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在旧世界热带木本竹类起源和形态性状演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9-04
  •     竹类植物是竹亚科(Bambusoideae)植物的统称,与早熟禾亚科(Poideae)(如小麦)以及稻亚科(Oryzoideae)(如水稻)共同构成BOP分支。竹亚科是禾本科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亚科之一,共分为三个族,分别为代表草本竹类的莪利竹族(Olyreae),代表温带木本竹类的青篱竹族(Arundinarieae)和代表热带木本竹类的箣竹族(Bambuseae),其中箣竹族分为旧世界热带木本竹类(Paleotropical woody bamboos,PWB)和新世界热带木本竹类(Neotropical woody bamboos,NWB)两个分支。PWB分支约有53属560种,分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分支的种类生长快速,生物量大,是重要的森林资源、优良的园林绿化和观赏植物,并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同时,PWB也是一个形态上和适应性高度异质化的类群,能够适应多种生境并有独特且复杂的形态分化,涵盖了木本竹特有的多种形态性状,是最能体现木本竹丰富形态多样化的一个单系类群。其中包含世界上已知最大的竹种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L.C. Chia & J.L. Sun,其秆直径可达30cm,高可达38m;竹秆含水量最高的竹子(肉质多浆的竹子)Laobambos?calcareus?Haev.,Lamxay & D.Z. Li,以应对其自然生境的极端季节性干旱;“籐本”竹类DinochloaBuse和Sokinochloa?S. Dransf.生长在热带雨林,能够缠绕并攀爬上林中的大树;单枝竹属BoniaBalansa和TemochloaS. Dransf.能够适应石灰岩生境;梨竹属Melocanna Trin.的竹种果实肉质化明显,能够结出大如梨状的颖果等等。因此,开展对PWB分支形态性状演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朝着最终解析竹类植物独有的生物学问题迈出重要一步,还将推动整个禾本科演化历史和适应性的研究。

        由于PWB分支形态特征高度复杂,且大多种开花周期长(可达到120年),导致其花果标本常常难以获取,因此,该分支的分类大部分依据形态学特征,如:地下茎、分枝及秆箨等,但部分营养器官特征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较大的变异,且早期的竹子标本大多不完整。随着野外调查和采集的深入,该类群近几年仍不断有新的属、种被发现。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结合经典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来对竹亚科进行系统学研究。由于PWB分布较广,且有很多局域分布的特有属,先前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取样有限,导致其内部亚族的划分以及属间的关系仍旧混乱,在亚族和属的水平,尚有很多问题亟待澄清。此外,以前对PWB分支开展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难以建立其系统发育框架并探讨该分支的起源与形态演化。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团队在扩大取样的基础上,基于优化的简化基因组测序(MiddRAD-seq)技术,利用大量SNPs数据重建了PWB分支基于32属180个代表种(含外类群5个属的5个代表种)共208个个体取样的系统发育框架和时空演化历史,并探索了习性、花序类型和颖果类型与气候、土壤和地形等41个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PWB冠群在渐新世-中新世之交开始分化,先后形成了Melocanninae、Racemobambosinae s.l.(包括Dinochloinae,Greslanlinae,Racemobambosinae s.str.和Temburongiinae)、Hickeliinae以及Bambusinae?s.l.?(包含Bambusinae s.str.和Holttumochloinae)四个主要分支(亚族)(图1、2),其祖先具有直立的习性、续次性发生花序和基础型颖果类型,且在PWB多样化的过程中,攀缘习性、一次性发生花序、坚果型/梨果型颖果等性状经历了多次演变(图2)。这三种性状的演变都与气候、地形和土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图3),因此,PWB分支形态性状的演化可能受到气候、地形和土壤多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三个形态性状的演化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地形因子,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最弱。相对而言,直立生活习性以及梨果状颖果的演化受地形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坚果状颖果演化则主要受气候因子的影响,与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弱。该研究还分析了影响每种形态性状演化的关键环境因子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可能有助于不同形态性状演化的生态位特征,例如:年平均太阳辐射(Srad)\最暖季降水量(Bio18)\年平均湿润频率(Wet)与一次性发生花序的演化呈正相关,而与续次性发生花序的演化呈负相关,表明花序类型的演化可能与生态位的湿度更相关,且续次性发生花序所在生态位的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偏高等。该研究结果首次利用大量核基因数据解析了PWB分支的系统发育框架和时空演化历史,并从多环境因子的角度探讨了形态性状的适应性演化,为深入理解整个竹亚科起源、演化以及环境适应性有重要理论价值,也为今后竹亚科乃至禾本科的生态学和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结果以The origin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evolution of the paleotropical woody bamboos为题近日发表在植物学综合性学术期刊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刘泾霞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德铢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20103003,31970355,32300206)、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03AC100003)和云南省博士后定向培养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4-8/20240823071410161.htm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在超高多样化类群的系统演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5-05
