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资源与育种课题组助理研究员李黎在猕猴桃软腐病菌鉴定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病害》杂志上。
研究人员于2014-2015年对中国猕猴桃果实软腐病的发生进行了大规模地调查,发现该病已成为中国猕猴桃产区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在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及湖南等猕猴桃主产区的发病率高达20%-50%。同时,对收集自河南、湖北、重庆、江西、贵州、陕西、四川、浙江、福建、安徽及湖南等地区的猕猴桃软腐病样本进行了病原菌分离。运用生物学特性观察、致病性测定及ITS分子鉴定等方法,发现引起中国猕猴桃软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是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不同地区的病原菌存在明显差异,如四川、贵州、福建、浙江及湖南的拟茎点霉菌检出率较高,安徽及上海的葡萄座腔菌检出率较高。其中Pestalotiopsismicrospora、Diaporthelithocarpus被鉴定为中国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菌。
该研究首次对中国猕猴桃软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中国猕猴桃软腐病菌的分布规律,为后期的抗性机理研究、抗病品种选育及防治等工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