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思考》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26
  • 中国网 时间: 2004-04-23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节选)

    一、对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分析

    1.城市群的概念

    所谓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①。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①高密度的聚落;②一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枢纽;③拥有发达的网络结构;④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目前,一般认为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分别是:①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群;②美国五大湖大城市群;③日本东海岸大城市群;④英国大城市群;⑤欧洲西北部大城市群。其中,以美国东北部的“波士华”城市群和日本东海岸城市群最为典型。

    2. 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优势分析

    综观世界上发展成熟的大城市群,无一不在良好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基础上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实力,从而在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照国际上五大城市群,我们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构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①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倚靠内陆发达交通联系世界各地的区位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为两条轴线的“T”字形开发模式受到国家的重视,成为我国国土开发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而长江三角洲正处于这一交接点的核心位置。因此,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的高度和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趋势来看,作为沟通长江流域腹地和海外国际市场的长江三角洲都具有良好的区位,这为本区域内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②经济实力雄厚。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飞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实力已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素有“金三角”之称。各城市依托上海已形成了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群体,区内城市工业技术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配套齐全,资源加工能力强,人口密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且大多数城市具有一定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其中汽车、钢铁、石化、电气、信息等一系列产品以及提供的金融、保险、商贸、航运、电信等服务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见表1 )

    .

    ※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新格局与区域经济整合研究》的成果之一。

    ③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4年国务院确立的沿海开放城市,本地区就有3个,1990年,国务院又提出开放开发浦东的宏伟计划。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具有一定基础的交通通讯设施网络而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近年来,大量外资从珠江三角洲转向长江三角洲,反映了外商普遍看好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前景。同时一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和相当数量地方性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更是增强了城市综合实力与国际贸易的外向度,为本地区城市群的发展增添了活力。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外资185.9亿美元,进出口额1752.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35.27%和28.22%。

    ④交通网络发达。长江三角洲地区既有沿江城市,又有京杭大运河流过,已建成通车的沪宁、沪杭、宁杭、苏嘉杭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加上已有的南京长江大桥、沪宁铁路,正在施工中的沪湖高速、润扬长江大桥、沿江高速、苏通长江大桥、新长铁路,已经列入规划待建的还有贯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京沪高速公路、沪杭高速铁路、宁启铁路、南京长江三桥以及连接上海与崇明岛、南通之间的跨江隧道和跨越杭州湾大桥。港口方面,上海港和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已进入我国沿海港口的前五位,南京是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同时,在建的大小洋山的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将通过越江隧道和跨海大桥,把北仑、舟山、乍浦以及南通、苏州等港口连接起来,形成专业分工、快速发达的集疏运体系。航空方面,除浦东、南京禄口、杭州、宁波、南通等机场外,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也正在进行,完成后年旅客运送量将达到4600万人次以上。正是这些发达的交通网络,在长江三角洲内以至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 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龙头城市。所谓“龙头”,就是引导、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或发展极。中心城市对其腹地发挥龙头作用,是指中心城市为其腹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综合服务,以其巨大的技术经济能量向其腹地进行辐射和扩散,从而带动其腹地的区域经济更快发展②。上海之所以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一是有区位优势,二是有实力。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国际航线上,从上海到东京、汉城、香港、曼谷等城市的航程几乎相等,使得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上海又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海陆交通十分方便,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广阔的经济腹地。上海城市的辐射功能也很强。目前,世界许多跨国公司都把驻华总部放在了上海,如飞利浦、通用,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春兰、杉杉等也把公司总部迁到了上海。据我们在昆山、太仓、绍兴、宁波等地区的调查采访,政府管理者都认为这几年的进步都依托了上海的发展,无论是人才、技术、资金,还是引资开发工作,以及改革的方案设计,都密切观察上海发展的动向,以此作为自己城市发展战略的思考点。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的建成,将更加强化上海的对外开放地位,使其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见表2:

    .

