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一核五圈四带”》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5-14
  • 。规划提出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具体为: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促进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五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促进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海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四条发展带聚合发展。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日前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指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 摘要 具体为: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促进 南京 都市圈、 杭州 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五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促进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海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四条发展带聚合发展。 中新网6月3日电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日前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具体为: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促进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五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促进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海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四条发展带聚合发展。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日前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指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 现代 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多级多类发展轴线,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按照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浦东新区引领作用,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推进与 苏州 、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促进五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 金融 商务服务集聚区。——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发挥创业创新优势,培育发展信息经济等新业态新引擎,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发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合肥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加快推进沪苏通、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建设苏州工业园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形象。——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高起点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 宁波港 口经济圈、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高效整合三地海港资源和平台,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形成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促进四条发展带聚合发展:——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沿江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综合交通走廊,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利用和江海联运港口优化布局,建设长江南京以下江海联运港区,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打造引领长江经济带临港制造和航运物流业发展的龙头地区,推动跨江联动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增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沿海发展带。坚持陆海统筹,协调推进海洋空间开发利用、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保护。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积极培育临港制造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服务业和特色农渔业,推进江海联运建设,打造港航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有序推进滨海生态城镇建设,加快建设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打造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带动苏皖北部、浙江西南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沪杭金发展带。依托沪昆通道,连接上海、嘉兴、杭州、金华等城市,发挥开放程度高和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点,打造海陆双向开放高地,建设以高技术产业和商贸物流业为主的综合发展带,统筹环杭州湾地区产业布局,加强与衢州、丽水等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提升对江西等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相关报告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江南文脉》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5-14
    • 今天的长三角城市群与江南文化密切相关。然而仅仅意识到文化储量丰厚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如何在返本开新的基础上,实现江南文化的重建与当代转换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江南地区特有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与精神范式,与世界其他区域有异,且从无至有,不曾中断,不仅决定着长三角城市群的现在,亦将影响到长三角一体化的未来。 今天的长三角城市群与江南文化密切相关。然而仅仅意识到文化储量丰厚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如何在返本开新的基础上实现江南文化的重建与当代转换。 见贤思齐的竞逐意识:小某某经常取代大某某 长三角地区是当今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体系最为完备的区域,“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星罗棋布,城镇分布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80多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这种中小都市(市镇)的密集出现,是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表现,在明清时期达到一轮高峰,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职能。 