    • 快速辐射类群因其在年轻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进化、适应和环境变迁研究中的潜在价值而备受关注,同时也是解决生命之树问题的最大挑战之一。紫堇属Corydalis 是罂粟科中超高多样化的属(约53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以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为主要辐射分化中心。长期以来,关于紫堇属的系统发育研究往往基于个别叶绿体基因片段和少数类群取样,未能很好解决本属内的组间系统发育关系,且所提出的亚属级和组级分类系统一直存在争议。此外,紫堇属多数物种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对该属植物分类、分子系统学等研究为有效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属内优质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近日,JIPB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孙航研究团队题为An updated classification for the hyper-diverse genus Corydalis (Papaveraceae: Fumarioideae) based on phylogenomic and morphological evide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紫堇属首次进行全球广泛取样并测序,获得280个代表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和271个代表类群的低拷贝核基因数据集,涵盖紫堇属当前已定义的所有组和“系”。基于质体基因组和核基因两套数据,研究构建了紫堇属迄今最全面和最稳固的系统发育树,探讨了属下拓扑结构的核质不一致情况,阐明了属内的组间系统关系,结果表明过去界定的42个组和5个独立的“系”中,仅25个组和1个“系”为单系,且多为物种数较少的组。祖先性状重建分析表明生活型、是否具主根、是否具短囊状距和果实类型相关的性状较为稳定,可用于属下分类鉴定。基于组级水平的完整系统发育关系,结合形态学证据、地理分布和祖先特征的重建,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紫堇属组级分类系统,包括4个亚属(1个新亚属被建立)、39 个组,并对各组异名进行了全面梳理。其中,16 个组的范围被重新界定,恢复了1个组,新建立了6个组。该研究是以扎实野外考察和标本查阅为基础,结合多组学数据以及形态-地理-性状等多维证据对紫堇属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发育分析,重新认知了属内系统关系,极大提高了我们对该属性状进化的理解,为紫堇属深入的分类学、多样性进化以及资源利用和保护等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昆明植物所陈俊通博士、黄先寒博士和乌普萨拉大学Lidén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邓涛研究员和孙航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昆明植物所张良副研究员、博士生张信坚、硕士匡田辉以及康奈尔大学Landis博士和华中师范大学王东教授也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研究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支持。   孙航研究团队长期关注泛第三极植物多样性起源、演变和进化适应机制研究,以宏观生物学研究为基础,以植物类群的起源发生和分布格局形成为核心,以物种多样性演化和适应机制为切入点,多学科交叉,宏微观结合,探讨高山植物多样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进化过程和生存机制及其在全球植物多样性形成演变中的作用,也为探讨泛第三极环境演变提供生物学证据。如提出东亚植物区系形成新观点(Chen et al., 2018),同时聚焦紫堇属、风毛菊属、葱属等超高多样化类群开展了从系统发育(Yusupov et al., 2022等)、地理格局形成(Zhang et al., 2020, 2021等)到伪装色彩进化(Niu et al., 2021等)以及适应性进化基因组机理(Chen et al., 2019; Zhang et al., 2023等)全链条系统研究。
  • 《武汉植物园在水生植物功能性状及对环境响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2-09
    • 与陆生植物相比,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沉水植物演化出了一系列较为特殊的功能性状,对周围环境的响应机制也有其特殊之处。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科研人员在水生植物功能性状及对环境响应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如下进展:   1、沉水植物对不同盐度的响应   人们对盐分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认知可能已有上千年。实验中通过设置不同的盐度梯度,发现穗状狐尾藻在盐度5‰条件下原有茎尖会死亡,同时形成新的矮化茎尖。解剖结构的研究表明植物茎尖表皮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相关研究结果以“Responses of five submerged macrophytes to NaCl salinity in a tropical mesocosm study”为题发表在Fundamental and Applied Limnology上。