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激光4D打印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1-25
  • 4D 打印是3D打印的延伸。在4D打印过程中,当暴露于某些刺激,如热,水,或光时,使用可以改变形状的材料创建固体物体。

    在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AIBN),研究人员已利用液态金属聚合物打印出了四维结构,这种聚合物可以被诱导用红外激光执行一系列机械任务。

    图1 AIBN团队Ruirui Qiao(左)和Liwen Zhang开发了一种制备液态金属聚合物用于4D打印的新方法。固体4D结构可以用红外激光操纵成不同的形状

    该团队负责人Liwen Zhang和Ruirui Qiao称,他们实验室开发的独特制作方法使他们能够制作出坚固耐用的4D 设计,同时还能够弯曲、抓取、提升和释放重量五倍的物品,或者恢复到预先编程的形状。

    Zhang说:“4D 打印技术是对传统3D 打印技术的改进,它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时间维度。我们的方法使我们能够生产智能液态金属,可以定制,成型,并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而不需要电线或电路。”

    4D 打印的物品通常是用3D 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使用特定的成分赋予成品新的品质和能力。以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了纳米材料在印刷聚合物中的效用,尽管建立必要的渗透网络的挑战已经导致了形状变化的灵活性和水平受到损害。

    目前的工作使用基于镓的球形液态金属纳米颗粒来制备对近红外光有反应的印刷树脂。研究人员将液态金属纳米颗粒与可逆的加成-断裂链转移剂接枝,以实现3D 打印的聚合。重要的是,接枝纳米颗粒可以直接在3D 打印树脂中制备,允许一步打印方法。

    产生的物体可以用近红外激光来刺激,以引导材料弯曲、抓取和释放物体。

    图2 4D打印出来的固体结构被操纵来完成基本的机械任务,比如抓取和举起重量是自身重量五倍的物体

    虽然这项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4D过程需要60秒来诱导形状变化,大约可重复25种形状。Qiao说,它在软机器人设计或模仿自然运动和互动的技术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这可能意味着在航空工程和医疗设备领域的许多应用,包括冠状动脉支架、人造肌肉和其他适应和改变体内形状的设备。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Qiao说,印刷后定制和塑造材料的能力将带来更广泛的制造突破和消费者创新,从气候反应型服装、建筑材料到自组装家具。

    Qiao说:“4D打印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它实际上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