江南城市体系下层的重要性和厚度,即中小都市(市镇)的兴盛,与改革开放之后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苏南模式”有历史承接关系,是长三角城市群现今的突出特征之一。文化上的表现是江南城市(包括市镇)称谓上“小某某”的普遍应用。以“小扬州”为例:仪征因为盐务的缘故,商贾作派和文人风气与扬州相通,厉惕斋《真州竹枝词》云:“敢说吾乡浑不俗,君来又住小扬州。”高邮的生活方式和人文气息颇似扬州,王虎卿《珠湖竹枝词》云:“莫笑一州如斗大,而今已作小扬州。”泰州在晚清一度是东南政治经济重镇,朱宝善《海陵竹枝词》云:“眼底烟花太寥落,淮南赖有小扬州。” 不仅“小扬州”,“小杭州”、“小苏州”、“小上海”这样的别称自古至今在江南城市中俯拾皆是。这种异常活跃的“小某某”文化现象,既是卫星市镇与中心城市之间存在联动合作关系的一种表现,更有见贤思齐的竞逐意识,历史上不乏“小某某”最终超越并取代“大某某”的案例,大如苏州取代杭州、上海取代苏州,次如无锡取代常州在近代的崛起。 重商崇文的卓越匠心:追求一种精致的生活 江南文化价值取向由尚武好勇到斥力崇文,与江南城市新型工商业经济的兴盛是相统一的。城市精英群体,士人和富贾相结合,造就了江南城市文化中重商崇奢的社会风气。 江南人讲究饮食,讲究衣饰,建造精致的园林,冯梦龙等人《三言两拍》之类描写市民生活的读物在江南找到读者,袁宏道等人讲究享乐的学说在江南如此盛行,都是江南文化重商崇奢的具体表现。这种重商崇奢,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和幸福的精神,不仅与导致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所谓新教伦理精神有悖,也与春秋战国以来北方文化中形成的重俭恶奢的伦理观念相冲突。明代学者陆楫对江南城市中重商崇奢的文化基因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有过精彩的论述:“今天下之财在吴越,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有不耕寸土而口食膏粱,不操一杼而身衣文绣者,不知其几何也,盖俗奢而逐末者众也。……然则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特因而济之耳,固不专掠乎此也。长民者因俗因为治,则上不劳而下不扰,欲徒禁奢可乎?” 与重商崇奢相表里的是工商技艺的发达。“明清时期,江南人普遍重视日用技艺。专精一技,不但能获利,也能出名,即袁宏道所说‘凡艺到精极处,皆可成名’。那篇收入中学课本的《核舟记》,脍炙人口,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精妙绝 伦的雕刻艺术。苏绣、顾绣、南京云锦、常州梳篦、各色绣衣、绣鞋、地毯、丝毯、编织、玉器、牙雕、红木雕刻、竹雕、石雕、湖笔、剪纸、灯彩、泥塑、紫砂茶壶、苏式家具,在江南都发展到极致,让人叹为观止。”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伴随全球化影响全世界的中国的瓷器、茶、丝绸,其制作技艺与精品、名品皆公认出产于长三角地区,也并非偶然。 江南文化的重商,追求物质利益,公开言利言色,敢于冲破传统,日后在上海文化中都被继承下来,并且大为发展。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本身就是一个品牌,由其生产的商品以质量优良著称,产品遍销全国,乃至全世界,与这一文脉的延续不无关系。 开放包容的群体心态: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 江南开放包容的群体心态,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对城市移民的吸附,二是对异质文化的吸纳。 城市化的进程意味着对外来移民的吸附,概莫能外。对外来移民的态度,也考验着一种文化的高度。江南文化无疑是其中的典范,其城市社会始终保持着高度开放包容的群体心态。明清时期的江南中心城市苏州不仅仅是江南地区移民的汇聚之地,其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俱系江宁、太平、宁国人氏,……总计约有二万余人”,硝皮业工匠也多为江宁人,纸匠来自江宁、镇江,冶坊工匠则多为无锡、金匮两县人;还是全国商人集中的地方,据《云锦公所各要总目补记》记载:“吾苏阊门一带, 堪称客帮林立,……如鲜帮、京庄、山东、河南、山西、湖南、太谷、西安、温台州帮……长江帮等等,不下十余帮。”其中仅是聚居于南壕一带的福建客商,人数就多达万人以上;甚至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前来居住,“吴为东南一大都会,当四达之冲,闽商洋贾,……半行旅也”,“开张字号行铺者,率皆四方旅寓之人。”五口通商开埠以来的上海,更是移民构成的国际性大都市,号称远东第一大都市。生活在近代上海的外国人,来自世界各地,最多时达到58个国家,超过15万人。世界各国的人将上海视为自己的家园,创造了一个词汇“Shanghailander”,表达的是他们心中对上海作为自己家乡的认同。 江南文化还是兼容并蓄的代表。江南文化时至今日历经了许多文化融合过程,大略首先是吴文化和越文化的交融,继而是与中原文化的整合,最后是对西方文明的碰撞、吸纳。现在所说的江南,可以说是中国的江南,更是世界的江南。例证有:在中原文化主导下,儒教(学)、佛教和道教存在着相互之间排斥、冲突,然而两宋以后,江南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开始互相融合,成为异质文明“和合共生”的一次成功实践。 理性务实的人文精神:两院院士特别多 研究面向社会、关心现实的经世之学,是江南文化对传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术态度的反拨。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都主张事功之学;明代,东林党人主张“不贵空谈贵实行”,那副家喻户晓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当时读书人关心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浙江余姚的王阳明创“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江苏昆山的顾炎武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名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的杰出代表;清代,苏州唐甄所著《潜书》,对社会积弊提出多方面的批评,在思想史上留下重要一页。晚清江南更是人才辈出,冯桂芬、王韬、沈毓桂、马相伯、马建忠、薛福成、李凤苞、吴宗濂、张元济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痛心于中国的衰落,致力于救亡图存的各种实践。近代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各种先进思想的宣传基地,将江南文化中的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兴亡有责等精神因子挥洒得淋漓尽致。 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技之学方面,江南学者非常突出。晚明时期,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西方自然科学,包括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中国兴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热潮,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这三人被称为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徐是上海人,杨、李是杭州人。熊月之曾对明末以后科技学者的分布情况作过一个统计:阮元等人所编的《畴人传》(包括续编、三编与四编),共收明末以后的各地天文、数学方面的学者220人,籍贯确切可考者201人,其中江苏75人,浙江44人,安徽32人,江西12人。江南人占了一半以上,这充分说明江南地区科技人才众多而密集。这一传统一直被延续下来。2000年全国科学、工程两院院士人数, 按城市排名,前10名依次为:上海(84)、苏州(83)、宁波(70)、无锡(65)、福州(49)、绍兴(45)、常州(43)、杭州(41)、北京(36)、嘉兴(30),除了北京、福州,其余都在江南地区。 理性务实的人文精神,一方面表现在江南地区知识分子鲜明的经世致用、崇尚科学的思想取向上;另一方面也真实地表现在江南地区民众的勤勉务实、精明重利的生活态度中。
  • 《关于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思考》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26