    ⑥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迅速发展,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效应。在长江三角洲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一大批消费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工业品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群。如张家港妙桥羊毛衫商城、绍兴柯桥轻纺城、常熟招商城、吴江盛泽丝绸市场、海宁皮革皮装市场等。第一,批发市场群的建设大大加快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而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进程加快也有利于其市场群的发育与完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第二,世界上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实践说明由批发业和零售业所组成的商品流通产业的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份额将逐步上升。由于长江三角洲批发市场领域具有高弹性劳动力就业,因而成为农业劳动力转化的重要吸纳容器,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第三,各种专业批发市场集聚了重要的原材料和各种名优、土特产品,然后再向外扩散,使区域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辐射能力和商品、生产要素的输出量迅速增长,扩大了利润,增加了积累,从而扩展了城镇的辐射与集聚功能,推动了城市群的发展。如绍兴柯桥轻纺城,其主导产品布匹的辐射能力可达全国除台湾、西藏以外所有省区的主要城市③。第四,各专业市场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市场信息对企业生产的引导作用,对于带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长江三角洲构建城市群的问题与劣势分析

    ①核心城市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标准尚有差距;

    ②行政区划分割导致各城市各自为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滞后;

    ③区域内各主要城市除与上海加强合作外,而与其他城市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

    ④城市内部市区与市辖市(县)之间矛盾尖锐;

    ⑤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较弱,且城市间分工不明确;

    ⑥城市建设用地较为紧张,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⑦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二、对长江三角洲构建世界城市群的若干建议

    1、以申办世博会为契机,把龙头城市—上海建成世界级城市

    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为上海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既要以现代化世界级城市标准来建设上海,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又要不断强化上海对外的辐射功能,因此未来上海发展应围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一主线。除了充分发挥已有的自身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科技实力、管理水平、开放环境等优势,还要不断强化创新和服务功能,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三个中心”。第一,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第二,在政策上推动国内知名企业将总部、销售中心、研发中心迁至上海,利用上海信息、资金和人才聚集的优势,优先发展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技术产业,使上海真正进入世界级城市行列。第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与监管,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步伐,促使银行机制与素质尽快达到同国际大银行竞争的水平,并积极吸引大量外资银行进入参与竞争。第四,积极推进信息港工程建设,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市场培育,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信息加工业。第五,加大市区内各项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整治城市环境。

    2、各地加强合作,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市场体系,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上文提到各城市之间的分工,我们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单靠一个城市将显得力不从心,合作则可以取得双赢和多赢,倘若各城市能加大合作力度,我们得到的将不是“1+1=2”,而是一个发挥城市群的集合能量的过程。从历史来看,长江三角洲从来就是一个浑然一体、唇齿相依的自然—经济联合体,形成了彼此间悠久的经济联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这种联系将更为密切。而目前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之间的合作还是停留在低水平上的。一是缺乏跨区域组织以协调长江三角洲经济环境的发展,二是缺乏跨区域的大型企业合作,通过资产重组形成大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⑥。对于前者,我们认为应该设立一个跨行政区域的管理机构。由于现行政治体制下各城市往往各行其是,只顾本部门发展,以往建立的由各城市计委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和由各市常务副市长组成的市长联席会来协调地区内合作事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没进入到更具现实意义的发展层面,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我们认为这是必然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组织松散,没有权威性,只在浅层上展开对话与合作。在这里打个比方,假如某次联席会形成了一项决议,要求各城市怎么怎么做,如果该城市认为该项决议对自己有利,则会不遗余力地去贯彻执行;反之,如果对自己不利,而对整个区域有利,即使在长远看对自己也有利,领导人也不会去执行。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政绩短期化,另一方面是如果不执行,对自身也没有害处,因为政绩考核、人事任免等还在自己的上级政府,而不是联席会。所以联席会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这样就影响了一些有利于城市群发展政策的实施。对此我们可以参考国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它是美国国会授权集规划、执行和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机构,使田纳西河流域的整治开发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建议成立一个权威性较强,且高于各个城市等级的专门机构来专门就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关发展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政策与利益。例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管理委员会,委员会隶属国务院,各城市主管市长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参加,由国务委员担任负责人。委员会应具备规划、组织与协调的职能,做到权和责相统一,委员会仅就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事务进行管理,对于区域内发展事务具有决定权,但不干涉地方具体管理职能。

