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态风险评价及阶段性特征》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02-27
  • 采用“压力-响应”模式,按3个阶段评价了洞庭湖1991~2015年生态风险状况,并识别了不同阶段的主要压力源、胁迫因子及受影响较大的生态系统指标与生态系统服务.结果表明:(1)1991~2015年,洞庭湖生态风险总体呈不断增加趋势,期间造成洞庭湖生态风险增加的主要压力源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胁迫因子和受影响大的生态系统指标也变化明显,而受影响较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无明显变化.(2)不同阶段,洞庭湖生态风险影响因素不同,其中1991~2002年,受自然源和人为源共同影响;2003~2010年,自然源影响明显减弱,而人为源影响逐步增加;2011~2015年,自然源影响继续降低,而人为源的影响则进一步增加;(3)近年来洞庭湖生态风险增速虽有所减缓,但生态风险增加趋势尚未根本性改变,仍需加强洞庭湖保护治理,重点是进一步加强流域人为源的污染控制,同时密切关注自然源影响,尤其是水文情势变化所引起的生态风险增加问题.

相关报告
  •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产业发展的思考》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2
    • 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产业发展现实基础 1.绿色农业基础良好 湖区耕地面积175.2 万公顷,水产养殖面积35.3 万公顷,是亚洲最大的芦苇产地和世界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油料、淡水渔业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2.3%、6.4%、4.7%和7.8%),矿产资源丰富,雄黄、金、锑、钨、钒产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依托湖区资源、区位等综合优势,已形成优质粮棉油、果蔬、畜禽、水产等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拥有261家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绿色工业体系较完整 2014年,湖区规模工业总产值11399亿元,同比增长6.5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3%,其中湖南部分占全省的28.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的。湖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逐步增加。 3.绿色服务业稳步上升 目前湖区第一产业发达,第二产业的发展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产业基础良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第一二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第三产业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从资本、技术和人力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强劲的支撑。现阶段,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第三产业总体发展状况较往年已有较大幅度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逐步成为湖区工业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和发展方向。 4.已出台的绿色产业发展政策 有了规划,还需要有具体实施的路线方针。根据《国务院关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4〕46号)精神,就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湖南、湖北相继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指导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其中湖南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10月17日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湘发〔2014〕19号),该意见明确从生态文明、基础设施支撑、产业转型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任务。 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政策保证,绿色产业具备极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但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代农业发展质量不高 湖区一直以来都肩负着粮食主产区的重任,政府对湖区的农业十分重视。但是作为“天下粮仓”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商品粮基地核心地位明显下降。湖区水污染负荷增加,超过水环境容量,水生动植物种群结构遭到破坏,水产资源减少,甚至危害人类健康。 2.绿色化发展迫在眉睫 在过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湖区人民一直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缺乏绿色化发展理念和机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当前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湖区(湖南部分)内石油、造纸、纺织等行业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3.产业集聚能力不足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工业园不少,但分布零散、无序,且经济支撑能力并不足。企业数量也并不算少,但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缺乏引领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重大绿色项目,产业集聚力不足,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整合度不够,协同效应不明显,产业配套能力差,聚集效应难以实现。 4.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过去湖区一直把防洪保安作为首要任务,并且肩负粮食主产区的责任,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牺牲了一些工业化发生的机会,也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比较利益偏低,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事业薄弱。 5.行政化弊端凸显 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同质化问题明显,区域内协调机制还处于构建初期,特别是整个区域范围不仅跨市,而且还跨省,目前制定的相关政策还不能真正落实到位。 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绿色产业,不仅要按照绿色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而且必须有效利用区域内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子。 1.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的绿色农业 在绿色农业方面,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重任在肩,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2.扩展产业链条,增强产业聚集能力 在绿色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引导各工业园区向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可借鉴目前国外较为成功的主副产业衍生模式、多种产业共生模式以及动脉与静脉产业循环模式,以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绿色化改造的进程。 3.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绿色服务业 现代服务产业结构的标志之一就是第三产业占优势,湖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还远远不够,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协调、起点低,绿色经济的发展恰好为湖区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4.深化改革,强化机制保障 机制保障首先就是财政体制。建立湖区区域内一体化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是打破行政藩篱,确保各级政府同心协力促进湖区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石,包括湖区区域内公共支出分摊机制以及区域内协作利益分享机制,同时需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建立促进节能减排、绿色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制度。 (本文作者刘宇赤,系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王建华,系中共岳阳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系。内容有所删减,原文为第三届绿色发展论坛优秀征文二等奖作品。)
  • 《洞庭湖专项整治 "一张图": 湖南合力铺开治水行动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29
    • 中国环保在线 地方新闻 前有“2017 环湖利剑”执法行动,后有生态环境整治动员令,湖南省不断加码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全省9个部门积极合作,分别制定了专项治理措施,全线铺开洞庭湖水域的工业、农业、污水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治理行动。 洞庭湖专项整治“一张图”:湖南合力铺开治水行动   11月1月上市,湖南省召开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电视电话会议,此次电话会议的核心究竟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强调,要打破“靠水吃水”的路径依赖,以环境保护治理倒逼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守住生态底线,把洞庭湖水环境治理和四水流域的综合治理更好地结合起来。   为了彻底清除洞庭湖常年积累起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湖南省在会上正式发出了动员令,9个省直职能部门分别制定了专项整治措施。   省发改委表示,坚持“一张图管总”,统筹推进生态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尽快出台《湖南省洞庭湖条例》,加大引导,严肃督导,挂钩考评;省水利厅称,针对湖区突出的非法采砂问题,将建立采、运、销在线监控体系,落实跨区协作机制,严格执法,加强管理。   省环保厅也将在洞庭湖区域的环境监测和重污染行业准入方面下功夫,兼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排污许可证制度和工业污染源达标计划顺利实施。此外,省林业厅、农委、住建厅、交通运输等部门都将分别对湿地保护,畜禽养殖清洁化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输污染整改等相关内容严格把关。   当然,这也不是湖南省第一次有针对性的行动。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湖南省环保厅组织开展了“2017 环湖利剑”执法专项行动。此次行动对整个湖区的工业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对“小、散、乱、污”进行严厉打击,对问题企业实施台账动态管理,效果显著。   同月,湖南省洞庭湖水面垃圾清理行动新添水面垃圾打捞船。据了解,这是新购置的全自动打捞船,每天能打捞30吨左右的垃圾,也是加大洞庭湖水域垃圾和漂浮物清理力度的环节之一。今后,洞庭湖水域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将更加高效有序。   实际上,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产业经济处副处长李银霞对洞庭湖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也提出过几点意见。李银霞表示,洞庭湖保护治理时间紧,任务重,生态治理工程立项启动难,人工干预有风险,推进科学治理,注重可持续解决方案是根本。   有鉴于此,李银霞强调了杨树清教授提出的“环湖流动带”建设方案,一方面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能顺带解决周边防洪缺水问题。同时,该方案也是让清水入库,改善洞庭湖水水质的可行策略。   李银霞还表示,“一湖四水”治理方案要创新,要让海内外专家学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同时,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将该项目纳入治理体系中,加速推动类似“环湖流动带”的可行解决方案实施。挂图作战有理有据,部门联动齐力断筋,湖南省在合力攻坚洞庭湖水环境问题上已经逐渐走出了特色道路。   昔日,洞庭之景名动天下,我国著名诗人无一不交口称赞,留下了“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今,为恢复洞庭湖“一碧万顷”的水光山色,湖南省踏上了漫漫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