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移民 古印度河流域文明自此消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11-23
  • 4000多年前,哈拉帕文化在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蓬勃发展。在那里,他们建造了繁华的城市,发明了早于古罗马时代的污水处理系统,并与美索不达米亚的定居点进行长途贸易。然而到了公元前1800年,这种先进的文化远离原本的城市,转而迁徙到喜马拉雅山麓的小村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可能促使哈拉帕人重新定居在远离印度河洪水泛滥的冲积平原。

    在大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的温度和天气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导致夏季季风降雨逐渐干涸,影响了哈拉帕城市附近的农业生产,WHOI地质学家Liviu Giosan于2018年11月13日在《Climate of the Past》期刊上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他提到,虽然变幻无常的夏季季风使沿着印度河的农业变得困难,但在山麓上,水分和雨水会更加频繁。当地中海的冬季风暴袭击喜马拉雅山脉时,他们在巴基斯坦一侧产生了降雨。与哈拉帕习惯在印度河中看到的季风洪水相比,它的水量相对较少,但至少它是可靠的。

    在土壤样本中很难找到这种季节性降雨变化的证据,以及哈拉帕从依靠印度河洪水转向喜马拉雅山附近的降雨来灌溉作物的证据。这就是为什么Giosan和他的团队专注于研究巴基斯坦海岸外的海底沉积物。在阿拉伯海的几个地点采集了核心样本后,他和他的团队在沉积物中发现了被称为有孔虫的单细胞浮游生物的壳,这帮助他们了解哪些在夏天茁壮成长,哪些在冬天茁壮成长。

    Giosan指出,这项研究的最大惊喜在于,气候变化的根源可能十分遥远。那时,一个“新的冰期”正在形成,迫使冷空气从北极流入大西洋和北欧。这反过来又将风暴推入地中海,导致印度河流域冬季季风的上升。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会海洋科学部和WHOI内部资金的支持。

    (冯若燕 编译)