    3、加强重点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

    基础设施是发展经济的硬件,应该在充分发挥长江内河航道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管道运输,建成合理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的发展创造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条件。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开发长江深水航道和深水港。大家都知道,长江口有几处水位比较浅,其航道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港口发展的需要,沿江港口的潜力未得到发挥,与国际大港口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要大力发展深水港,在建的有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宁波深水港。第二,加强一系列高速公路、铁路和大桥的建设。上海和杭州应联合实施杭州湾建设,打通上海与宁波北仑港以至浙江台州、温州、丽水地区的通道。实施上海至南通长江口越江工程的建设。苏州、南通应合作进行苏通长江大桥的建设,以打通到欧亚大陆桥桥头堡——连云港的陆路铁道,扩大对苏北地区的影响力。另外还有宁启沿江铁路、南京长江三桥、苏州至上海的第二条高速公路、浦东机场第二期工程建设等等。通过各种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任何两个地级市之间畅通无阻,发展4小时都市圈,也就是说在4小时之内任意两个地级市之间可以乘车到达。在这当中,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应加强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协调有方,避免和制止目前在港口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竞相抢建码头泊位、乱占岸线的状况。应整合长江三角洲港口资源,共同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浙江和江苏为两翼的组合港,以形成一体化的巨型港口系统。

    4、强化产业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群落

    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们必须在全球层面即世界经济一体化上看待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整合。要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禀赋特征,深化产业分工,分工和专业化的增进是现代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特征。国外大城市圈的成功实践证明,一个经济区域要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有一个服务功能齐全的核心城市,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产业群。例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中,纽约是经济中心,费城主要是重工业中心,波士顿是教育科研、高技术产业中心,华盛顿是世界各国中少有的仅以政府行政职能为主的政治中心。长江三角洲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区内既有上海这样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发展目标的城市,又有江浙两省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相互之间在产业上有很大的互补和合作空间。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在发挥苏浙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重塑各地区的分工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落。上海应重点发展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服务等服务业,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综合服务中心,苏中南地区是我国工业总产值最高的地区,以轻纺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为主,其中纺织、石化、家用电器具有比较优势,如波司登羽绒服、春兰空调、小天鹅洗衣机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名列全国前茅。此外,丝绸、陶瓷、工艺品为地方特色工业。未来几年内苏中南地区仍将以上述工业为主体。浙北工业部门结构与苏中南相似。第三产业应以旅游业和专业批发市场为发展重点,可形成以古城古迹为主的宁镇扬旅游区、环太湖的苏锡常嘉湖五市应共同做大做强的太湖旅游区,而单兵突进或双向的局部合作则难以使各自的旅游业强大起来。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海岸线资源,非常有利于港口海运业和临港型工业的发展,如炼油、石化。另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需要通过改革和重组,使钢铁、石化、汽车、家电和信息等产业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效益。以汽车工业为例,世界上汽车制造业的单厂经济规模是年产100万辆。而本地区内的一些厂家,如上海大众、南京跃进,与国际标准相比,远远未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规模,必须进行整合,改变“小而全”的落后发展模式。

    5、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前面已讲到,各城市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无一例外地造成了环境污染。现在各地已经开始密切关注环境治理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治理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一些地方没有认真地把环境治理坚持下去,只是当作一场运动来搞,或是应付检查,使得一些地区治理后又走上污染道路,同时加之各地区之间配合不够,影响了整体治理的效果,所以必须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利益来发展经济的方式,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具体做法有:第一,产业整合应同环境保护与整治相结合。第二,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统一环保规划,加大环境治理和环保执法力度。第三,以水资源治理为重点,控制沿江钢铁、石化、建材等重污染企业的规模和布局,实现“三废”达标排放。第四,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城市能耗效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城市应提倡液化气汽车,电动助力车而代替摩托车。

