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移民 古印度河流域文明自此消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11-23
  • 4000多年前,哈拉帕文化在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蓬勃发展。在那里,他们建造了繁华的城市,发明了早于古罗马时代的污水处理系统,并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定居点进行长途贸易。然而到了公元前1800年,这种先进的文化远离原本的城市,转而迁徙到喜马拉雅山麓的小村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可能促使哈拉帕人重新定居在远离印度河洪水泛滥的冲积平原。

    在大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的温度和天气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导致夏季季风降雨逐渐干涸,影响了哈拉帕城市附近的农业生产,WHOI地质学家Liviu Giosan于2018年11月13日在《Climate of the Past》期刊上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他提到,虽然变幻无常的夏季季风使沿着印度河的农业变得困难,但在山麓上,水分和雨水会更加频繁。当地中海的冬季风暴袭击喜马拉雅山脉时,他们在巴基斯坦一侧产生了降雨。与哈拉帕习惯在印度河中看到的季风洪水相比,它的水量相对较少,但至少它是可靠的。

    在土壤样本中很难找到这种季节性降雨变化的证据,以及哈拉帕从依靠印度河洪水转向喜马拉雅山附近的降雨来灌溉作物的证据。这就是为什么Giosan和他的团队专注于研究巴基斯坦海岸外的海底沉积物。在阿拉伯海的几个地点采集了核心样本后,他和他的团队在沉积物中发现了被称为有孔虫的单细胞浮游生物的壳,这帮助他们了解哪些在夏天茁壮成长,哪些在冬天茁壮成长。

    Giosan指出,这项研究的最大惊喜在于,气候变化的根源可能十分遥远。那时,一个“新的冰期”正在形成,迫使冷空气从北极流入大西洋和北欧。这反过来又将风暴推入地中海,导致印度河流域冬季季风的上升。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海洋科学部和WHOI内部资金的支持。

    (冯若燕 编译)

相关报告
  •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整体河流量增加、更多干旱和洪涝》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5-03
    • 尼罗河的年径流量一直不可预测。而能够预测流量变化的量,甚至预测减少流量的可能年份,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气候变化可能会大大增加尼罗河年输出量的变化。尼罗河流域(主要是在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人口,预计到2050年将翻倍,达到近10亿人。这项新研究中,基于不同的全球气候模型和过去半个世纪中记录的降雨和流速,指出了年际流量变化将增加50%。该研究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 研究人员Elfatih Eltahir和Mohamed Siam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拉尼娜周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将增加,这与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部毗邻尼罗河盆地的年降雨量变化相关。这些区域是尼罗河水的主要来源,约占河流总流量的80%。 尼罗河的洪水循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最初,Eltahir使用厄尔尼诺/拉尼娜周期和埃塞俄比亚降雨之间的相关性旨在帮助预测季节性和短期的河水流量,从而用于规划河流的众多水坝和水库的存储和释放。新的分析预计能为新的和现有大坝的长期部署和操作规划提供有用的信息,包括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边界附近在建的非洲最大的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 Eltahir认为该研究指出了聚焦气候变化和人口快速增长的潜在影响驱动尼罗河流域环境变化的重要性。研究发现,降雨模式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尼罗河每年流量平均增加10-15%。也就是说,它将从目前的每年80立方千米增长到每年约92立方千米,甚至更多。 研究结果还表明,“正常”的年份将大大减少,而将有更多的极端年份—年径流量大于100立方千米或更多的干旱年份。该模式实际上已经在过去的两年里得到了验证,如2015年强厄尔尼诺年的尼罗河流域干旱和2016年拉尼娜年频发的洪水。该研究可以应用于季节性洪水预测和长期规划。 (王琳、罗璇 编译)
  • 《气候变化导致北极海冰消失的生态学效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zhoubz
    • 发布时间:2017-02-16
    • 每年北极的海冰覆盖面积会在夏季结束时9月达到最低点,随后逐步回升。但去年北极进入秋季时,本应回升的海冰面积却远不及往年,这是因为环绕北极的气流减弱,本该被“圈”住的冷空气南流到了西伯利亚,而暖气流入侵北极,造成气温异常,甚至一度升温20摄氏度,进一步影响海冰面积。研究人员表示这是气候变化重塑北极的鲜明例子,并担心至2030年,北极进入夏天最高温时,所有海冰都可能消失,这将彻底改变北极生态系统,破坏北极生物群落。 研究人员也在根据北极海冰变化的情况,了解北方居民的养殖以及北极区域动物所面临的风险。对北极动物来讲,生存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北极熊狩猎、繁殖均将遭遇严重考验。海冰继续衰减,将导致未来北极熊数量减少30%。但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未来能够扭转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那么海冰有可能重新再生长。目前是北极海冰衰落的时期,人们必须要为了海冰面积快速回升做出响应。 北极海冰衰退将直接影响北极400万居民,如美国阿拉斯加州的许多人将被迫迁移,格陵兰岛的居民将很难再冰面行走,西伯利亚的居民无法再保障饲养的驯鹿等。事实上,北极冰对全球气候都有巨大的影响,海冰可以反射阳光防止北冰洋吸收热量,格陵兰大的冰川阻止海平面上升有巨大贡献。如果海冰持续消退,北极生态系统无疑将遭受最大打击,大量海象在楚科奇海海岸上岸就是鲜明的例子,生命周期与海冰相关的物种将遭遇严重挑战。 目前距离“北极夏季无冰”还有多远?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不管从政治层面还是技术层面,保住北冰洋夏季的海冰都不会简单。石油天然气巨头们早已对海冰之下的资源虎视眈眈,更容易进入的北极也意味着渔业、旅游业的可能性和更好看的经济数据。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于气候变化的质疑让去年生效的《巴黎气候协议》变数横生,而让海冰重新“结”回来所需要的全球减排力度,却远在巴黎协定之上。即便人来努力减排使北极海冰回来,但其如何工作尚属未知。 (鲁景亮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