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机构网站
切换导航
登录
机构网站
首页
到馆服务
学科服务
研究支持
情报产品
数据资源
科学传播
关于我们
首页
情报产品
快讯详情
《我国首套对外出口的200W@4.5K氦制冷机研制成功》
来源专题:
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编译者:
liuzh
发布时间:
2018-12-06
依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大型低温氦制冷关键技术,由理化所和其产业化公司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我国首套对外出口的200W@4.5K氦制冷机于11月30日研制成功。
展开更多
98浏览量
0点赞
收藏
原文链接
分享
评论
相关报告
《【光明日报】我国首套空间摩擦学原位分析系统研制成功》
来源专题:
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发布时间:
2018-08-01
记者5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模拟空间环境下摩擦试验原位系统的研制”,成功地实现了模拟空间环境下摩擦试验原位分析功能,为准确获取模拟空间环境下摩擦试样的物理与化学信息提供了一种新颖而可靠的分析测试手段。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维民主持。4月27日,该项目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的结题验收评审并获得“优秀”。 该项目针对国内空间摩擦学研究对试验条件的迫切需求,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质谱(MS)和显微光学分析(MPA)等先进分析技术与超高真空、交变温度、辐照(原子氧、紫外、质子和电子)等多种空间环境模拟技术及球-盘摩擦试验技术进行了优化集成。 据介绍,空间摩擦学是摩擦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空间环境下摩擦学性能演变规律及其影响机制,涉及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机械科学和空间环境工程学等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并重的研究领域。上世纪60年代空间摩擦学就已经引起了国际航天界的广泛关注,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均已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空间摩擦学研究系统,而我国该领域的研究则相对滞后,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关实验条件仍然比较匮乏。因而该研究对于保障我国航天工程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186浏览量
0点赞
收藏
原文链接
评论
《中国科大研制成功全光控制的非互易多功能光子器件》
来源专题:
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发布时间:
2018-08-01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非互易光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的董春华研究组首次利用回音壁模式微腔中腔光力的非互易特性,实现了全光控制的非互易多功能光子器件,并首次实现集成光学定向放大器。该成果于5月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光在一般介质中具有双向传输的互易性,而打破这种互易性,即实现对光传输方向的非互易性,在经典和量子信息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光环形器、隔离器、定向放大器等是典型的非互易器件。其中光环形器允许光以“环形”的方式传输,可用于光源保护、精密测量,这种功能还可实现经典或量子计算或通讯中信号的双向处理,有利于提高信道容量与降低功耗。定向放大器也已经被证明在基于超导回路的量子计算中具有重要意义。最常见的光学非互易器件主要利用磁光晶体的法拉第效应,但在器件集成化方面却面临着挑战,难点包括磁光材料与传统半导体材料不匹配、需要外加强磁场、在光频范围内磁光材料具有很高的传输损耗等。因此全光控制的片上光环形器、隔离器以及定向放大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2016年该研究组实验验证了回音壁模式微腔中腔光力的非互易特性[Nature Photonics 10, 657-661 (2016)]。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利用单个光力微腔与双波导耦合的体系,实现了多功能的光子器件,包括窄带滤波器,具有非互易功能的四端口光环形器与定向放大器,并且这些功能模式可以通过改变控制光来实现任意切换。对于环形器而言,从端口1入射的信号光从端口2出射,从端口2入射的信号光从端口3出射,依此类推,构成1-2-3-4-1的环形路径,当只关注端口1和2时,它也是一个高效的光隔离器;对于定向放大器,从端口1入射的信号光被放大后从端口2出射,但从端口2入射的信号光从端口3出射,而不会从端口1出射,因此在1-2的方向上具有定向放大的功能。该器件结构简单,原理具有普适性,甚至可实现单光子水平的光环形器,同时可推广到任一具有行波模式的光力学体系,包括微波超导器件和集成声学器件。 助理研究员沈镇、博士后张延磊、博士研究生陈元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董春华、邹长铃、孙方稳为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
展开更多
167浏览量
0点赞
收藏
原文链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