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君万微全彩Micro-LED微显示量产进程取得关键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18
  • 5月16日,Micro-LED微显示芯片科技公司君万微电子宣布,全彩Micro-LED微显示器量产进程取得关键突破,并以视频画面公开展示其可量产的全彩色硅基Micro-LED微型显示器。

    据了解,这款微显示芯片适用于增强现实(AR)近眼显示设备对高亮度和大视场角(FOV)的需求。公司方面表示,这是君万微电子科技继2016年开发出Micro-LED单色高亮工业级微显芯片并进入量产以来,再即将实现全彩色Micro-LED微显示器件的全面量产。

    近年来,硅基MicroLED微型显示器通过RGB实现全彩化在技术或工艺上尚存在较多重要挑战。同时,在元宇宙生态初现曙光的时候,全球科技巨头和AR/VR设备厂商都在聚焦彩色MicroLED微显示器的广阔前景。业内人士认为,君万微电子在实现微显示全彩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意味着Micro-LED微显示行业进入全彩新时代。

    据透露,君万微电子团队还打通了Micro-LED产品器件级工艺并完成下游主流产品性能适配开发(主要各类AR和头戴式显示器),已具备批量供应Micro-LED微显示器相关产品的产业化能力,并真正使得Micro-LED微显示技术从芯片走向器件,从微显示器进入前景广阔的移动电子市场。

相关报告
  • 《Micro-LED新突破!江风益院士团队大幅提升橙-红光LED发光性能》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1-25
    • InGaN薄膜因其宽带隙可调的优点,在可见光领域内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用于micro-LED全彩显示是其中最有潜力的应用之一,未来的智能手机、手表、虚拟现实眼镜等小尺寸显示屏都将受益于micro-LED技术。 目前micro-LED技术正面临两大挑战,首先是大家熟知的实现巨量转移技术非常困难,另一个就是缺乏高效可靠的红光micro-LED芯片。目前的红光LED是由AlGaInP材料制成,在正常芯片尺寸下,其效率高达60%以上。然而,当芯片尺寸缩小到微米量级时,其效率会急剧降低到1%以下。此外,AlGaInP材料较差的力学性能给巨量转移增加了新的困难,因为巨量转移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以避免在芯片抓取和放置过程中出现开裂。 InGaN材料在具有较好机械稳定性和较短空穴扩散长度的同时,又与InGaN基绿光、蓝光micro-LED兼容,是红光micro-LED的较佳选择。然而,InGaN基红光量子阱存在严重的铟偏析问题,这将导致红光量子阱中的非辐射复合增加,从而引起效率降低。在过去20年的研究中,InGaN基红光LED功率转换效率不足2.5%。铟偏析问题严重阻碍了InGaN基红光LED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铟偏析问题是获得高效InGaN基红光LED的关键。 近日,南昌大学的江风益院士课题组在Photonics Research  2020年第8卷第11期上展示了他们最新研制的高光效InGaN基橙-红光LED结果。 (a) 高光效橙光LED外延材料结构示意图 与 (b) 其断面TEM测试结果 此项工作基于硅衬底氮化镓技术,引入了铟镓氮红光量子阱与黄光量子阱交替生长方法,并结合V形坑技术,从而大幅缓解了红光量子阱中高In组分偏析问题。再依据V形p-n结和量子阱带隙工程大幅提升了红光量子阱中的辐射复合速率。 使用该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系列高效的InGaN基橙-红光LED。当发光波长分别为594、608和621 nm时,其功率转换效率分别为30.1% 、24.0%以及 16.8%,光效相较于以往报道的相同波段InGaN基LED结果整体提高了约十倍。 研究人员认为,该项技术在未来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同时该团队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InGaN材料在制作显示应用的红光像素芯片上将有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 《硅材料技术取得突破可使关键微波技术降低成本提升水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4
    • 滑铁卢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功能强大的超级计算机,目前已经找到了一种利用价廉的硅材料产生微波的方法,这一突破可以显着降低成本并改善自动驾驶车辆中的传感器等设备。 滑铁卢大学的工程教授C.R. Selvakumar曾在他在几年前提出了这个概念,但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高频微波可传送信号,广泛用于多种设备,包括警用车辆中装载用于追捕超速者的探测雷达、避免碰撞系统的雷达单元。 微波通常由称为耿氏二极管的器件产生,这种器件主要利用了砷化镓等昂贵且有毒的半导体材料的独特性能。 当电压施加到砷化镓中并逐渐增加时,流过它的电流也随之增加,但仅仅会增加到某一极限值,在那之后,电流会逐渐下降,这种奇特的现象称之为耿氏效应,其结果将导致微波发射。 滑铁卢大学博士研究生、现就职于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首席研究员希里,利用计算机纳米技术表明,使用硅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作为地球上储量第二多的物质,硅将更易于制造,其成本也仅为砷化镓的二十分之一。 这项新技术涉及的硅纳米线非常细小,10万根捆绑在一起才能达到人头发的厚度。 复杂计算机模型显示,如果硅纳米线在施加电压时被拉伸,可能会诱发耿氏效应,并因此引起微波的发射。 希里表示,随着新的纳米制造方法的涌现,现在很容易将块状的硅制成纳米线形式,并将其用于上述的目的。 这项工作的理论研究,只是开发过程中的第一步,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可能将得到更便宜、更灵活的微波产生装置。 这种利用硅施加电压时的拉伸机理,也可以作为一种“开关”控制来微波的产生与否,或者改变微波的频率和效果,以便在许多人们尚未想象到的领域取得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