本文第一作者为海南大学陈涛,共同通讯作者为海南大学尹黎燕和武汉植物园操瑜副研究员。论文DOI:10.1127/fal/2020/1303.   2、沉水植物对螺类密度的响应   螺类与沉水植物存在较为复杂的交互作用,一种是通过取食附着藻促进植物的生长,一种是通过直接取食抑制植物的生长。本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螺类密度对四种沉水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沉水植物生长受到了显著的抑制,而且不同植物的功能性状响应也有所不同,茎杆较细的尖叶眼子菜(Potamogeton oxyphyllus)在高密度螺类处理中株高显著矮于低密度螺类出。相关研究结果以“Responses of four submerged macrophytes to freshwater snail density (Radix swinhoei) under clear-water conditions: A mesocosm study”为题发表在Ecology and Evolution上。本文第一作者是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课题组支永威,通讯作者为操瑜副研究员。论文DOI: 10.1002/ece3.6489。   3、沉水植物对新型污染物的响应   狸藻是大型无根水生植物,通常生长在小湖泊和池塘中。一株狸藻可以拥有成百上千个捕虫囊来捕获和消化猎物。这些捕虫囊(长1-5毫米)由外壁和顶部的单个阀门组成。除了植物表面进行的正常养分吸收外,捕虫囊还用于捕获小的猎物,这些猎物是狸藻养分的主要来源。添加新型污染物微塑料的受控实验结果表明狸藻的生长显著的受到微塑料的抑制,可能的毒理机制是,狸藻可以通过捕虫囊摄入大量的微塑料,并且微塑料也可以粘附在植物上。同时,通过模型计算探讨了EC50在毒理学中的应用。相关研究结果以“Bladder entrance of microplastic likely induces toxic effects in carnivorous macrophyte Utricularia aurea Lour”为题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上,本文第一作者是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课题组周靖喆,通讯作者为操瑜副研究员。同时以“Letter to the editor: Proteomic responses to silver nanoparticles vary with the fungal ecotype”为题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本文第一作者是海南大学黄家权教授,通讯作者为江红生副研究员。论文DOI: 10.1007/s11356-020-09529-y及10.1016/j.scitotenv.2020.140705.   4、沉水植物功能性状研究(叶片长度和碳酸氢根的利用)   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叶片长度作为植物性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直以来都是相关研究的重点。世界上叶片最长的陆生木本植物是棕榈树科的Raphia regalis,叶长可达25 m。最长的陆生草本植物百岁兰属(Welwitschia)、海芋属(Alocasia)和Musa的植物叶片可达3 m(除去叶柄)。目前关于陆生植物叶片的最大长度的限制原因已有较多研究,认为最大叶长主要受限于叶脉直径和叶密度,但对于沉水植物的叶片最大长度及其限制因素仍然是未知的。   具有带状叶片的沉水被子植物通常具有较长的叶片,且此类植物的长度通常代表植物的最大高度和捕光能力。本研究通过对淡海水中48种带状沉水被子植物的最大叶长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发现澳大利亚苦草(Vallisneria australis)的叶片最长,为300 cm(图1)。鉴于水生被子植物起源于陆生植物,二者具有相似的生理基础(如营养需求和氧气输送),但由于水陆生境的不同,随着沉水植物对水环境的不断适应,二者的叶片性状存在差异较大,因此,限制沉水植物叶片伸长的因素可能与陆地植物不同。研究表明,光照不是调节淡水湖泊中沉水植物最大带状叶长的唯一影响因素,其它生物因素(如叶片寿命和密度)和非生物因素(如水力阻力)可能参与调节。该研究是对带状叶沉水植物最大叶长限制因素的初步探索,仍需更多相关工作(如叶片寿命)去研究限制其最大叶长的主要因素。相关研究结果以“Is there a maximum length of strap-like leaves for submerged angiosperms?”为题发表在Aquatic Botany上。本文第一作者是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刘洋,通讯作者为操瑜副研究员。论文DOI: 10.1016/j.aquabot.2019.103184。   水分胁迫不再是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CO2成为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的首要限制因子。虽然CO2能轻易的穿透生物膜,但它在水中的扩散速率比在空气中要低104倍,此外由于水体与植物体边界厚的静水层的阻挡,使得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常受到低CO2供应的胁迫;而喀斯特地区水体中的无机碳含量常常非常高,沉水植物的光合无机碳利用策略可能与其他地区不同。本研究选取典型喀斯特地区的一条河流研究河流上下游沉水植物的无机碳利用能力,结果从河流上游到下游优势的沉水植物的主要无机碳利用途径从CO2转变为HCO3- 。相关研究结果以“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bicarbonate use affect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in Ottelia guayangensis and 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in a karst stream”为题发表在Aquatic Botany上。本文第一作者是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江红生,通讯作者为海南大学尹黎燕教授。论文DOI: 10.1016/j.aquabot.2020.103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