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整体河流量增加、更多干旱和洪涝》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5-03
  • 尼罗河的年径流量一直不可预测。而能够预测流量变化的量,甚至预测减少流量的可能年份,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气候变化可能会大大增加尼罗河年输出量的变化。尼罗河流域(主要是在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人口,预计到2050年将翻倍,达到近10亿人。这项新研究中,基于不同的全球气候模型和过去半个世纪中记录的降雨和流速,指出了年际流量变化将增加50%。该研究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

    研究人员Elfatih Eltahir和Mohamed Siam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拉尼娜周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将增加,这与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部毗邻尼罗河盆地的年降雨量变化相关。这些区域是尼罗河水的主要来源,约占河流总流量的80%。

    尼罗河的洪水循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最初,Eltahir使用厄尔尼诺/拉尼娜周期和埃塞俄比亚降雨之间的相关性旨在帮助预测季节性和短期的河水流量,从而用于规划河流的众多水坝和水库的存储和释放。新的分析预计能为新的和现有大坝的长期部署和操作规划提供有用的信息,包括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边界附近在建的非洲最大的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

    Eltahir认为该研究指出了聚焦气候变化和人口快速增长的潜在影响驱动尼罗河流域环境变化的重要性。研究发现,降雨模式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尼罗河每年流量平均增加10-15%。也就是说,它将从目前的每年80立方千米增长到每年约92立方千米,甚至更多。

    研究结果还表明,“正常”的年份将大大减少,而将有更多的极端年份—年径流量大于100立方千米或更多的干旱年份。该模式实际上已经在过去的两年里得到了验证,如2015年强厄尔尼诺年的尼罗河流域干旱和2016年拉尼娜年频发的洪水。该研究可以应用于季节性洪水预测和长期规划。

    (王琳、罗璇 编译)

相关报告
  •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移民 古印度河流域文明自此消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1-23
    • 4000多年前,哈拉帕文化在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蓬勃发展。在那里,他们建造了繁华的城市,发明了早于古罗马时代的污水处理系统,并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定居点进行长途贸易。然而到了公元前1800年,这种先进的文化远离原本的城市,转而迁徙到喜马拉雅山麓的小村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可能促使哈拉帕人重新定居在远离印度河洪水泛滥的冲积平原。 在大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的温度和天气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导致夏季季风降雨逐渐干涸,影响了哈拉帕城市附近的农业生产,WHOI地质学家Liviu Giosan于2018年11月13日在《Climate of the Past》期刊上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他提到,虽然变幻无常的夏季季风使沿着印度河的农业变得困难,但在山麓上,水分和雨水会更加频繁。当地中海的冬季风暴袭击喜马拉雅山脉时,他们在巴基斯坦一侧产生了降雨。与哈拉帕习惯在印度河中看到的季风洪水相比,它的水量相对较少,但至少它是可靠的。 在土壤样本中很难找到这种季节性降雨变化的证据,以及哈拉帕从依靠印度河洪水转向喜马拉雅山附近的降雨来灌溉作物的证据。这就是为什么Giosan和他的团队专注于研究巴基斯坦海岸外的海底沉积物。在阿拉伯海的几个地点采集了核心样本后,他和他的团队在沉积物中发现了被称为有孔虫的单细胞浮游生物的壳,这帮助他们了解哪些在夏天茁壮成长,哪些在冬天茁壮成长。 Giosan指出,这项研究的最大惊喜在于,气候变化的根源可能十分遥远。那时,一个“新的冰期”正在形成,迫使冷空气从北极流入大西洋和北欧。这反过来又将风暴推入地中海,导致印度河流域冬季季风的上升。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海洋科学部和WHOI内部资金的支持。 (冯若燕 编译)
  • 《气候变化使得全球土壤中硒缺乏风险增加》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7-04-25
    • 硒是从谷物等食物来源获得的必需微量营养素。食品中硒的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中的浓度:以往的研究表明,低硒浓度与高pH值、氧气供应、低粘土和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关。在欧洲,通过区域研究发现,土壤含硒低,特别是在德国、丹麦、苏格兰、芬兰和一些巴尔干国家。 然而,迄今为止,很少有人知道硒的全球分布。瑞士联邦水质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其它5个研究所的科学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根据收集的评价数据集模拟了全球土壤硒浓度。评估的16个数据集(1994 - 2016)包括了共33241个土壤数据点。对表层30cm土壤中硒浓度以及26个环境变量的分析表明了气候土壤耦合作用对控制土壤硒分布中的主导作用。 影响土壤硒浓度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和所谓的干旱指数(蒸发率:降水比)。降水导致土壤中硒的淋失。在同一时间,隆雨对硒浓度有积极的影响,因为潮湿土壤中的氧含量较低,这意味着,硒是不溶的,从而可以减少移动。此外,频繁的降水导致土壤pH值低,这促进了带负电荷的硒结合到土壤颗粒。较高的硒浓度最有可能发生在低到中等降水和粘土含量高的地区,在高pH值和低粘土含量的干旱地区发现硒浓度低。 根据这些发现,科学家们模拟了1980年至1999年和2080 年- 2099年期间的平均土壤硒浓度。在缓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预测到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和非洲的部分地区硒水平会增加。然而总体上,硒水平预计将下降:到本世纪末(2080–2099),66%的农田将失去硒(相比1980–1999年,平均近9%的跌幅)。受影响最大的是欧洲和印度、中国、南美洲南部、非洲南部和美国西南部的农业地区。 这些损失可以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目前,认为多达10亿人是受摄入低硒膳食的影响。本项研究为农业工业提出了预警。并建议使用含硒的肥料用于防治硒缺乏症,比如芬兰从1984以来就已经这样做了。此外,动物饲料可使用硒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