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不同猕猴桃品种营养及功能成分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2-27
  •  猕猴桃风味特异、香味芳香、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欢迎,且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近年来,人们对水果品质的需求逐渐增加,营养价值对水果品质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种质资源与育种学科组硕士研究生苑馨予在钟彩虹研究员和张琼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以14个猕猴桃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猕猴桃品种的理化特性和营养品质。本研究根据猕猴桃果肉颜色和物种分类,对猕猴桃果胶、水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可溶性糖、有机酸、维生素和香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绿肉猕猴桃果胶含量显著高于红肉猕猴桃和黄肉猕猴桃。红肉猕猴桃糖酸比和总黄酮含量最高,而脂肪和膳食纤维含量最低。绿肉猕猴桃除叶绿素含量外,其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显著高于红肉和黄肉猕猴桃。黄肉猕猴桃和绿肉猕猴桃具有低能量和低碳水化合物含量。此外,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的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其他种。在红肉猕猴桃中发现4种特异性挥发性物质,这些化合物可作为红肉猕猴桃的特征香味。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猕猴桃品种的营养物质进行综合排序。该研究为猕猴桃加工利用和消费者合理选择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研究成果以“Comparative study on physicochemical and nutritional qualities of kiwifruit varieties”为题在国际期刊Foods发表。研究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1000802)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A24030404)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212/t20221227_6590347.html;https://www.mdpi.com/2304-8158/12/1/108
相关报告
  • 《华南植物园在猕猴桃多重高效基因组编辑系统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1-19
    • 猕猴桃为我国特有的雌雄异株多年生果树,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而成为全球性重要的新兴水果。随着我国及世界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如何快速高效的创制优异特色新种质并培育新品种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基于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 /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关联蛋白(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 CRISPR/Cas )系统发展起来的 CRISPR/Cas9 基因组编辑技术已成为作物遗传改良和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但该系统的工作效率在不同的物种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猕猴桃中,目前还没有成熟可用的基因组编辑系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汪祖鹏在黄宏文研究员和刘义飞副研究员的指导下,经过前期研究基础,建立了一种新的快速高效的成对 sgRNA 的 Cas9 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策略,以此产生了包含四个靶向猕猴桃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 AcPDS )的 sgRNA 的成对 sgRNA/Cas9 载体。与先前的成对 sgRNA 克隆方法相比,该策略仅需要合成两种含 sgRNA 的引物,从而大幅降低了成本。该研究进一步比较了两种不同的 sgRNA 表达盒类型 ( 多顺反子 tRNA-sgRNA 体系 (PTG) 和传统 CRISPR 表达盒 ) 在猕猴桃中的基因编辑效率。结果表明,在猕猴桃中 PTG/Cas9 系统的靶标突变效率相比传统的 CRISPR/Cas9 系统高出近 10 倍。最后,研究人员还发现两种系统均能成功地诱导由 G418 抗性愈伤组织再生的猕猴桃幼苗白化表型。该研究首次在猕猴桃中建立了多重高效的 PTG/Cas9 基因组编辑系统,相关研究结果为在其他植物或作物中进行基因组编辑效率的优化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471847 和 31572092 )和中国科学院 STS 网络计划项目的支持( KFJ-EW-STS-076 )。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知名期刊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上。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猕猴桃软腐病菌研究领域获突破》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10-2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资源与育种课题组助理研究员李黎在猕猴桃软腐病菌鉴定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病害》杂志上。 研究人员于2014-2015年对中国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发生进行了大规模地调查,发现该病已成为中国猕猴桃产区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及湖南等猕猴桃主产区的发病率高达20%-50%。同时,对收集自河南、湖北、重庆、江西、贵州、陕西、四川、浙江、福建、安徽及湖南等地区的猕猴桃软腐病样本进行了病原菌分离。运用生物学特性观察、致病性测定及ITS分子鉴定等方法,发现引起中国猕猴桃软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是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不同地区的病原菌存在明显差异,如四川、贵州、福建、浙江及湖南的拟茎点霉菌检出率较高,安徽及上海的葡萄座腔菌检出率较高。其中Pestalotiopsismicrospora、Diaporthelithocarpus被鉴定为中国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菌。 该研究首次对中国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中国猕猴桃软腐病菌的分布规律,为后期的抗性机理研究、抗病品种选育及防治等工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