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细菌中的泛素转移酶启动抗病毒免疫反应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2-22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当涉及到抵御入侵者时,细菌的运作方式与人类细胞极为相似,它们拥有开启和关闭免疫途径所需的相同核心分子机制。他们还揭示了这种共享的古老分子机制---一群称为泛素转移酶(泛素转移酶)的酶---是如何运作的。他们说,更好地了解并有可能重新编程这种分子机制,最终可能为治疗一系列人类疾病(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克罗恩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到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方法铺平道路。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2月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n E1–E2 fusion protein primes antiviral immune signalling in bacteria”。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生物化学系助理教授Aaron Whiteley说,“这项新的研究表明,我们与细菌没有什么不同。通过研究这些细菌过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人体如何发挥作用的知识。”

    下一个CRISPR?

    这项新的研究并不是第一次展示细菌可以教给人类的东西。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可能起源于细菌,而且在植物和动物王国中,进化产生了更复杂的细菌抗病毒工具。

    202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家Jennifer Doudna因CRISPR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一种基因编辑工具。细菌利用CRISPR来对抗噬菌体。围绕CRISPR的讨论点燃了科学界对蛋白和酶在抗噬菌体免疫反应中所发挥的作用的新兴趣。

    Whiteley说,“在过去的三到五年里,人们已意识到它不会随着CRISPR而结束。它的潜力是如此之大。”

    进化史中的缺失环节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Whiteley和论文共同第一作者Jane Coffin Childs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化学家合作,进一步了解一种名为cGAS(环状GMP-AMP合酶)的蛋白,人们以前已发现它既存在于人类中,也以一种更简单的形式存在于细菌中。

    在细菌和人类中,当细胞感觉到病毒入侵时,cGAS对于启动下游防御至关重要。但是在细菌中是什么在调节这个过程,以前是不知道的。

    Whiteley团队使用一种称为低温电镜的超高分辨率技术以及其他遗传和生物化学实验,近距离观察了cGAS在细菌中的进化前身的结构,并发现了细菌用来帮助cGAS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攻击的额外蛋白。具体来说,他们发现细菌利用一种精简的泛素转移酶“一体化版本”来修饰它们的cGAS,其中泛素转移酶是一个复杂的酶集合,在人类中控制免疫信号转导和其他关键的细胞过程。

    Ledvina说,由于细菌比人类细胞更容易进行基因操作和研究,这一发现为研究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机会。“细菌中的泛素转移酶是我们了解这些蛋白进化史的一个缺失环节。”

    对蛋白进行编辑

    这项新的研究还揭示了这种分子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确定了两种关键成分---称为Cap2(CD-NTase-associated protein 2)和Cap3(CD-NTase-associated protein 2)的蛋白---分别作为cGAS反应的开启开关和关闭开关。

    Whiteley解释说,除了在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外,泛素在人类中还可以作为一种细胞垃圾的标记,引导多余或旧的蛋白被分解和破坏。当这个系统由于突变而失灵时,蛋白就会堆积起来,帕金森病等疾病就会发生。

    这些作者强调,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但这一发现打开了令人兴奋的科学大门。就像科学家们将古老的细菌防御系统CRISPR改编成可以剪除DNA突变的剪刀式生物技术一样,Whiteley相信这种细菌泛素转移酶的一部分---Cap3,即“关闭开关”---最终可能经编程后对缺陷的蛋白进行编辑并治疗人类疾病。

    Whiteley说,“我们对泛素转移酶及其进化过程了解得越多,科学界就越有能力在治疗上靶向这些蛋白。这项新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明确的证据表明我们体内对维持细胞至关重要的分子机制起源于细菌,做着一些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

    参考资料:

