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I报告揭示海洋“暮光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2-10
  • 您是否知道,有一个比亚马逊雨林还要大的自然碳汇,它通过每年从空气中吸收60亿吨的碳来调节地球的气候?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WHOI)研究人员的一份最新报告首次揭示了人们从海洋的暮光带获得的看不见的、有些令人惊讶的收益。这也被称为“暮光层”,这是阳光照射面之外的海洋层。海洋暮光带是一个充满外星生物的神秘地方。夜间,大量动物从该区域迁移到地表水以寻找食物,这有助于使碳循环穿过海洋深处,进入深海,甚至到达海底,在那里可以无限期地隔离碳。

    WHOI海洋政策分析师,报告的主要作者Porter Hoagland指出,我们知道海洋的暮光带在气候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不确定每年有多少碳被隔离或捕获。这种微小生物的大规模迁移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这有助于从大气中清除大量碳。确切地说,很难确定多少碳,因为海洋暮光带是一个很难到达的区域,而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2018年4月启动的WHOI海洋暮光带项目致力于通过开发新技术来改变这一状况。

    据估计,每年有20亿至60亿公吨的碳被隔离在海洋的暮光带。相比之下,世界上最大的雨林每年仅吸收约5.44亿公吨的碳,占世界每年100亿公吨碳排放量的5%。Hoagland指出,通过对碳价格的一系列调整,反映由于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未来损失,这种“调节”服务的估计价值每年为3000到9000亿美元。如果没有海洋隔离碳的能力,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比现在高出200百万分之多(约415 ppm),这将导致温度升高大约六摄氏度或华氏10.8度。

    除了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外,暮光地带的鱼类生物量可能比海洋其他部分的总和还要多,而且它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脊椎动物物种——钻光鱼的家园。尽管暮光地带的鱼由于尺寸小且外形奇特,不太可能最终弄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但它们的确为金枪鱼和剑鱼等经济上重要的大型鱼类以及鲨鱼、鲸鱼、海豹、企鹅和海鸟等其他顶级捕食者提供了食物。

    暮光地带的生物丰富,是为商业捕鱼活动的诱人目标。海洋暮光带的动物可以被收获来生产鱼粉,以支持迅速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并为保健品市场提供鱼油。由于暮光带主要位于不受管制的国际水域中,因此人们担心其潜在资源可能受到不可持续的开采。

    研究小组希望,该报告将有助于决策者,例如将于今年春天在纽约举行会议的联合国代表,继续制定一项关于公海海洋生物养护和可持续管理的新的国际协定,在个别成员国管理的沿海水域以外的地区。

    霍格兰德强调,我们需要仔细考虑可能会影响暮光地带的动物及其宝贵的生态系统的未来行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收益或损失。如果我们要朝着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目标迈进,就必须提高科学认识。

    (编译 刁何煜)

  • 原文来源:https://www.whoi.edu/press-room/news-release/report-reveals-unseen-human-benefits-from-ocean-twilight-zone/
相关报告
  • 《WHOI发布海洋暮光带碳封存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03
    • 海洋暮光带也被称为海洋中层带,位于光照覆盖的表层海水下方,其深度约650至3300英尺。该区域是海洋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生存发展大有裨益。科学家们正在深入了解海洋暮光带在全球气候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海洋暮光带有助于将碳从表层海水输送到海洋深部,从而成为气候变化的缓冲区,减缓人类碳排放的影响。如果没有海洋暮光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将上升近50%,加剧气候变化的速度和严重程度。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暮光带(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Ocean Twilight Zone,OTZ)项目团队的一份最新报告详细介绍了在该区域受动物影响的气候变化过程,这些生活在暮光带的动物每天晚上在暮光带和海面之间迁徙觅食,这种觅食现象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迁徙,并且极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 该报告强调了关于暮光带在海洋碳封存中的作用,并为决策者制定海洋政策提供新的考虑因素和方法。暮光带约占全球海洋体积的20%,其中的鱼类按重量计算占海洋中所有鱼类的95%。暮光带的巨大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在海洋食物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在深海固碳来调节地球气候。 海洋暮光带的生物每年将数十亿吨的碳从上层海水输送到深海,是生物碳泵的部分过程。此外,当资源需求驱动利润时,就可能需要对更深水域的生物质资源进行大量的商业捕捞。WHOI的海洋暮光带项目主要的任务包括:拓展对暮光带的科学认识;开发新的低成本、普适性技术,推进对暮光带的探索和了解;为公海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提升公众对海洋暮光带的认识。(刘雪雁 编译)
  • 《美开发新的海洋观测网络以提高对海洋暮光带的认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2-26
    • 海洋暮光带是一个位于海面以下大约200-1000米(650-3200英尺)的昏暗区域,包含地球上最大的鱼类生物量,但科学家仍未对其进行充分探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正在开发一个新的观测网络,试图改变这一状况。该网络将覆盖西北大西洋25万平方公里(约15万平方英里)的区域,将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内收集有关暮光带的全天候数据,从而提供对这个鲜为人知但极为重要的大西洋地区的空前洞察力。 WHOI的海洋网络将使用几种不同的技术,为科学家提供暮光带的全面视图;这些技术包括:配备声测系统的浮标、大量的光学和地球化学传感器以及新的连续跟踪和记录鲨鱼及金枪鱼等主要捕食者的位置标签。这些所有组件将使用水下声信号和地面上的卫星连接到网络浮标。 该网络提供的信息将改善对暮光带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密度和分布的认识,揭示有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日常进出水面的新认知,并有助于推动新的保护和决策。吸收二氧化碳作为物质来源的浮游生物进入暮光带以后被暮光带动物捕食,当动物迁徙至深水区以后,碳含量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该网络还将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暮光带如何影响碳循环和全球气候。 WHOI前总裁兼董事Mark Abbott表示,通过联邦为这种多学科、大规模、长周期的海洋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是一项挑战。Abbott在任职期间协助规划了观测网络。不同于传统的资助渠道,他甚至求助于德国慈善家Otto Happel,Otto对WHOI在海洋暮光带的工作产生兴趣,因此Abbott得到了Happel基金会。同时,该基金会的支持将使WHOI海洋暮光带研究团队能够将其观测网络计划变为现实。相应传感器和其他网络组件的工作已经在进行中。(李亚清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