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猕猴桃软腐病菌研究领域获突破》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6-10-2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资源与育种课题组助理研究员李黎在猕猴桃软腐病菌鉴定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病害》杂志上。

    研究人员于2014-2015年对中国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发生进行了大规模地调查,发现该病已成为中国猕猴桃产区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及湖南等猕猴桃主产区的发病率高达20%-50%。同时,对收集自河南、湖北、重庆、江西、贵州、陕西、四川、浙江、福建、安徽及湖南等地区的猕猴桃软腐病样本进行了病原菌分离。运用生物学特性观察、致病性测定及ITS分子鉴定等方法,发现引起中国猕猴桃软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是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不同地区的病原菌存在明显差异,如四川、贵州、福建、浙江及湖南的拟茎点霉菌检出率较高,安徽及上海的葡萄座腔菌检出率较高。其中Pestalotiopsismicrospora、Diaporthelithocarpus被鉴定为中国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菌。

    该研究首次对中国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中国猕猴桃软腐病菌的分布规律,为后期的抗性机理研究、抗病品种选育及防治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 原文来源:http://apsjournals.apsnet.org/doi/abs/10.1094/PDIS-01-16-0059-PDN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完成猕猴桃属植物民族植物学、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综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10-16
    •   猕猴桃属植物属于猕猴桃科,通常被统称为“猕猴桃”。本属包含55种以上,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是该属植物的多样性中心,除少数几种外,绝大多数种类在我国均有分布,其中有四十余种为我国特产。“猕猴桃”的果实已成为我国原产的重要的特色水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在传统药用应用中,本属植物的不同部位也常被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病、肾脏和心血管系统问题、癌症、消化不良、痔疮和糖尿病等及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药用开发潜力。   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对猕猴桃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用途、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特性、作用机制和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为了解其传统利用内涵,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猕猴桃属植物含有丰富的具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和广泛的民族医药用途,在医药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该属约有10种植物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传统药物的重要来源。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出超过873种不同类别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萜类、酚类、醇类、酮类、有机酸类、酯类、碳氢化合物和甾类等(图1)。这些化合物和/或提取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显示出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糖尿病、抗增殖、抗血管生成、抗感染、抗肿瘤和抗癌活性等,是其具有医疗效果的重要原由(图2)。   猕猴桃属植物的几种传药用用途得到了科学证据的支持,使它们有可能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现代医疗中。从猕猴桃属植物中筛选出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新成分的存在,也为其在药用应用中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关研究结果以“The genus Actinidia Lindl. (Actinidiacea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its ethnobotany,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上。武汉植物园肯尼亚籍博士研究生Emmanuel Nyongesa Waswa为文章的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创新人才与服务计划、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计划和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资助。
  • 《武汉植物园在不同猕猴桃品种营养及功能成分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27
    •  猕猴桃风味特异、香味芳香、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欢迎,且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近年来,人们对水果品质的需求逐渐增加,营养价值对水果品质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种质资源与育种学科组硕士研究生苑馨予在钟彩虹研究员和张琼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以14个猕猴桃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猕猴桃品种的理化特性和营养品质。本研究根据猕猴桃果肉颜色和物种分类,对猕猴桃果胶、水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可溶性糖、有机酸、维生素和香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绿肉猕猴桃果胶含量显著高于红肉猕猴桃和黄肉猕猴桃。红肉猕猴桃糖酸比和总黄酮含量最高,而脂肪和膳食纤维含量最低。绿肉猕猴桃除叶绿素含量外,其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也显著高于红肉和黄肉猕猴桃。黄肉猕猴桃和绿肉猕猴桃具有低能量和低碳水化合物含量。此外,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的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其他种。在红肉猕猴桃中发现4种特异性挥发性物质,这些化合物可作为红肉猕猴桃的特征香味。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猕猴桃品种的营养物质进行综合排序。该研究为猕猴桃加工利用和消费者合理选择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研究成果以“Comparative study on physicochemical and nutritional qualities of kiwifruit varieties”为题在国际期刊Foods发表。研究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1000802)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A24030404)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