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典型生物质燃烧气态污染物排放特征》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0-18
  •     为探究南方常见生物质燃烧产生的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利用炉灶对广西地区常见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烟气进行实测,分析生物质燃烧排放污染物的排放因子、组分特征及化学反应活性。研究表明:生物质燃烧的CO、NO x 、CH4 和非甲烷总烃(NMVOCs)的平均排放因子为36.42、1.73、0.89g·kg -1 和2.39g·kg -1 ;乙醛是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最主要的醛酮污染物,排放因子为147.09~599.10mg·kg -1 ;7种生物质的醛酮污染物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总量在6.73~18.58mg·m -3 之间,其中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的OFP较高;广西2010—2019年间生物质秸秆燃烧排放的CO、NO x 、CH 4 、NMVOCs及醛酮污染物的平均总排放量分别为252660.14、19060.86、23765.92、52795.02t及40410.62t,水稻、玉米和甘蔗秸秆是广西生物质燃烧释放大气污染物的主要贡献源。
      据统计,我国生物质构成中有51.3%来自秸秆废弃物、13.8%来自林业废弃物。尽管近年来我国陆续推行各类秸秆禁烧政策,但由于秸秆燃烧地点分布繁多复杂、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人们对秸秆燃烧造成的污染缺乏相关意识等原因,秸秆燃烧导致的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成效并不显著,大多数生物质秸秆都没能得到有效利用,而是被丢弃或在田地低效燃烧。
      
  • 原文来源:http://www.51keli.com/news/201635.html
相关报告
  • 《典型热带海滨城市臭氧污染特征与成因分析》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0-27
    •     为深入探究典型热带海滨城市环境空气臭氧(O3)污染特征与成因,于2019年6~10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城区站点开展O3及其前体物观测实验,较为全面地分析了O3污染特征,基于观测的模型(OBM)识别了O3生成控制区,分析了O3前体物敏感性,并开展了O3前体物减排效果评估.结果表明:①海口市O3污染主要出现在9月和10月,观测期间O3日最大8h滑动平均值范围为39~190 μg·m-3,O3日变化呈单峰型,于14:00左右达到峰值.②海口市超标日NOx和VOCs浓度高于达标日,前体物浓度的升高是导致O3污染的内在因素,同时O3污染受区域传输影响,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海口市东北部地区.③海口市O3生成处于VOCs和NOx协同控制区.9~10月O3生成敏感性前体物种不同,9月O3生成对人为源VOCs最为敏感,而10月份对NOx敏感性更高,不同月份的控制措施应因时而异.④今后为控制海口市O3污染,VOCs和NOx的减排比例以1:1~4:1为宜.
  • 《用六旋翼无人机现场测定多污染物、露天燃烧源排放因子》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lhy
    • 发布时间:2020-06-18
    • 影响/目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迄今为止小型、轻型传感器/取样器系统在使用无人驾驶飞机系统测量燃烧污染物方面最广泛的应用。这项工作的目的是证明这种新的采样技术在测定放样排放因子方面的有效性。结果的意义是与公布的排放因子一致,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重现性。UAS/采样器在开放区域源的排放特征描述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安全有效地进行了迄今为止被认为对人员太危险或陆基采样器无法达到的测量。该工具将证明对州和地区空气质量人员以及工业来源有用。 说明: 发射传感器/采样器系统与美国宇航局六直升机无人机系统(UAS)耦合,以表征军用弹药露天燃烧产生的羽流中的气体和颗粒。UAS/采样器在两个现场进行了测试,结果在弗吉尼亚州的Radford进行了33次飞行,在俄亥俄州的McAlester进行了两次飞行。飞行取样时间为飞行时间的16小时(从拉德福德起飞7个半小时,从麦克莱斯特起飞8个半小时)。无人驾驶飞机在距离飞行员1500米和360米的距离处遥控进入羽流,距离地面12米(雷德福)和119米(麦克莱斯特)。电池更换前的飞行时间取决于取样器有效载荷的类型(从3.2千克到4.6千克)、飞行路径和气象条件,在Radford和McAlester分别为5到12分钟和4到12分钟。负载/持续时间测试表明,有效载荷为3.2kg的无人机的飞行持续时间为13.5min,直到达到预设的第一个安全警告,即剩余40%的电池电量。测定颗粒物、金属、氯化物、高氯酸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氯化二恶英/呋喃和氮基有机物的排放系数。根据气体传感器的适用浓度范围、重量轻、不受干扰和响应/恢复时间选择气体传感器。取样器的设计、制造和操作均基于EPA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结果表明与公布的排放因子一致,重现性好(如PM2.5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6%)。UAS/采样器在开放区域源的排放特征描述能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安全有效地进行了迄今为止被认为对人员太危险或陆基采样器无法达到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