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产业发展的思考》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2
  • 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产业发展现实基础

    1.绿色农业基础良好

    湖区耕地面积175.2 万公顷,水产养殖面积35.3 万公顷,是亚洲最大的芦苇产地和世界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油料、淡水渔业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2.3%、6.4%、4.7%和7.8%),矿产资源丰富,雄黄、金、锑、钨、钒产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依托湖区资源、区位等综合优势,已形成优质粮棉油、果蔬、畜禽、水产等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拥有261家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绿色工业体系较完整

    2014年,湖区规模工业总产值11399亿元,同比增长6.58%,“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3%,其中湖南部分占全省的28.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的。湖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逐步增加。

    3.绿色服务业稳步上升

    目前湖区第一产业发达,第二产业的发展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产业基础良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第一二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第三产业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从资本、技术和人力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强劲的支撑。现阶段,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第三产业总体发展状况较往年已有较大幅度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逐步成为湖区工业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和发展方向。

    4.已出台的绿色产业发展政策

    有了规划,还需要有具体实施的路线方针。根据《国务院关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4〕46号)精神,就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湖南、湖北相继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指导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其中湖南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10月17日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湘发〔2014〕19号),该意见明确从生态文明、基础设施支撑、产业转型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任务。

    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政策保证,绿色产业具备极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但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代农业发展质量不高

    湖区一直以来都肩负着粮食主产区的重任,政府对湖区的农业十分重视。但是作为“天下粮仓”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商品粮基地核心地位明显下降。湖区水污染负荷增加,超过水环境容量,水生动植物种群结构遭到破坏,水产资源减少,甚至危害人类健康。

    2.绿色化发展迫在眉睫

    在过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湖区人民一直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缺乏绿色化发展理念和机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当前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湖区(湖南部分)内石油、造纸、纺织等行业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3.产业集聚能力不足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工业园不少,但分布零散、无序,且经济支撑能力并不足。企业数量也并不算少,但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缺乏引领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重大绿色项目,产业集聚力不足,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整合度不够,协同效应不明显,产业配套能力差,聚集效应难以实现。

    4.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过去湖区一直把防洪保安作为首要任务,并且肩负粮食主产区的责任,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牺牲了一些工业化发生的机会,也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比较利益偏低,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事业薄弱。

    5.行政化弊端凸显

    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同质化问题明显,区域内协调机制还处于构建初期,特别是整个区域范围不仅跨市,而且还跨省,目前制定的相关政策还不能真正落实到位。

    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绿色产业,不仅要按照绿色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而且必须有效利用区域内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子。

    1.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的绿色农业

    在绿色农业方面,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重任在肩,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2.扩展产业链条,增强产业聚集能力

    在绿色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引导各工业园区向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可借鉴目前国外较为成功的主副产业衍生模式、多种产业共生模式以及动脉与静脉产业循环模式,以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绿色化改造的进程。

    3.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绿色服务业

    现代服务产业结构的标志之一就是第三产业占优势,湖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还远远不够,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协调、起点低,绿色经济的发展恰好为湖区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4.深化改革,强化机制保障

    机制保障首先就是财政体制。建立湖区区域内一体化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是打破行政藩篱,确保各级政府同心协力促进湖区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石,包括湖区区域内公共支出分摊机制以及区域内协作利益分享机制,同时需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建立促进节能减排、绿色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制度。

    (本文作者刘宇赤,系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王建华,系中共岳阳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系。内容有所删减,原文为第三届绿色发展论坛优秀征文二等奖作品。)