    6、积极推进政府职能改革,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我们认为政府职能改革是诸多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是上述建议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放在最后一点讲。首先,政府应弱化经济功能,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地方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团体,应从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定位出发,履行自己应有的职责和义务,主要职责是创造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而不是直接领导当地经济。良好的经济环境可以引导市场,实现真正的经济腾飞。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应当体现在改革上,而不是表现在投资和争取高发展速度上。改革走在前,速度慢不了,老是争速度,速度也上不去。实践证明,发展环境越好的地方,经济发展就越迅速,这也是许多外资企业进入各类开发区投资办厂的直接原因。其次要转变政府的行为方式。中国加入WTO后,政府行为方式更应与国际接轨。曾经有人说过,中国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不是农业等,而是我们的政府,因为政府会失去许多不应有的权力。政府行为必须与现代化、市场化和提高效率的要求相适应。第一,增强政府行为的公益性,坚决杜绝“寻租”、“造租”等腐败现象的发生。政府应该提供所有民间团体和个人都能进行公平竞争的均等机会,实行普惠和非歧视原则。第二,增强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和透明性,对于重大决策应该广泛听取群众和专家意见,形成民间团体和个人掌握了解政府有关政策和方便向政府提供意见的机制。实践证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已经成为扫除经济发展障碍的主要环节。

    (夏永祥 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研究中心 成涛林 苏州大学商学院)

    中国网 2004年4月21日.

