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碰撞转换带岩石圈三维变形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在南海东侧马尼拉海沟北部俯冲-碰撞带岩石圈三维变形机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Top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俯冲带和碰撞造山带作为板块汇聚的边界,是岩石圈变形和地震发生的主要场所。研究表明,板块在俯冲或碰撞过程中会发生挠曲,当应力超过了板块的强度,就会形成断裂,并诱发板内地震。前人通常将俯冲带和碰撞带作为两个独立系统分别进行研究,而俯冲带沿着走向转变为碰撞带的现象并不罕见,比如阿拉斯加俯冲带东北部、东爪哇俯冲带和南海马尼拉俯冲带北部。但是目前对于俯冲-碰撞转换带的岩石圈变形机制及应力分布的横向变化了解较少。从俯冲到碰撞,俯冲板块的密度和上覆板块的载荷均发生了变化,这对岩石圈变形产生何种影响还有待研究。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以多条穿越马尼拉俯冲带北部的地震速度结构剖面为约束,模拟了马尼拉海沟北部俯冲-碰撞带的岩石圈三维板块挠曲变形,并反演获得岩石圈刚度、板块弯矩和剪力等挠曲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从马尼拉俯冲带到台湾造山带,板块刚度与载荷均呈增加趋势。为了同时拟合所有观测结果,需要在俯冲-碰撞转换带加载一个向上的边界载荷,理论计算表明,该载荷可能与俯冲板块从洋到陆密度的差异引起的浮力变化有关。

    同时,研究人员根据板块挠曲形态,计算了板块的弯曲应力分布。结果显示最大弯曲应力与现今台湾西南部密集的地震活动一致,表明造山运动的巨大载荷与俯冲板块的横向密度变化对岩石圈挠曲变形和地震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本研究揭示了马尼拉俯冲-碰撞板块的三维挠曲应力分布板内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对于理解俯冲-碰撞带板内地震分布规律和孕震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副研究员张江阳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孙珍和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杨宏峰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员张帆为共同作者。本研究受到广东省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中心、香港研究资助局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2GL100474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10/t20221013_6523705.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夏少红团队联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利用程函方程面波成像方法,在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国际地球物理杂志》)上,博士生周鹏翔(现为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夏少红为通讯作者。  中国中东部作为东亚的核心区域,其岩石圈经历了大陆拼合裂解、克拉通形成演化以及深部物质循环等重要过程,蕴含了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信息。建立精细的岩石圈结构模型可以为认识东亚岩石圈的物理化学状态及动力学过程提供基础支撑。   研究人员采用新发展的基于程函方程的面波成像方法,建立了一套速度模型,该模型利用布设在中国中东部的密集台网记录的远震数据,从瑞利面波相位测量中直接获取了25-150s相速度图像,通过马尔可夫蒙特卡洛方法反演到三维剪切波速度模型(Vsv)。其中,在相位测量阶段,设计了一种基于台阵的频域-空间域解包方法解决了经典的周期跳跃问题;在旅行时间场构筑阶段,为减少局部震荡,引入符合波动方程的平滑样条插值方法。该模型与典型构造域/构造边界相吻合,对于小尺度构造体如窄裂谷系统有很好的分辨率。  该速度模型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中东部主要构造带的岩石圈结构特征。四川盆地下方存在深度大于200公里的克拉通根,整体表现为高波速异常;扬子克拉通东部和华夏块体岩石圈较薄,下部的软流圈呈现大面积的低速异常;华北克拉通由东到西岩石圈逐步增厚,在鄂尔多斯盆地下方部分区域仍然保留了深达200公里的克拉通根,但在其周围区域显示出岩石圈破坏特征;山西裂谷和渤海裂谷下方呈现出低波速异常,可能代表了正在进行的地幔上涌过程。 该模型将为区域成像、中国东部岩石圈形成演化以及地球动力学建模等研究提供基础地质信息。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Zhou, P., Chevrot, S., Lehujeur, M., Xia, S.*, & Yu, C. (2022). Eikonal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of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31(3), 1865-1879.
  • 《俯冲带富CH4泥火山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与资源实验室的吴时国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生Umair Khan与北京科技大学的合作者在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Geochemical Cycling, Tectonic Driver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CH4-Rich Mud Extrusions in Subduction Zones》的论文。 俯冲带是岩石圈挥发物流通的关键界面,复杂的构造和地球化学相互作用促进了地壳深部储层中气体和流体的释放。泥火山活动作为这些过程的动态表现,贡献了CH4排放,影响了全球CH4预算并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全球范围内,约2000处泥火山位于俯冲带,突显了俯冲相关的地球化学和构造过程在促进CH4向大气和水圈排放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遥感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航空摄影、机载激光扫描)与水声学方法的协同应用,系统刻画了陆域与海域富CH4泥火山的三维几何形态与空间分布特征。气相色谱、同位素分析、原位气体通量测量以及喷出的泥火山气体与流化泥浆的地球化学分析进一步推进了对分子组成、同位素特征和再循环组分化学性质的研究。此外,深海钻探和搭载CH4传感器的潜水器为喷发活动、挥发性排放及潜在危害提供了新的见解。 然而,关于富 CH4泥火山的地质起源以及俯冲相关的地球化学和构造机制在活动俯冲边缘中的作用仍存在关键空白。本研究采用多学科方法,结合地球物理、地质和地球化学数据集,提出了 Makran Subduction Zone 中富 CH4泥火山的新演化模型。Makran Subduction Zone 因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包括世界上最大的增生楔、高地震潜力和活跃的富 CH4泥火山)而成为理想的研究模型系统。 上述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专项研究基金和海南省重点部署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sf.2025.10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