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在二维磁性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30
  • 自二维磁性材料被成功制备以来,人们一直极度关注其磁性的调控。特别是对于双层CrI3而言,曾经有多篇文献(Nature 546, 270 (2017); Science 360, 1214 (2018); Science 360, 1218 (2018); Nat. Mater. 17, 406 (2018))报道其具有层间反铁磁序,并且在施加外场后,可以实现从反铁磁性到铁磁性的转变,并观察到巨大的隧穿磁阻。文献报道称,CrI3会在220K左右发生由温度诱导的结构相变,由单斜相(高温相)转变成六方相(低温相)。人们通常认为类石墨烯堆垛六方相是低温稳定结构,然而,研究团队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该结构的双层CrI3具有稳定的层间铁磁序,并非实验上所发现的层间反铁磁序。因此,双层CrI3磁性相关的研究焦点之一在于确定其真实的材料结构及层间耦合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钟志诚研究员团队和中国人民大学季威教授团队合作,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双层CrI3中的层间磁耦合机制,发现堆垛方式可以调控层间耦合形式,从而诱导出不同的层间磁基态:其中低温相堆垛结构为层间铁磁序,而该工作预测的高温相堆垛结构为层间反铁磁序。文章中还指出,在以往的实验报道中,由于实验样品制备的原因,CrI3双层结构会受到BN等衬底的限制,在降温后并没有发生结构转变,而是保持了反铁磁态的高温相结构。该工作解决了最近一系列实验中双层CrI3层间反铁磁序来源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弱非共价耦合极限下的磁耦合机制,并为二维材料中利用堆垛的自由度调控磁性提供了可能。在审稿期间,该工作的预印本(arXiv:1806. 09274)已被引用十余次,部分理论预测最近分别被复旦大学吴施伟教授团队及瑞士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的P. Maletinsky教授团队的实验工作所证实(arXiv:1904.03577;Science 10.1126/science.aav6926 (2019))。

      上述工作于2019年4月1日以“Stacking tunable interlayer magnetism in bilayer CrI3”为题发表在Phys. Rev. B(Phys. Rev. B 99, 144401 (2019))(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aps.org/prb/abstract/10.1103/PhysRevB.99.144401),并被编辑推荐为“Editors' Suggestion”。宁波材料所的博士后蒋沛恒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王聪为该论文的共同一作,宁波材料所的钟志诚研究员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季威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的资助。该工作中的数值计算是在宁波材料所超算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及上海超算中心进行。

  • 原文来源:http://www.nimte.ac.cn/news/progress/201904/t20190428_5283104.html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人工二维铁电金属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9
    • 目前普遍认为,铁电材料都是绝缘体,这是由于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会完全屏蔽电偶极矩,从而无法形成长程铁电序。然而,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W.Anderson与其合作者E.I.Blount预测了一种特殊的量子态——铁电金属,即材料中铁电性和金属性共存。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在苦苦寻找室温二维铁电金属材料,就像寻找水与火共存的材料,极其稀有。   最近,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的曹彦伟研究员(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与其合作者在此方向实现了突破。他与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州州立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原子级精度的激光分子束外延技术制备了高质量的室温二维铁电金属BaTiO3/SrTiO3/LaTiO3(如图),实现了界面二维电子气的铁电极化,以及电荷、轨道、铁电极化的周期性调控。该工作不但实现了人工室温二维铁电金属的制备,更为设计具有铁电、铁磁和超导三相共存的二维量子材料提供了思路,有望推动新型量子器件的应用。该研究工作于2018年4月18日以“Artificial two-dimensional polar metal at room temperature”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DOI:10.1038/s41467-018-03964-9)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3964-9),并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作为亮点工作报道(Editors’ highlights)。   该工作部分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宁波市“3315创新团队”、宁波材料所“团队人才”计划的支持。
  • 《宁波材料所在二氧化碳电还原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10
    • 二氧化碳(CO 2 )电还原技术可以在温和条件下,使用清洁电能将CO 2 转化为碳氢燃料,在解决由于间歇性问题造成的新能源弃电浪费的同时,还可以缓解温室气体CO 2 造成的环境问题并获得高附加值的碳氢化合物。CO 2 电还原技术的核心是在阴极进行的CO 2 还原反应(CO 2 RR),即以水和CO 2 为原料,在还原电位下转化并获得一氧化碳、甲烷、甲酸、甲醇、乙烯、乙醇、乙酸等产物。然而,CO 2 拥有一个高度稳定的化学结构,不易发生化学反应,需要开发高性能的CO 2 RR电催化剂来加速该反应的进行。在实际应用中,CO 2 RR电催化剂需兼顾催化剂成本、产品选择性、生成速率和长期耐用性等多方面的要求。    相较于金属基电催化剂,碳材料拥有众多优异的特性,如储量丰富、多孔结构、结构稳定以及环境友好。然而,完整的碳芳香环化学活性比较惰性,难以用作催化材料。缺陷工程可以有针对性地将缺陷引入到碳材料中,打破芳香环中的电子对称性并调整碳原子的电荷密度和自旋密度,从而产生催化活性中心。拓扑缺陷具有局部非对称的电子结构,可以调节碳材料的本征催化活性。然而,由于较高的缺陷形成能量,在碳材料中引入高浓度的拓扑缺陷还是一个难点。    最近,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属新能源所陈亮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氨(NH 3 )热处理策略来获得富含拓扑缺陷的三维多孔碳材料(见图1)。在较低处理温度下(<750℃),氨气热处理通常用于对碳材料进行氮掺杂,来获得氮掺杂的碳材料。陈亮团队发现,提升氨热处理的温度,可以诱导NH 3 去除N掺杂三维多孔碳材料中的吡咯-N和吡啶-N掺杂原子,从而可以产生高浓度的拓扑缺陷。通过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并结合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表征(NEXAFS)和投影态密度分析(LDOS),研究人员发现碳结构中的N原子被诱导去除后会产生活化的低配位碳原子,然后通过局部的结构重排产生五元环、585等拓扑缺陷。如图2所示,富含拓扑缺陷的三维多孔碳材料在0.1M KHCO 3 溶液中CO 2 RR反应电位位于-0.6和-0.7 V vs. 可逆氢电极(RHE)时,其反应电流密度分别达到2.84 mA cm -2 和4.29 mA cm -2 ,对CO反应物的法拉第效率分别高达95.2%和91.9%,表现出优异的CO 2 RR电催化活性。此外,在反应电位为-0.6 vs. RHE时,经过24个小时的连续反应测试,发现一氧化碳的法拉第效率维持在90%以上,且反应电流密度无明显的下降。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了在五元环边缘位点上进行CO 2 RR的自由能能垒最低,是促进CO 2 RR进行的主要活性中心。该研究不仅为碳材料的缺陷工程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加深了对碳缺陷进行CO 2 RR电催化机制的深入认识。    以上工作近期以“Ammonia Thermal Treatment toward Topological Defects in Porous Carbon for Enhanced Carbon Dioxide Electroreduction”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 期刊上( Adv. Mater . 2020, 200130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1300 )。博士研究生董岩为第一作者,张秋菊研究员与田子奇研究员完成文中的计算工作,陈亮研究员与苏建伟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该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ZDBSLY-JSC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2306)、宁波市创新团队项目(2015B11002、2016B10005)、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LQ19B030002)以及宁波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2019B10046)的大力支持,其中同步辐射实验得到了中科大合肥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闫文胜研究员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