相关报告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江南文脉》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5-14
    • 今天的长三角城市群与江南文化密切相关。然而仅仅意识到文化储量丰厚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如何在返本开新的基础上,实现江南文化的重建与当代转换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江南地区特有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与精神范式,与世界其他区域有异,且从无至有,不曾中断,不仅决定着长三角城市群的现在,亦将影响到长三角一体化的未来。 今天的长三角城市群与江南文化密切相关。然而仅仅意识到文化储量丰厚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如何在返本开新的基础上实现江南文化的重建与当代转换。 见贤思齐的竞逐意识:小某某经常取代大某某 长三角地区是当今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体系最为完备的区域,“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星罗棋布,城镇分布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80多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这种中小都市(市镇)的密集出现,是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表现,在明清时期达到一轮高峰,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职能。 江南城市体系下层的重要性和厚度,即中小都市(市镇)的兴盛,与改革开放之后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苏南模式”有历史承接关系,是长三角城市群现今的突出特征之一。文化上的表现是江南城市(包括市镇)称谓上“小某某”的普遍应用。以“小扬州”为例:仪征因为盐务的缘故,商贾作派和文人风气与扬州相通,厉惕斋《真州竹枝词》云:“敢说吾乡浑不俗,君来又住小扬州。”高邮的生活方式和人文气息颇似扬州,王虎卿《珠湖竹枝词》云:“莫笑一州如斗大,而今已作小扬州。”泰州在晚清一度是东南政治经济重镇,朱宝善《海陵竹枝词》云:“眼底烟花太寥落,淮南赖有小扬州。” 不仅“小扬州”,“小杭州”、“小苏州”、“小上海”这样的别称自古至今在江南城市中俯拾皆是。这种异常活跃的“小某某”文化现象,既是卫星市镇与中心城市之间存在联动合作关系的一种表现,更有见贤思齐的竞逐意识,历史上不乏“小某某”最终超越并取代“大某某”的案例,大如苏州取代杭州、上海取代苏州,次如无锡取代常州在近代的崛起。 重商崇文的卓越匠心:追求一种精致的生活 江南文化价值取向由尚武好勇到斥力崇文,与江南城市新型工商业经济的兴盛是相统一的。城市精英群体,士人和富贾相结合,造就了江南城市文化中重商崇奢的社会风气。 江南人讲究饮食,讲究衣饰,建造精致的园林,冯梦龙等人《三言两拍》之类描写市民生活的读物在江南找到读者,袁宏道等人讲究享乐的学说在江南如此盛行,都是江南文化重商崇奢的具体表现。这种重商崇奢,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和幸福的精神,不仅与导致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所谓新教伦理精神有悖,也与春秋战国以来北方文化中形成的重俭恶奢的伦理观念相冲突。明代学者陆楫对江南城市中重商崇奢的文化基因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有过精彩的论述:“今天下之财在吴越,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有不耕寸土而口食膏粱,不操一杼而身衣文绣者,不知其几何也,盖俗奢而逐末者众也。……然则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特因而济之耳,固不专掠乎此也。长民者因俗因为治,则上不劳而下不扰,欲徒禁奢可乎?” 与重商崇奢相表里的是工商技艺的发达。“明清时期,江南人普遍重视日用技艺。专精一技,不但能获利,也能出名,即袁宏道所说‘凡艺到精极处,皆可成名’。那篇收入中学课本的《核舟记》,脍炙人口,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精妙绝 伦的雕刻艺术。苏绣、顾绣、南京云锦、常州梳篦、各色绣衣、绣鞋、地毯、丝毯、编织、玉器、牙雕、红木雕刻、竹雕、石雕、湖笔、剪纸、灯彩、泥塑、紫砂茶壶、苏式家具,在江南都发展到极致,让人叹为观止。”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伴随全球化影响全世界的中国的瓷器、茶、丝绸,其制作技艺与精品、名品皆公认出产于长三角地区,也并非偶然。 江南文化的重商,追求物质利益,公开言利言色,敢于冲破传统,日后在上海文化中都被继承下来,并且大为发展。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本身就是一个品牌,由其生产的商品以质量优良著称,产品遍销全国,乃至全世界,与这一文脉的延续不无关系。 开放包容的群体心态:海纳百川的移民城市 江南开放包容的群体心态,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对城市移民的吸附,二是对异质文化的吸纳。 城市化的进程意味着对外来移民的吸附,概莫能外。对外来移民的态度,也考验着一种文化的高度。江南文化无疑是其中的典范,其城市社会始终保持着高度开放包容的群体心态。明清时期的江南中心城市苏州不仅仅是江南地区移民的汇聚之地,其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俱系江宁、太平、宁国人氏,……总计约有二万余人”,硝皮业工匠也多为江宁人,纸匠来自江宁、镇江,冶坊工匠则多为无锡、金匮两县人;还是全国商人集中的地方,据《云锦公所各要总目补记》记载:“吾苏阊门一带, 堪称客帮林立,……如鲜帮、京庄、山东、河南、山西、湖南、太谷、西安、温台州帮……长江帮等等,不下十余帮。”其中仅是聚居于南壕一带的福建客商,人数就多达万人以上;甚至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前来居住,“吴为东南一大都会,当四达之冲,闽商洋贾,……半行旅也”,“开张字号行铺者,率皆四方旅寓之人。”五口通商开埠以来的上海,更是移民构成的国际性大都市,号称远东第一大都市。生活在近代上海的外国人,来自世界各地,最多时达到58个国家,超过15万人。世界各国的人将上海视为自己的家园,创造了一个词汇“Shanghailander”,表达的是他们心中对上海作为自己家乡的认同。 江南文化还是兼容并蓄的代表。江南文化时至今日历经了许多文化融合过程,大略首先是吴文化和越文化的交融,继而是与中原文化的整合,最后是对西方文明的碰撞、吸纳。现在所说的江南,可以说是中国的江南,更是世界的江南。例证有:在中原文化主导下,儒教(学)、佛教和道教存在着相互之间排斥、冲突,然而两宋以后,江南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开始互相融合,成为异质文明“和合共生”的一次成功实践。 理性务实的人文精神:两院院士特别多 研究面向社会、关心现实的经世之学,是江南文化对传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术态度的反拨。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都主张事功之学;明代,东林党人主张“不贵空谈贵实行”,那副家喻户晓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当时读书人关心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浙江余姚的王阳明创“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江苏昆山的顾炎武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名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的杰出代表;清代,苏州唐甄所著《潜书》,对社会积弊提出多方面的批评,在思想史上留下重要一页。晚清江南更是人才辈出,冯桂芬、王韬、沈毓桂、马相伯、马建忠、薛福成、李凤苞、吴宗濂、张元济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痛心于中国的衰落,致力于救亡图存的各种实践。近代上海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各种先进思想的宣传基地,将江南文化中的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兴亡有责等精神因子挥洒得淋漓尽致。 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技之学方面,江南学者非常突出。晚明时期,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西方自然科学,包括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中国兴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热潮,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这三人被称为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徐是上海人,杨、李是杭州人。熊月之曾对明末以后科技学者的分布情况作过一个统计:阮元等人所编的《畴人传》(包括续编、三编与四编),共收明末以后的各地天文、数学方面的学者220人,籍贯确切可考者201人,其中江苏75人,浙江44人,安徽32人,江西12人。江南人占了一半以上,这充分说明江南地区科技人才众多而密集。这一传统一直被延续下来。2000年全国科学、工程两院院士人数, 按城市排名,前10名依次为:上海(84)、苏州(83)、宁波(70)、无锡(65)、福州(49)、绍兴(45)、常州(43)、杭州(41)、北京(36)、嘉兴(30),除了北京、福州,其余都在江南地区。 理性务实的人文精神,一方面表现在江南地区知识分子鲜明的经世致用、崇尚科学的思想取向上;另一方面也真实地表现在江南地区民众的勤勉务实、精明重利的生活态度中。
  • 《发改委明确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定位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19