    • 中国网 时间: 2004-04-23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节选) 一、对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分析 1.城市群的概念 所谓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①。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①高密度的聚落;②一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枢纽;③拥有发达的网络结构;④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目前,一般认为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分别是:①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群;②美国五大湖大城市群;③日本东海岸大城市群;④英国大城市群;⑤欧洲西北部大城市群。其中,以美国东北部的“波士华”城市群和日本东海岸城市群最为典型。 2. 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优势分析 综观世界上发展成熟的大城市群,无一不在良好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基础上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实力,从而在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照国际上五大城市群,我们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构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①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发达交通联系世界各地的区位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的“T”字形开发模式受到国家的重视,成为我国国土开发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长江三角洲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位置。因此,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的高度和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趋势来看,作为沟通长江流域腹地和海外国际市场的长江三角洲都具有良好的区位,这为本区域内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经济实力雄厚。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飞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实力已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金三角”之称。各城市依托上海已形成了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群体,区内城市工业技术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配套齐全,资源加工能力强,人口密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且大多数城市具有一定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其中汽车、钢铁、石化、电气、信息等一系列产品以及提供的金融、保险、商贸、航运、电信等服务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见表1 ) .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新格局与区域经济整合研究》的成果之一。 ③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4年国务院确立的沿海开放城市,本地区就有3个,1990年,国务院又提出开放开发浦东的宏伟计划。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交通通讯设施网络而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近年来,大量外资从珠江三角洲转向长江三角洲,反映了外商普遍看好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前景。同时一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和相当数量地方性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更是增强了城市综合实力与国际贸易的外向度,为本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增添了活力。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外资185.9亿美元,进出口额1752.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35.27%和28.22%。 ④交通网络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既有沿江城市,又有京杭大运河流过,已建成通车的沪宁、沪杭、宁杭、苏嘉杭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加上已有的南京长江大桥、沪宁铁路,正在施工中的沪湖高速、润扬长江大桥、沿江高速、苏通长江大桥、新长铁路,已经列入规划待建的还有贯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京沪高速公路、沪杭高速铁路、宁启铁路、南京长江三桥以及连接上海与崇明岛、南通之间的跨江隧道和跨越杭州湾大桥。港口方面,上海港和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已进入我国沿海港口的前五位,南京是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同时,在建的大小洋山的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将通过越江隧道和跨海大桥,把北仑、舟山、乍浦以及南通、苏州等港口连接起来,形成专业分工、快速发达的集疏运体系。航空方面,除浦东、南京禄口、杭州、宁波、南通等机场外,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也正在进行,完成后年旅客运送量将达到4600万人次以上。正是这些发达的交通网络,在长江三角洲内以至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 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龙头城市。所谓“龙头”,就是引导、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或发展极。中心城市对其腹地发挥龙头作用,是指中心城市为其腹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综合服务,以其巨大的技术经济能量向其腹地进行辐射和扩散,从而带动其腹地的区域经济更快发展②。上海之所以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一是有区位优势,二是有实力。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国际航线上,从上海到东京、汉城、香港、曼谷等城市的航程几乎相等,使得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上海又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海陆交通十分方便,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上海城市的辐射功能也很强。目前,世界许多跨国公司都把驻华总部放在了上海,如飞利浦、通用,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春兰、杉杉等也把公司总部迁到了上海。据我们在昆山、太仓、绍兴、宁波等地区的调查采访,政府管理者都认为这几年的进步都依托了上海的发展,无论是人才、技术、资金,还是引资开发工作,以及改革的方案设计,都密切观察上海发展的动向,以此作为自己城市发展战略的思考点。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的建成,将更加强化上海的对外开放地位,使其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见表2: . ⑥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迅速发展,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效应。在长江三角洲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一大批消费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工业品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群。