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DAS与传统三维地震观测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31
  •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院士团队杨晓东和詹文欢团队冯英辞联合同济大学、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大唐汕头新能源公司、广东省地震局、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在南海北部成功完成分布式光纤声学传感(DAS)技术与传统三维反射地震手段观测研究,为实现新兴技术与经典方法在海底孕震机制与前兆机理等方向的联合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成果发表于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国际期刊。

    团队实施技术创新,在海上风电场陆地控制中心部署DAS调制解调器,将南海北部一段29公里的海底通讯光缆转化为间距4米、共7091个应变传感器的密集观测阵列,持续一个月采集数据。记录到区域地震、微震、船只航迹、海浪及海洋-固体地球相互作用产生的单频/双频地脉动,其频谱特征与现场声学式波浪仪、风速计数据高度吻合,验证了DAS在恶劣海洋环境中高保真、实时观测的能力。相比传统海底地震仪(OBS)数十公里间距的“稀疏点测”,DAS实现了米级空间连续监测,完善了微小尺度的海底灾害过程的观测不足。

    团队同步利用琼东南盆地与珠江口盆地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揭示了先存构造地貌对断层系统的各向异性控制机制,发现三层断层系统差异演化,分为深层断层受古应力场主导、中层呈现E-W为主、S-N为辅的复合样式、浅层因等深流侵蚀槽与古地形隆起影响,形成正交断层网络。解释了海底起伏成因,认为珠江口盆地海底窄槽-宽脊地貌由底流超临界-亚临界过渡侵蚀形成,其凹槽深度(50-400 ms TWTT)与地下隐伏断层陡坎、块体搬运沉积(MTDs)的地形高差呈线性相关(R2>0.8)。

    此次研究综合DAS提供动态捕捉地震、地脉动等瞬时海底过程,解析百万年级构造演变框架,实现为孕震机制研究铺设“时空隧道”的可能性。下一步,团队将与广东省地震局继续合作,融合两种手段,瞄准活动断层时空演变与地震前兆机理前沿问题,构建南海北部“光纤-地震”联合观测网络,提升华南沿海地震海啸监测预警能力。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1)?Yang X.,Yang J.*,Luo Y.,Lin J.,Liu X.,et al.,2025. Ocean observations using 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 with a 29 km long submarine cable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eismological Researh Letters,doi: 10.1785/0220250007.

    (2)?Yang X.,Feng Y.*,Wu X.*,Huang J.,Morley C.K.,2024. Control by preexisting morphology on layer-bound faults in the southern Qiongdongnan Basin,NW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188(105262),doi: 10.1016/j.jsg.2024.105262.

    (3)?Wu X.,Feng Y.*,Yang X.*,Urgeles R.,Morley C.K.,2024.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evidence for depositional undulations nucleated around pre-existing relief,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59(105917),doi: 10.1016/j.jseaes.2023.105917.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785/0220250007

    https://doi.org/10.1016/j.jsg.2024.105262

    https://doi.org/10.1016/j.jseaes.2023.105917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507/t20250724_7896201.html
相关报告
  • 《俯冲-碰撞转换带岩石圈三维变形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在南海东侧马尼拉海沟北部俯冲-碰撞带岩石圈三维变形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Top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俯冲带和碰撞造山带作为板块汇聚的边界,是岩石圈变形和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研究表明,板块在俯冲或碰撞过程中会发生挠曲,当应力超过了板块的强度,就会形成断裂,并诱发板内地震。前人通常将俯冲带和碰撞带作为两个独立系统分别进行研究,而俯冲带沿着走向转变为碰撞带的现象并不罕见,比如阿拉斯加俯冲带东北部、东爪哇俯冲带和南海马尼拉俯冲带北部。但是目前对于俯冲-碰撞转换带的岩石圈变形机制及应力分布的横向变化了解较少。从俯冲到碰撞,俯冲板块的密度和上覆板块的载荷均发生了变化,这对岩石圈变形产生何种影响还有待研究。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以多条穿越马尼拉俯冲带北部的地震速度结构剖面为约束,模拟了马尼拉海沟北部俯冲-碰撞带的岩石圈三维板块挠曲变形,并反演获得岩石圈刚度、板块弯矩和剪力等挠曲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从马尼拉俯冲带到台湾造山带,板块刚度与载荷均呈增加趋势。为了同时拟合所有观测结果,需要在俯冲-碰撞转换带加载一个向上的边界载荷,理论计算表明,该载荷可能与俯冲板块从洋到陆密度的差异引起的浮力变化有关。 同时,研究人员根据板块挠曲形态,计算了板块的弯曲应力分布。结果显示最大弯曲应力与现今台湾西南部密集的地震活动一致,表明造山运动的巨大载荷与俯冲板块的横向密度变化对岩石圈挠曲变形和地震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本研究揭示了马尼拉俯冲-碰撞板块的三维挠曲应力分布板内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对于理解俯冲-碰撞带板内地震分布规律和孕震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副研究员张江阳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孙珍和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杨宏峰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员张帆为共同作者。本研究受到广东省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中心、香港研究资助局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2GL100474
  • 《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夏少红团队联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利用程函方程面波成像方法,在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国际地球物理杂志》)上,博士生周鹏翔(现为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夏少红为通讯作者。  中国中东部作为东亚的核心区域,其岩石圈经历了大陆拼合裂解、克拉通形成演化以及深部物质循环等重要过程,蕴含了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信息。建立精细的岩石圈结构模型可以为认识东亚岩石圈的物理化学状态及动力学过程提供基础支撑。   研究人员采用新发展的基于程函方程的面波成像方法,建立了一套速度模型,该模型利用布设在中国中东部的密集台网记录的远震数据,从瑞利面波相位测量中直接获取了25-150s相速度图像,通过马尔可夫蒙特卡洛方法反演到三维剪切波速度模型(Vsv)。其中,在相位测量阶段,设计了一种基于台阵的频域-空间域解包方法解决了经典的周期跳跃问题;在旅行时间场构筑阶段,为减少局部震荡,引入符合波动方程的平滑样条插值方法。该模型与典型构造域/构造边界相吻合,对于小尺度构造体如窄裂谷系统有很好的分辨率。  该速度模型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中东部主要构造带的岩石圈结构特征。四川盆地下方存在深度大于200公里的克拉通根,整体表现为高波速异常;扬子克拉通东部和华夏块体岩石圈较薄,下部的软流圈呈现大面积的低速异常;华北克拉通由东到西岩石圈逐步增厚,在鄂尔多斯盆地下方部分区域仍然保留了深达200公里的克拉通根,但在其周围区域显示出岩石圈破坏特征;山西裂谷和渤海裂谷下方呈现出低波速异常,可能代表了正在进行的地幔上涌过程。 该模型将为区域成像、中国东部岩石圈形成演化以及地球动力学建模等研究提供基础地质信息。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Zhou, P., Chevrot, S., Lehujeur, M., Xia, S.*, & Yu, C. (2022). Eikonal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of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31(3), 1865-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