相关报告
  •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整体河流量增加、更多干旱和洪涝》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5-03
    • 尼罗河的年径流量一直不可预测。而能够预测流量变化的量,甚至预测减少流量的可能年份,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气候变化可能会大大增加尼罗河年输出量的变化。尼罗河流域(主要是在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人口,预计到2050年将翻倍,达到近10亿人。这项新研究中,基于不同的全球气候模型和过去半个世纪中记录的降雨和流速,指出了年际流量变化将增加50%。该研究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 研究人员Elfatih Eltahir和Mohamed Siam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拉尼娜周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将增加,这与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部毗邻尼罗河盆地的年降雨量变化相关。这些区域是尼罗河水的主要来源,约占河流总流量的80%。 尼罗河的洪水循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最初,Eltahir使用厄尔尼诺/拉尼娜周期和埃塞俄比亚降雨之间的相关性旨在帮助预测季节性和短期的河水流量,从而用于规划河流的众多水坝和水库的存储和释放。新的分析预计能为新的和现有大坝的长期部署和操作规划提供有用的信息,包括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边界附近在建的非洲最大的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 Eltahir认为该研究指出了聚焦气候变化和人口快速增长的潜在影响驱动尼罗河流域环境变化的重要性。研究发现,降雨模式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尼罗河每年流量平均增加10-15%。也就是说,它将从目前的每年80立方千米增长到每年约92立方千米,甚至更多。 研究结果还表明,“正常”的年份将大大减少,而将有更多的极端年份—年径流量大于100立方千米或更多的干旱年份。该模式实际上已经在过去的两年里得到了验证,如2015年强厄尔尼诺年的尼罗河流域干旱和2016年拉尼娜年频发的洪水。该研究可以应用于季节性洪水预测和长期规划。 (王琳、罗璇 编译)
  • 《保险能帮助东南亚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吗?》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7-11-28
    • 近日,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报道,东盟国家(ASEAN)农业部门面临日益频繁的农作物歉收困扰,各国正在加大力度,采取不同方式提高抵御能力。 一、泰国农作物保险计划及其在东盟成员国的推广 今年季风不会马上到达泰国。截止到3月,大型水库的容量已降至10%。稻田要么颗粒无收,要么在干旱高温下烧焦。6月的季风雨带来了些许缓解,但并不足以挽回损失。农民从去年开始就面临严重的旱灾,今年更加严重。气候模型预示泰国的旱灾会继续加重,如果情况正如所预测,大量水稻种植者会转而种植更加抗旱的作物,即便这样他们也需要努力应对缺水危机。显然,如果泰国想继续保持世界水稻生产大国地位,就需要帮助农民应对频繁的粮食歉收危机,由此,农业保险应运而生。 几十年来,泰国通过国家计划为农民提供赔偿保险(indemnity insurance)。最近,在合作发展伙伴国的支持下,泰国引进了针对特定农作物的天气指数保险(index-based insurance),特定情况发生时,会支付农民赔偿金,而不要求农民提供损失的证明文件。但是,气候变化和发展不断加剧泰国以及东南亚农民所面临的危机,官员们认识到,他们需要扩大并完善保险计划、大幅提高参与度,并更好地将保险纳入国家应对危机的战略中。 最近,由东南亚国家气候应对体系协会(ASEAN-CRN)组织的在胡志明市召开的研讨会上,政策制定者以及合作发展研究伙伴深入研究了国家面临的挑战和使用农业保险提高东盟地区抵御灾害的可行方法。 此外,菲律宾和越南都建立了完善的由政府补贴的农作物保险计划;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农业保险计划并在不断完善;柬埔寨还没有建立国家计划,但在2014年推出了1个小规模试点,基金支持来自于荷兰非政府组织;缅甸也计划在几个月里建立1个试点。 可见,东盟成员国都承认保险在抵御风险中的价值。现在的重点是继续完善指数保险计划这一模式,使农民更容易应对气候事件,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因为是否给予赔偿金是由地区官方认定并记录的事件来决定,而非农民个人所决定,比如,当地气象站记录的旱灾或是基层官方对地区作物产量的估算。 指数保险据说可以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为农民没有动力去努力减少风险,并且不管农民面临的个人风险如何,所有农民都会获得相同的赔偿金。因为没有必要核实个体赔偿额,所以指数保险有望在灾后给予农民更快的财政补贴。正因为如此,这也是指数保险的一个重要缺点。它不区分受灾的严重程度,遭受旱灾严重程度不同的农民获得的赔偿金相同,为此农民会觉得不公。此外,进一步推行保险计划也会受到诸如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宗教和信仰体系等文化习俗的影响和阻碍。 二、缓慢发生的气候事件给农业保险提出了新挑战 气候变化日益为保险公司增添挑战。因为传统的做法是保险公司依据过去的损失或伤害记录来计划未来的情况,而气候变化预计会继续增加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由于脆弱或新兴的保险市场缺乏保险损失和损害的基线数据和历史记录,由此导致发展中国家保险预测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变得尤其困难。 东盟国家的农业保险面临的另一项挑战是缓慢发生的气候事件,例如海平面上升、洪水和海水入侵。一般来说,保险适用于突发灾害,比如洪水、旱灾和热带气旋,而对于未来几十年可能会加重东盟地区农民损失而缓慢发生的气候事件,实施保险计划可能会更加困难。当灾害存在爆发点时,比如灾害突发,保险会更好实施。对于缓慢发生的事件,很难划分“正常”和“灾难”之间的界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农民也会越来越贫穷。 因此,如果财政支援(例如,来自援助或是来自再保险)不能根据加重的损失而快速调整,以维持保险计划实施所需的政府补贴和赔偿金基准,那么保险市场会慢慢面临风险。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许多东盟成员国的农作物保险参差不齐,而且往往不能坚持下去。 三、保险只是全面应对策略的一部分 仅有农作物保险还不足以保护农民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需要更宽泛的风险管理和更适宜的策略。如果处理得当,保险则可以成为一个重要举措,我们需要为此继续努力。东盟成员国政府和保险公司仍在学习如何利用保险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展望未来,重中之重是共同学习,学习如何更好地制定保险计划,使其在财政上切实可行;了解保险险种,增强农民对保险的信任,确保他们能切实从这一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中受益。 (编译 潘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