如张家港妙桥羊毛衫商城、绍兴柯桥轻纺城、常熟招商城、吴江盛泽丝绸市场、海宁皮革皮装市场等。第一,批发市场群的建设大大加快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而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进程加快也有利于其市场群的发育与完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第二,世界上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实践说明由批发业和零售业所组成的商品流通产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份额将逐步上升。由于长江三角洲批发市场领域具有高弹性劳动力就业,因而成为农业劳动力转化的重要吸纳容器,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第三,各种专业批发市场集聚了重要的原材料和各种名优、土特产品,然后再向外扩散,使区域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辐射能力和商品、生产要素的输出量迅速增长,扩大了利润,增加了积累,从而扩展了城镇的辐射与集聚功能,推动了城市群的发展。如绍兴柯桥轻纺城,其主导产品布匹的辐射能力可达全国除台湾、西藏以外所有省区的主要城市③。第四,各专业市场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市场信息对企业生产的引导作用,对于带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长江三角洲构建城市群的问题与劣势分析 ①核心城市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标准尚有差距; ②行政区划分割导致各城市各自为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滞后; ③区域内各主要城市除与上海加强合作外,而与其他城市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 ④城市内部市区与市辖市(县)之间矛盾尖锐; ⑤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较弱,且城市间分工不明确; ⑥城市建设用地较为紧张,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⑦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二、对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若干建议 1、以申办世博会为契机,把龙头城市—上海建成世界级城市 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为上海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既要以现代化世界级城市标准来建设上海,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又要不断强化上海对外的辐射功能,因此未来上海发展应围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一主线。除了充分发挥已有的自身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科技实力、管理水平、开放环境等优势,还要不断强化创新和服务功能,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三个中心”。第一,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第二,在政策上推动国内知名企业将总部、销售中心、研发中心迁至上海,利用上海信息、资金和人才聚集的优势,优先发展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技术产业,使上海真正进入世界级城市行列。第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与监管,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步伐,促使银行机制与素质尽快达到同国际大银行竞争的水平,并积极吸引大量外资银行进入参与竞争。第四,积极推进信息港工程建设,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市场培育,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信息加工业。第五,加大市区内各项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整治城市环境。 2、各地加强合作,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市场体系,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上文提到各城市之间的分工,我们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单靠一个城市将显得力不从心,合作则可以取得双赢和多赢,倘若各城市能加大合作力度,我们得到的将不是“1+1=2”,而是一个发挥城市群的集合能量的过程。从历史来看,长江三角洲从来就是一个浑然一体、唇齿相依的自然—经济联合体,形成了彼此间悠久的经济联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这种联系将更为密切。而目前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之间的合作还是停留在低水平上的。一是缺乏跨区域组织以协调长江三角洲经济环境的发展,二是缺乏跨区域的大型企业合作,通过资产重组形成大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⑥。对于前者,我们认为应该设立一个跨行政区域的管理机构。由于现行政治体制下各城市往往各行其是,只顾本部门发展,以往建立的由各城市计委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和由各市常务副市长组成的市长联席会来协调地区内合作事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没进入到更具现实意义的发展层面,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我们认为这是必然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组织松散,没有权威性,只在浅层上展开对话与合作。在这里打个比方,假如某次联席会形成了一项决议,要求各城市怎么怎么做,如果该城市认为该项决议对自己有利,则会不遗余力地去贯彻执行;反之,如果对自己不利,而对整个区域有利,即使在长远看对自己也有利,领导人也不会去执行。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政绩短期化,另一方面是如果不执行,对自身也没有害处,因为政绩考核、人事任免等还在自己的上级政府,而不是联席会。所以联席会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这样就影响了一些有利于城市群发展政策的实施。对此我们可以参考国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它是美国国会授权集规划、执行和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机构,使田纳西河流域的整治开发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建议成立一个权威性较强,且高于各个城市等级的专门机构来专门就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关发展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政策与利益。例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管理委员会,委员会隶属国务院,各城市主管市长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参加,由国务委员担任负责人。委员会应具备规划、组织与协调的职能,做到权和责相统一,委员会仅就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事务进行管理,对于区域内发展事务具有决定权,但不干涉地方具体管理职能。 3、加强重点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 基础设施是发展经济的硬件,应该在充分发挥长江内河航道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管道运输,建成合理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发展创造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条件。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开发长江深水航道和深水港。