相关报告
  • 《走出洞庭湖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3-03
    • 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近日主持召开省委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走出一条洞庭湖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会议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洞庭湖综合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   会议强调,要坚持思想引领,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好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好一江碧水”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做好洞庭湖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进一步抓好洞庭湖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要坚持转型升级,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适合湖区特点的特色种养业和食品加工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把湖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要坚持改善民生,扎实推进“一脱贫三促进六覆盖”,稳妥解决在生态环境治理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确保圆满完成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要坚持常态长效,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把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会议强调,当前,要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确保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善于从危机和挑战中分析问题、把握规律、发现机遇,真正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化危为机,不断提高工作精准度,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 《绿色巨龙 舞动世界东方: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述评》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21
    • 2017-09-20 15:17:36 来源:新华社 长江口外,东海之中。红色塔林密布的上海洋山港,来自长江沿线腹地的货物从这里被运往世界各地……从青藏高原到太平洋,浩浩向东的长江宛如一条巨龙舞动在世界东方,见证着中国与世界的交融激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部署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新理念新发展让中华民族母亲河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勇立潮头 ——顺应时代潮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理念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 长江居西,大海在东。上海崇明,从一粒沙到一座绿岛,经历千百年沧桑巨变后,如今正在演绎新的时代传奇。常住人口控制在70万左右、建筑高度不超18米、东滩保护区禁止一切开发活动、发展海洋智能制造等产业……《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发布,描绘了崇明发展的新蓝图。“崇明是上海最为珍贵、不可替代、面向未来的生态战略空间,将开启长江口时代的新上海。”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说。 崇明的探索,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开启发展新篇章的脚注。千百年来,长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带给沿岸人们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成为货运量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然而,犹如水位的落差,长江也是一条东中西发展不均衡的经济带。流域系统性保护不足,生态功能退化严重,污染物排放量大,产业升级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新问题出现,昔日大干快上、追求规模与速度的发展模式已然走到尽头。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顺应时代潮流,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重大部署。 “中西部加快追赶的进程中,必须超越传统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发展路径,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压舱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 激流勇进 ——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开启古老母亲河新发展 金秋时节,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区的长江边上,一处非法码头已被拆除,曾经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煤炭和大量装卸船舶设备早已不见踪影。 “长江大保护,我们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湖北省环境监察总队总队长蒋茂芳说,去年以来,全省已清理长江干线各类非法码头657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为重塑长江的重要指南。 “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新常态下推动长江保护发展的更高要求。 一年前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我国首个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首要原则的区域发展战略,新时期的长江之歌正在神州大地上唱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7月,环境保护部等多部门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勾画了到2020年前建设和谐、健康、清洁、优美和安全长江的美丽画卷;年底前沿江各省市将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一条绿色生态廊道呼之欲出。 黄金水道带来黄金效益—— 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等工程进展顺利、上海洋山港四期基本建成、沪昆高铁贵昆段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运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等加快建设,一条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正在形成。 创新发展促进区域协调—— 东部创新发展、先行带动,中西部后发启动、弯道超车,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大格局正在形成。 今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超过8%。如同一条巨龙,长江经济带初现龙首牵引、龙腰支撑、龙尾摆动的良性格局。 “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联动,将带动整条长江巨龙起舞。”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说。 奔腾向前 ——联动东中西、辐射南北方,呼应“一带一路”和“京津冀”,撑起中国经济发展大格局 翻开中国地图,漫长的东部海岸线宛如一张蓄力已久的长弓,长江经济带就是那根蓄势待发的锐箭。箭的能量和长度,决定着中国经济所能到达的方位。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长江流域如今正以开放创新的新姿态,支撑起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这是中国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谋篇布局—— 作为沪浙首个紧密合作的开发区项目,位于浙江省的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已累计引进各类项目42个,成为浙江接轨上海和长三角协调发展的一个样本。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说,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的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将为中国经济探索一条超越以往的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大格局的深度融入—— 溯江而上,从位于入海口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到太仓南京,从中游的九江武汉到上游的重庆宜宾,一张完整的综合物流网络已然成型。 “仅去年一年,长江支线给上海港贡献的集装箱货源在1000万标箱以上,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长。”上港集团副总裁方怀瑾说。2016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713万标箱,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 “向西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联动‘一带一路’,辐射京津冀,勾连起广袤内陆和宽广海洋,区域协同联动效应初步显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说。 万里长江奔流不息,巨龙腾飞正当其时。 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一个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长江经济带,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一条绿色的永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