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概要
《OECD-FAO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年)》由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协同合作完成。本报告是两个国际机构的品种、政策、国别专家与各合作成员国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农产品市场在国家、地区、全球层面的中期走向进行了预测。这份农业展望报告评估了41个国家、12个地区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需求、贸易、价格情况。今年的报告重点阐述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关键结论
1、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
2015年,主要农作物、牲畜、鱼类产品的价格下降,说明农牧类产品高价时代已经结束。肉类价格于2014年达到历史新高后开始回落;奶产品价格保持2013、2014年来的下降趋势;粮食价格于2012年达到最高点后下降得更多。各类产品价格走低,是因为近几年供给增加、经济放缓导致需求增长变慢、油价走低使得业已充足的石油储备持续增加。
2、人口增长减缓、新兴经济体消费渐趋饱并导致粮食需求增长有限
预计在这份报告涉及的10年内,预计粮食需求增速将会逐步放缓。如今人口增速降低,而且新兴经济体收入增长放缓。同时,消费者在粮食上的花费呈下降趋势,而对肉类、鱼类、奶制品的需求则强劲增长,对粗粮、高蛋白食品的需求也将增加,这种趋势在人口众多的新兴经济体中尤为明显。由于能源价格走低,部分国家生物能源政策保守,所以对生物燃料农产品的需求将停滞。
3、全球营养不良人数继续减少,糖类和脂肪的消耗量增加
未来10年,由于发展中国家粮食消费量将会增加,全球营养不良人口比例将由11%降到8%,全球总人口数将从7.88亿降至6.5亿以下。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营养不良人口数量仍将居高不下,10年后,该地区营养不良人口在全球的占比将从当前的1/4上升到1/3。许多国家将会面临营养不良、肥胖症、微量营养元素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糖、油、脂肪消费增长速度都会超过主食和蛋白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皆是如此,主要是因为人们摄入越来越多的加工食品。
4、粮食产量增加主要依靠提高单产
预计,由于粮食种植面积和牲畜数量变化不大,满足粮食需求增加的主要途径将是提高单产。有80%的粮食增产将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拉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还有一定空间可用于开发农业用地。非洲新增农田将种植谷物,而拉美新增农田则主要种植大豆。但由于主要生产国逐渐步入技术发展瓶颈,单产增速会降低。此外,发展中国家之间单产差距较大,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若能弥合单产鸿沟,全球粮食供应量将大幅度增加。
5、全球粮食贸易受到限制,出口市场集中度依旧偏高,资源匮乏地区将增加粮食进口
市场整体增长放缓,农业贸易增速将下降到之前10年的一半。但是,大多商品将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稳定的交易份额。由于大多数国家缺乏自然资源,所以,粮食贸易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许多国家推行自给自足的粮食政策,加上政府进行结构调整,追求高附加值产品贸易,基本粮食产品贸易发展将会受到限制。
大多农产品的全球出口将集中于少数主要供应国。报告所提到的至少70%的出口产品将被5个主要出口国控制,其中2-3个国家将会主导部分商品的供应。相比之下,进口商品国家不会过于集中,但中国是部分商品的关键市场,尤其是大豆、奶制品、粗粮、玉米。北非、中东等国家对粮食进口的依存度将会增加。
6、预测结果仅代表市场基本趋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这份报告预测的内容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包括油价、粮食单产、经济增长的变动。如果这些因素保持历史变化趋势不变,那么未来10年,极有可能至少发生一次剧烈的价格波动。价格起伏、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天气增多,会使预测工作更加困难。此外,未来政策也难以捉摸。中国最近出台的粮食政策涉及国内价格制定和股市管理,这些政策变化将会使中国在不扰乱国际市场的前提下,实现玉米高度自给自足的目标,但股票发行的时间和规模会大大增加预测的难度。俄罗斯进口禁令也给预测带来不确定性,预计该禁令将于2017年底终结。
(编译 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