    • 发改委今日刊文谈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时谈到,2016年将抓紧编制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同时以制定实施三大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契机,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原标题:发改委明确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定位 凤凰财经讯发改委今日刊文谈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时谈到,2016年将抓紧编制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同时以制定实施三大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契机,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聚焦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充分考虑特大城市功能疏解,合理划定城市边界。长江中游城市群着力在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上下功夫。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重庆、成都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 以下为文章全文: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时代变革大趋势,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沿江省市、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一、战略实施以来及2015年工作进展 (一)全面做好贯彻落实工作。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确保《指导意见》落地,将2014—2015年主要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明确了每项任务的时间进度和预期成果,形成了《重点任务分工方案(2014—2015年)》,包括长江黄金水道、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产业创新、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绿色生态走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16项重点任务,切实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二)规划政策设计不断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水利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出台了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实施意见。随船调研长江航运收费情况,取消船舶港务费等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轻航运企业负担。 (三)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制定长江经济带2020年和2030年水利控制性指标,明确节约用水与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建设任务。长江经济带11个省级行政区已全部完成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的市县两级分解工作。构建水环境监测网络,对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近60个断面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核算。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能力。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八部委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研究联防联控政策,安排实施重点工作。加强长江沿线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等工程。安排林业专项资金266亿元,支持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开展林业生态保护。安排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57亿元,支持长江经济带实施重点湖泊、流域等水污染防治工程。 (四)黄金水道建设加快推进。着重围绕解决长江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和支流不畅问题,加快推进黄金水道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工程研究论证。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于2015年6月开工建设,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京杭运河整治工程全面加快。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研究、宜昌至安庆航道整治模型试验取得重要成果,正在开展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加快推进长江船型标准化,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造了一批标准示范型船舶。 (五)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创新,走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研究制定《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印发《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实施意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分工协作。研究编制长三角世界级造船基地和海工装备基地建设方案。研究形成《支持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措施》,大力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长株潭、成都、杭州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7个。 (六)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深入。加快海关通关方式改革,长江经济带12个海关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推行长江经济带检验检疫一体化,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不断推进。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衔接,渝新欧等中欧班列稳定运行,云南通往老挝的中老铁路开工建设。长三角4省市与8部委密切合作,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湖北、湖南、江西协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重庆、四川共同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推进江苏、安徽两省和沿江市县新型城镇化试点,积极破解“人、地、钱”等方面的问题。 (七)重大问题研究取得突破。研究提出《“十三五”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任务》。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环境污染防控治理、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打击长江非法采砂及治理非法码头等重大问题,加强专题研究协调。深入研究三峡枢纽运输瓶颈问题,提出疏解方案。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长江航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8个指导性文件。 二、2016年工作考虑 2016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一道两廊三群”,即大力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发展沿江三大城市群,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协商合作机制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坚持强化规划引领,做好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关规划的衔接协调。抓紧编制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和保护总体规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各项规划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更好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二)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落实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制度,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全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处理好长江航运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淘汰落后污染产能,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 (三)坚持以黄金水道建设作为重要依托,深入推进航道畅通、枢纽互通、江海联通和关检直通。加快推进长江航道系统治理,继续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湘江二级航道二期等工程,加强主要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重庆、武汉航运中心建设,推进长江船型标准化,推动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加快三峡水运新通道、宜昌至安庆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建设,开展重庆至宜昌货运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四)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建设现代产业走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上海、安徽(合芜蚌)、四川(成德绵)和武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发展壮大服务业。有序引导产业转移,形成合理有效的产业分工协作格局。 (五)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制定实施三大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契机,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聚焦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充分考虑特大城市功能疏解,合理划定城市边界。长江中游城市群着力在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上下功夫。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重庆、成都双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 (六)坚持推进双向开放,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用好陆海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衔接互动,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上海的辐射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开放体系。建设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加快国际运输通道建设。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