大家都知道,长江口有几处水位比较浅,其航道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港口发展的需要,沿江港口的潜力未得到发挥,与国际大港口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要大力发展深水港,在建的有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宁波深水港。第二,加强一系列高速公路、铁路和大桥的建设。上海和杭州应联合实施杭州湾建设,打通上海与宁波北仑港以至浙江台州、温州、丽水地区的通道。实施上海至南通长江口越江工程的建设。苏州、南通应合作进行苏通长江大桥的建设,以打通到欧亚大陆桥桥头堡——连云港的陆路铁道,扩大对苏北地区的影响力。另外还有宁启沿江铁路、南京长江三桥、苏州至上海的第二条高速公路、浦东机场第二期工程建设等等。通过各种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任何两个地级市之间畅通无阻,发展4小时都市圈,也就是说在4小时之内任意两个地级市之间可以乘车到达。在这当中,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应加强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协调有方,避免和制止目前在港口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竞相抢建码头泊位、乱占岸线的状况。应整合长江三角洲港口资源,共同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浙江和江苏为两翼的组合港,以形成一体化的巨型港口系统。 4、强化产业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群落 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们必须在全球层面即世界经济一体化上看待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整合。要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禀赋特征,深化产业分工,分工和专业化的增进是现代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特征。国外大城市圈的成功实践证明,一个经济区域要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有一个服务功能齐全的核心城市,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产业群。例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中,纽约是经济中心,费城主要是重工业中心,波士顿是教育科研、高技术产业中心,华盛顿是世界各国中少有的仅以政府行政职能为主的政治中心。长江三角洲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区内既有上海这样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发展目标的城市,又有江浙两省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相互之间在产业上有很大的互补和合作空间。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在发挥苏浙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重塑各地区的分工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落。上海应重点发展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服务等服务业,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综合服务中心,苏中南地区是我国工业总产值最高的地区,以轻纺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为主,其中纺织、石化、家用电器具有比较优势,如波司登羽绒服、春兰空调、小天鹅洗衣机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名列全国前茅。此外,丝绸、陶瓷、工艺品为地方特色工业。未来几年内苏中南地区仍将以上述工业为主体。浙北工业部门结构与苏中南相似。第三产业应以旅游业和专业批发市场为发展重点,可形成以古城古迹为主的宁镇扬旅游区、环太湖的苏锡常嘉湖五市应共同做大做强的太湖旅游区,而单兵突进或双向的局部合作则难以使各自的旅游业强大起来。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海岸线资源,非常有利于港口海运业和临港型工业的发展,如炼油、石化。另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需要通过改革和重组,使钢铁、石化、汽车、家电和信息等产业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效益。以汽车工业为例,世界上汽车制造业的单厂经济规模是年产100万辆。而本地区内的一些厂家,如上海大众、南京跃进,与国际标准相比,远远未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规模,必须进行整合,改变“小而全”的落后发展模式。 5、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前面已讲到,各城市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无一例外地造成了环境污染。现在各地已经开始密切关注环境治理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治理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一些地方没有认真地把环境治理坚持下去,只是当作一场运动来搞,或是应付检查,使得一些地区治理后又走上污染道路,同时加之各地区之间配合不够,影响了整体治理的效果,所以必须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利益来发展经济的方式,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具体做法有:第一,产业整合应同环境保护与整治相结合。第二,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统一环保规划,加大环境治理和环保执法力度。第三,以水资源治理为重点,控制沿江钢铁、石化、建材等重污染企业的规模和布局,实现“三废”达标排放。第四,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城市能耗效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城市应提倡液化气汽车,电动助力车而代替摩托车。 6、积极推进政府职能改革,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我们认为政府职能改革是诸多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是上述建议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放在最后一点讲。首先,政府应弱化经济功能,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地方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团体,应从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定位出发,履行自己应有的职责和义务,主要职责是创造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而不是直接领导当地经济。良好的经济环境可以引导市场,实现真正的经济腾飞。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应当体现在改革上,而不是表现在投资和争取高发展速度上。改革走在前,速度慢不了,老是争速度,速度也上不去。实践证明,发展环境越好的地方,经济发展就越迅速,这也是许多外资企业进入各类开发区投资办厂的直接原因。其次要转变政府的行为方式。中国加入WTO后,政府行为方式更应与国际接轨。曾经有人说过,中国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不是农业等,而是我们的政府,因为政府会失去许多不应有的权力。政府行为必须与现代化、市场化和提高效率的要求相适应。第一,增强政府行为的公益性,坚决杜绝“寻租”、“造租”等腐败现象的发生。政府应该提供所有民间团体和个人都能进行公平竞争的均等机会,实行普惠和非歧视原则。第二,增强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和透明性,对于重大决策应该广泛听取群众和专家意见,形成民间团体和个人掌握了解政府有关政策和方便向政府提供意见的机制。实践证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已经成为扫除经济发展障碍的主要环节。 (夏永祥 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研究中心 成涛林 苏州大学商学院) 中国网 2004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