷酸化调控能量代谢和细胞凋亡介导二者耐热性分化(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023)。后续研究中,团队锁定糖酵解关键限速酶—丙酮酸激酶(PK),细胞凋亡关键执行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NF-κB通路核心调控因子—NF-κB抑制蛋白(IκBα)开展了磷酸化功能及上游调控通路解析。 研究团队发现抗性评估常用指标——PK的Ser11磷酸化水平在福建牡蛎热胁迫下显著上调,基于体内和体外分子及生化实验证实软体动物保守Ser11位点磷酸化可以增强其与底物结合能力进而显著提升PK酶活,最终促进ATP合成以用于热损伤修复。经典MAPK/ERK通路通过磷酸化该位点进而介导二者热胁迫下差异能量代谢能力。 团队针对差异磷酸化的Caspase开展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双壳纲和腹足纲中存在一类特异的Caspase-3/6/7蛋白,其具有长亚基间连接域(IL)并且长IL可以抑制其裂解激活。之前鉴定到的牡蛎保守Thr260磷酸化位点位于长IL中并抑制其热诱导裂解活化。经典PI3K-AKT通路直接磷酸化该位点从而调控长牡蛎和福建牡蛎热胁迫下差异凋亡。 研究还发现NF-κB/IκB蛋白的Ser74位点磷酸化水平响应高温并在福建牡蛎中呈现更强的上调趋势。已知后生动物免疫明星通路——NF-κB信号通路的核心调控机制是IKK激酶磷酸化IκB的Ser32和Ser36位点,进而促进其泛素化-蛋白酶体降解和REL转录因子核转位及转录激活,而Ser74区别于上述保守位点,这暗示牡蛎NF-κB通路中可能存在新型磷酸化调控机制。团队后续研究结果证实牡蛎主效IκBα的Ser74是一个全新的牡蛎特异性热诱导磷酸化位点,该位点可以绕过S32和S36位点独立介导IκBα泛素-蛋白酶体降解和热稳定性降低。经典MAPK/ERK通路直接磷酸化该位点,并通过促进REL核转位来激活细胞存活、脂肪酸代谢、蛋白翻译和抗氧化基因表达以调控长牡蛎和福建牡蛎热胁迫下差异存活。 上述研究结果首次报道了多个海洋软体动物特异性的通路间串扰(Cross-talk)机制,进一步揭示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存在复杂且独特的磷酸化调控网络,其可能区别于模式动物中已建立的信号转导机制,并为后续牡蛎耐温性遗传改良提供分子靶标。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王朝刚为上述文章第一作者,在读博士生杜明洋和姜祝祥分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李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 [1] Wang,C. et al. MAPK/ERK-PK(Ser11) pathway regulates divergent thermal metabolism of two congeneric oyster species. iScience,?27,110321,doi:10.1016/j.isci.2024.110321 (2024). [2] Wang,C. et al. PI3K-AKT-mediated phosphorylation of Thr260 in CgCaspase-3/6/7 regulates heat-induced activation in oysters. Communications Biology,?7,1459,doi:10.1038/s42003-024-07184-4 (2024). [3] Wang,C. et al. Novel Ser74 of NF-κB/IκBα phosphorylated by MAPK/ERK regulates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n oysters. 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22,539,doi:10.1186/s12964-024-01923-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