    Hannah E. Ledvina et al. An E1–E2 fusion protein primes antiviral immune signalling in bacteria. Nature, 2023, doi:10.1038/s41586-022-05647-4.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5a7e59854d1.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 | 细菌抗病毒防御中的类真核泛素化系统》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19
    • 2024年7月17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了题为A eukaryotic-like ubiquitination system in bacterial antiviral defence的文章。 泛素化途径在蛋白质稳态、信号传导和先天免疫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些途径中,由 E1、E2 和 E3 蛋白组成的酶级联将泛素或泛素样蛋白(Ubl)与靶蛋白赖氨酸残基结合。细菌编码参与硫代谢的 E1 和 Ubl 蛋白的远古近亲,但这些蛋白并不介导 Ubl 与靶蛋白的结合,因此细菌是否能进行类似泛素化的蛋白结合还存在疑问。 该研究证明了一个与噬菌体防御岛相关的细菌操作子编码了一个完整的泛素化途径。细菌 E1-E2-Ubl 复合物的两个结构显示出与真核生物泛素化机制惊人的结构相似性。细菌 E1 具有一个氨基末端的非活性腺苷酸化结构域和一个羧基末端的活性腺苷酸化结构域,该结构域具有一个包含催化半胱氨酸的可移动 α-helical 插入(CYS 结构域)。其中一个结构显示了细菌 Ubl C 末端处于腺苷化的反应前状态,第二个结构模拟了 E1 到 E2 的转酯化状态,E1 的 CYS 结构域与结合的 E2 相邻。研究人员发现,同一途径中的去泛素化酶对细菌的 Ubl 进行了预处理,使其 C 端甘氨酸暴露出来,以便进行腺苷化。最后,研究人员发现细菌的 E1 和 E2 相互合作,将 Ubl 连接到目标蛋白的赖氨酸残基上。这些数据共同揭示了细菌拥有真正的泛素化系统,其机制和结构与真核生物泛素化途径非常相似,这表明这些途径首先出现在细菌中。
  • 《研究揭示鱼类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8-19
    • 鱼类病毒病的爆发与流行是水产养殖尤其是集约化养殖的重要威胁。与哺乳动物类似,鱼类抗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天然免疫反应系统和获得性免疫反应系统来行使功能。天然免疫反应系统是在生物体演化出来的、对抗病原体感染的古老防御系统,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到人类都得到高度发展,是生物体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重要防线。但是,获得性免疫系统是从有颌类动物才开始演化起来。鱼类作为较原始的有颌类动物类群,其获得性免疫系统在许多种类才刚刚得到演化发展,因此,鱼类对病毒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反应往往不显着、免疫记忆也相对较弱。 为防治鱼类病毒病所采取的预苗接种策略,不仅费时、费力,且还常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鱼类抗病毒感染而言,天然免疫系统相对获得性免疫系统尤为重要。此外,鱼类病毒感染引起的爆发性死亡,一般发生在病毒感染后的1-2周内,而这正是天然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主要阶段。在阐明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机制的基础上,以天然免疫反应负调控因子作为分子靶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鱼类新品种,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低氧生物学学科组先期通过病毒感染后的转录组分析,筛选到鱼类受病毒感染调控的一系列因子。该学科组利用模式鱼类斑马鱼,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分析了这些因子在鱼类抗病毒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发现: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prmt7通过抑制RLR信号通路,负调控鱼类抗病毒反应: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prmt3通过阻止irf3的磷酸化,负调控鱼类抗病毒反应;脯氨酸羟基化酶phd3通过阻止irf7的入核,负调控鱼类抗病毒反应:E3泛素连接酶fbxo3通过催化irf3和irf7的K27-连接的泛素化,导致它们的蛋白降解,从而负调控鱼类抗病毒反应。此外,研究人员还在体内证明:信号通路中重要转录因子p65是鱼类抗病毒反应所必需的重要因子。在环境相对稳定、食物充足等稳定养殖条件下,这些因子缺失(prmt7, prmt3, phd3, fbxo3和p65)的斑马鱼与野生型斑马鱼相比,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正常。因此,该研究筛选和鉴定到的鱼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负调控因子,可作为进一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毒经济鱼类新品种的候选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