相关报告
  • 《探索 | 片上激光雷达系统技术突破的重要研究》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3-16
    • 三维传感器能像人眼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并从中获取三维信息。激光雷达(LiDAR)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利用激光物理特性,可实现对目标物体进行长距离高精度的实时测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虚拟现实(VR)、无人机、地图测绘、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激光雷达三维传感器的集成化和小型化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研制与开发出高度小型集成化的激光雷达系统,同时兼顾作为三维传感器的优异效果,始终是一个重大挑战,特别是如何在片上实现大视场、高分辨率的激光雷达目前还鲜有方案分析与报导。 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付红岩副教授受《自然》(Nature)邀请,针对片上激光雷达成像系统发表了重要分析与评述。该文章总结、讨论了目前用于片上激光雷达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课题组近期提出的高速色散扫描方案,并特别针对片上集成的焦平面开关阵列技术,结合未来消费电子、智能城市对于激光雷达系统性能的重要需求,全方面分析讨论了系统的性能与表现,并提出了该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该文章主要对比分析了目前两种用于片上激光雷达的集成波束调控器件,光学相控阵和焦平面开关阵列。文章分析了光学相控阵列的工作机理,并指出了导致其难以大规模密集集成在单颗芯片上的原因。相比之下,焦平面开关阵列使用一个类似相机的光学系统,将目标物所在视场内的每个角度映射到成像透镜后焦平面的每像素上。基于焦平面开关阵列无需单独控制每个像素的相位,而是使用开关来控制每个像素的开合这一特性,文章提出该方案可在单个芯片上实现集成大阵列天线的可能性。文章进一步评论了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Ming C. Wu课题组发表于同期《自然》(Nature)的基于MEMS的大规模焦平面开关阵列激光雷达系统的工作,对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文章积极肯定了128*128像素的天线阵列安装在一个只有指尖大小的芯片上这一重大成果,同时强调了该激光雷达系统的70°×70°的大视场角和16,384的高成像像素的优异性能。除此之外,文章提出受益于MEMS硅光开关控制天线的快速响应时间与微小尺寸,该系统可具有0.6°的双向寻址分辨率、0.05°的光束发散角和亚兆赫兹的操作速度的随机寻址光束转向等出众性能。系统结合了调频连续波测距方法,可以实现距离分辨率为1.7cm的3D成像。文章还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提出了焦平面开关阵列集成激光雷达系统横向分辨率不足的问题,并给出了通过缩小光学开关尺寸来提升性能的解决方案。最后,文章评价焦平面开关阵列可以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代工厂大规模生产,具有很大潜力,尤其在百万像素三维激光雷达和光通信等应用前景广阔。
  • 《探索 | 激光增益材料中的热导率和管理》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2-23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回顾了纳米/微结构对多晶陶瓷光学、热学和机械性能的影响,各种常用晶体激光材料的最新发展,以及用于高功率应用的更稳健激光增益材料的潜在未来方向。 在设计固态激光系统时,热管理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因为一部分光泵功率被转换为废热,而不是光激光功率。增益介质中的热梯度会导致热透镜效应(降低光束质量)并最终导致热应力断裂。系统级的管理策略包括激光晶体的水冷和高导热散热器的使用。图 1 显示了边缘泵浦激光器设计的示意图,其中增益介质与两个散热器直接接触。增益介质和散热器之间的大接触面积允许有效散热和高总激光功率。无论泵浦/冷却方案如何,最大可传输激光功率直接与增益介质的热导率 k 成比例, k 增加 10 倍意味着激光功率提高 10 倍,因此增益介质本身的热导率对激光器的整体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 1960 年 Maiman 首次展示红宝石激光器以来,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许多材料系统作为固态激光增益介质的候选材料。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主体材料包括钇铝石榴石(YAG)、玻璃、蓝宝石等。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提高激光功率的愿望越来越受到关注。如前所述,基本功率限制由热导率(控制热梯度)和机械性能(控制断裂)决定,从而导致识别和开发具有根本优越的热/机械性能的主体材料至关重要。 图1  (a)将多晶陶瓷增益介质集成到二极管泵浦激光器设计中的示意图。(b) 三个轴分别用于泵浦、激光和冷却。(c)陶瓷在冷却方向上具有微米尺寸,但在光学方向(泵浦和激光)上具有纳米尺寸,以便提供高导热性(最小声子散射)和优异的光束质量(最小双折射散射) 为此,在未来的高功率激光器设计中,有用的策略是开发微结构设计同时考虑光学和热性能的增益材料。该提议的微观结构设计中,晶粒尺寸是高度各向异性的。沿着泵浦和激光光轴时,晶粒尺寸处于深亚波长、纳米级,以减少光散射。相比之下,沿冷却轴,它们的晶粒尺寸更大,在微米范围内,以尽量减少沿晶界的声子散射。 为此,研究人员对微结构对多晶陶瓷透明度和导热性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探索未来具有优异泵浦能力的激光增益材料。首先他们对微观结构对光学特性影响和微观结构对热导率影响进行了详细介绍。接着,讨论了各种晶体材料系统的热和机械性能,包括单晶和多晶形式。对光学各向同性材料,包括YAG,倍半氧化物,CaF2,和光学各向异性材料,包括正钒酸钇(YVO4),氧化铝(Al2O3),氟磷灰石,氮化铝,以及耦合光热建模进行了分析。他们回顾了最有前景的晶体材料的导热率和断裂韧性。由于立方激光材料(如 YAG 和倍半氧化物)的热导率有限,因此使用更高热导率和更好机械韧性的非立方材料(如 Al2O3 和 AlN)将是未来高功率激光器的关键。为了实现高光学透明度和高热导率,具有排列的高纵横比晶粒(棒或盘)的排列微结构尤其有益。同时,与单晶相比,多晶陶瓷表现出的断裂韧性增强可能对提高激光功率特别有益。 虽然各向异性材料氧化铝和氮化铝具有显着的热机械优势,但双折射散射在制造具有极低光损耗的材料方面带来了挑战,利用精心设计的各向异性微结构的概念,将为未来在高功率激光器中使用这些材料提供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