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F)年中发布、11月更新的机制解析》

  • 编译者: 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5-07-23
  • 本篇内容:出版周期时差、数据库缓冲期与跨学科公平考量,兼论CIF与JIF差异及影响因子局限性。

    每年六月,学术界迎来期刊影响因子(IF)的发布,这一被视为学术期刊“命根子”的榜单为何选在年中揭晓,其背后有数据玄机。

    影响因子是汤森路透(现科睿唯安)打造的期刊影响力评估工具,计算公式为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的被引次数除以同期发表论文总数。

    它直接影响期刊的学术地位、经费申请和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

     期刊影响因子的发布时机受三个关键因素影响:

    一、期刊出版周期的“时差效应”,确保所有期刊公平地集齐全年论文;

    二、数据库收录的“缓冲期”,给数据留足时间以确保结果真实;

    三、跨学科比较的“公平法则”,让引用量自然沉淀,减少学科间的差异。

    因此,年中发布影响因子可以确保更公平的结果。而11月的更新则是修正初版数据,补录缺失数据和修正误差,确保结果更精准。 

    此外,影响因子家族还有复合影响因子(CIF)和综合影响因子(JIF)。CIF统计范围广,适合判断期刊的综合实力;JIF仅统计期刊引用,更能反映期刊的短期影响力。

    尽管影响因子是学术评价的重要指标,但它并非万能,存在学科差异、引用周期和游戏化风险等问题。

    因此,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更重要的是关注研究本身的价值,而非影响因子的小数点后三位。

相关报告
  • 《科睿唯安发布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揭晓全球顶尖学术期刊》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6-30
    • 2020年6月29日, 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 — 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纽交所代码:CCC)今天发布了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 JCR)。今年的报告采用全面丰富的指标、描述性数据和可视化工具,助力科研界准确评估全世界高质量学术期刊。全球学术出版机构可以根据本报告评估各自期刊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并向科研界进行推介。 今年的《期刊引证报告》基于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 这一全球最大的非出版机构引文索引数据库中的2019年数据编制完成。 负责策管这些结构化数据的是一支全球性专家团队,他们持续评估并遴选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所收录的期刊、图书及会议录,以确保准确评估期刊的影响力。这些专家的见解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出版社、编辑人员、图书馆员以及基金资助机构深入了解面向不同群体的期刊价值的关键驱动因素,进而更好地利用包括期刊影响因子(JIF)在内的丰富广泛的《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和指标。 2020年报告重点摘要 入选期刊:今年的报告囊括了来自五大洲8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2000种期刊,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236个研究领域,其中1600多种期刊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今年报告新增351种期刊,其中178种为完全开放获取期刊。 基于开放获取模式的新增描述性数据:新的开放获取数据将显示所有入选期刊文章的获取模式。这将为科研界提供透明的而中立的必要信息,以了解在知识共享许可协议(金色开放获取)下免费阅读和重复使用的文章对期刊整体内容和引证表现的相对贡献。据此数据,读者现在可以轻松获取报告的7487种混合期刊中: 基于传统订阅模式发表的论文数量 基于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发表的论文数量 期刊选择公正性:今年的引证报告警告了33种期刊(不公布影响因子),以保证报告的公正公允,这些被警告的期刊占入选期刊数量的0.27%。《期刊引证报告》始终监控和淘汰存在异常引用现象的期刊,包括存在过度自引和互引迹象的期刊。2020年度报告对计算期刊自引对报告指标影响的方法和参数进行了更新,以便更好的反映学科规范。 此外,今年的《期刊引证报告》还发布了针对15种期刊的“编辑关切”,这些期刊中有一篇或多篇出版内容对期刊影响因子分子有不正常的高价值贡献,并且期刊被引模式不成比例地集中在这些期刊影响因子分子上。科睿唯安将继续审查这类内容,对其进行额外筛选,防止期刊影响因子失真。 科睿唯安学术事业部产品高级副总裁 Keith Collier 表示:“40多年来,出版社、科研机构、基金资助机构和学者个人都有赖《期刊引证报告》中客观公正的数据来识别和评估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报告中经过精心筛选和结构化的数据有助于科研界更好的了解引证影响趋势,从而帮助他们在期刊策略方面更加精准决策。” “2020年,我们增加了新的描述性数据,更新了自引用参数,以值得信赖的分析进一步支持科研界做出明智决策,加快创新步伐。” 《期刊引证报告》中的每种期刊介绍页面都提供全面丰富的数据指标,包括: 期刊影响因子 — 确定某一期刊的文章在某一特定年份被引用的频率; 即时性指数 — 衡量某一期刊的文章在发表当年被引用的频率; 期刊的学科排名 — 根据影响因子确定、以百分位数表示; 被引半衰期 — 在《期刊引证报告》年份内任意期刊在其所属学科被引用论文的中值年龄(以年为单位),等等。
  • 《7月ESI最新数据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19-07-17
    • 新一期的 ESI数据已经于2019年7月11日发布,最新的数据范围为10年4个月,即覆盖时间段为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本期ESI数据中,共有77所院属机构进入到相关学科的ESI全球前1%行列 。(详细名录参见附件“77个机构列表”) 1所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首次拥有ESI学科 基于本期ESI数据,我们与上一期2019年5月份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了1所新进入ESI的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如表1所示。 拥有ESI学科最多的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 本期ESI数据中,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仍旧分别以22个和17个ESI学科稳居前两位。 除以上两个机构外,拥有4个(含)以上ESI学科的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共计11所,如表2所示。 进入ESI学科前1%阈值内的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 从ESI 22个学科的角度来看,进入前1%阈值线的中国科学院机构数量较多的是“工程学”、“化学”、 “环境与生态学”及“材料科学”等,超过20家院属机构在以上4个学科领域均跻身进入全球前1%行列,紧随其后的是“植物学与动物学”,有19家机构在该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1%。也表明中国科学院在上述学科领域科研表现相对突出,详情见表3。 4所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的ESI学科较上期有所增加 与2019年5月份数据相比,ESI学科数量有所增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共计4所。如表4所示。 前1‰阈值下的中国科学院的科研表现 如果说进入ESI作为世界先进水平的话,那么能够进入ESI前1‰可理解为更高水平的发展表现。 本期拥有ESI前1‰学科的机构数共计12所,总体情况与上期数据持平。其中中国科学院与国科大依旧分列前两位,分别拥有16个和7个ESI前1‰学科。 除以上2个机构外,其余10所院属机构拥有ESI前1‰学科的情况如表5所示。 发表超过100篇高被引论文的机构 高被引论文是ESI中按学科领域和出版年统计的被引次数排名前 1% 的论文 (Article和Review),表示文章的引文影响力已经位列全球同年度、同学科的前1%。机构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需要发表更多高被引论文来进一步提升机构影响力。在这一期ESI数据中,发表超过100篇高被引论文的机构共计19所。其中,中国科学院以6899篇高被引论文排名第一,而国科大则以1321篇高被引论文紧随其后。如表6所示。 附表: 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的77所院属机构列表 数据源简介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基于科睿唯安公司(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旗下Web of Science(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2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了解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