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嘧菌胺—卵菌纲病害杀菌剂,化合物专利明年到期》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8-20
  • 唑嘧菌胺是由巴斯夫公司开发化学结构新颖的三唑并嘧啶类杀菌剂,属于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对霜霉和疫霉类卵菌纲真菌有较好活性,主要用于防治马铃薯、葡萄、黄瓜和辣椒等作物上的疫霉病与霜霉病。
    一、产品简介
    中文通用名称:唑嘧菌胺
    英文通用名称:Ametoctradin
    化合物名称:5-乙基-6-辛基[1,2,4]三唑[1,5-a]嘧啶-7-胺
    CAS登录号:865318–97–4
    理化性质: 唑嘧菌胺原药为白色晶体,无味。熔点197.7~198.7°C。
    二、登记情况
    (一)国外登记情况
    目前,国外登记的唑嘧菌胺杀菌剂产品中单剂主要为200g/L的唑嘧菌胺悬浮剂,混剂主要是300g/L唑嘧菌胺+225g/L烯酰吗啉复配的悬浮剂,另巴西登记有唑嘧菌胺和代森联复配产品,用于马铃薯、洋葱、番茄等防治霜霉病,英国登记还有唑嘧菌胺和代森锰锌/磷酸钾复配产品,均用于马铃薯防治真菌性病害。
    (二)国内登记情况
    经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询,截止日前,我国共登记7个唑嘧菌胺产品,1个原药和6个制剂且均是混剂。
    三、专利情况
    唑嘧菌胺尚处于专利保护期内,2005年巴斯夫公司申请了相关化合物专利,包括PCT专利、欧洲专利、美国专利、中国专利等,这些化合物专利都将于2025年到期。
    中国专利:CN1930166B,申请于2005年3月8日,2025年3月7日期满;发明名称:5,6-二烷基-7-氨基三唑并嘧啶,其制备方法及其在防治致病性真菌中的用途以及包含这些化合物的组合物。
    四、市场前景
    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控卵菌病害的主要手段,唑嘧菌胺因具有独特新颖的作用机制,并且与其他商业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这使其成为杀菌剂中抗性治理的理想工具。而且其作为高选择性的杀菌剂,可以灵活地防治霜霉病和晚疫病,其化合物专利也将于明年到期。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2375.htm
相关报告
  • 《新一代卵菌纲病害杀菌剂——氟噻唑吡乙酮,对卵菌纲病害特效》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1-21
    • 氟噻唑吡乙酮(oxathiapiprolin)是2007年由杜邦研发的哌啶基噻唑异噁唑啉类杀菌剂,现由科迪华和先正达合作开发。氟噻唑吡乙酮化学结构独特,结构中由苯环、异噁唑环、噻唑环、哌啶环和吡唑环构成;作用机理新颖,属于氧化固醇结合蛋白(简称OSBP)抑制剂,OSBP也是新发现的作用靶标;杀菌性能优异,对晚疫病、霜霉病、根腐病、茎腐病、疫病等由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特效;活性高,在极低的用量下对各个时期的病害都有较好的防效,并且具有优良的内吸传导性,耐雨水冲刷,对新生组织也具有保护作用。 作为首个哌啶基噻唑异噁唑啉类杀菌剂,杜邦、拜耳等企业以氟噻唑吡乙酮为先导又研发出了氟噁菌磺酯等一系列的哌啶基噻唑骨架结构的化合物,对氟噻唑吡乙酮以及其结构的研究对我国新农药的创制和发展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氟噻唑吡乙酮属于氧化固醇结合蛋白抑制剂,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SBP是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类参与脂质代谢的非囊泡运输蛋白质,通过对OSBP抑制而表现出抑菌活性。 氟噻唑吡乙酮对病原菌生命周期中的多个阶段皆有效,包括游动孢子释放、休眠孢子萌发、孢囊梗发育、孢子囊形成等,且作用快速,用药后1~3 d即可见效。施用后氟噻唑吡乙酮被植物蜡质层快速吸收,因此其具有优异的耐雨水冲刷性能。 氟噻唑吡乙酮不仅具有治疗活性还具有预防保护作用。叶面喷雾用于预防病害时,能够抑制游动孢子释放、休眠孢子萌发;当用于治疗病害时,接种后1 d或2d,病害就能够得到控制。氟噻唑吡乙酮还具有良好的移动性及内吸向顶传导作用,可在寄主植物体内长距离输导,不仅能从老叶向新叶转移 ,也能由根部向叶部移动。 应用作物:番茄、荔枝、葡萄、西瓜、辣椒、马铃薯、黄瓜、观赏玫瑰、大白菜等。 防治病害:疫病、霜霉病等包括但不限于马铃薯晚疫病,球茎蔬菜霜霉病、生菜霜霉病、芸薹类、叶菜类霜霉病、仁果类蔬菜晚疫病、马铃薯疫病、洋葱、大蒜、大葱霜霉病、烟草黑胫病等。 常见剂型:10 %氟噻吡唑乙酮OD,可与嘧菌酯、氟吡菌胺、双炔酰菌胺、噁唑菌酮、四唑吡氨酯、苯噻菌胺等制成复配制剂。 作为新一代的卵菌纲病害杀菌剂,氟噻唑吡乙酮作用机制新颖,对卵菌纲病害特效,具有预防、治疗和抑制产孢作用。用药后氟噻唑吡乙酮可以快速被蜡质层吸收,具有优秀的耐雨水冲刷作用;同时具有内吸向顶传导、保护新生组织的特点。氟噻唑吡乙酮高效、速效、持效,比现有的卵菌纲杀菌剂用药量更低。但其作用位点单一,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复配和轮换用药。作为具有新的作用靶标的新化合物,基于OSBP的哌啶基噻唑类化合物正逐渐成为新农药创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 《新型哌啶噻唑异噁唑啉类杀菌剂-氟噁菌磺酯,对霜霉病等卵菌纲病害防效优秀》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3-10
    • 氟噁菌磺酯(Fluoxapiprolin)是拜耳于2011年研发的新型哌啶噻唑异噁唑啉类杀菌剂,从结构上看其可看作是在科迪华同类型杀菌剂氟噻唑吡乙酮的基础上,通过3,5-二(二氟甲基)-1H-吡唑基团对氟噻唑吡乙酮的 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部分进行替换,并引入不含氟的2-氯-6-甲氧磺酰基苯环优化得到的,两者主体骨架架构相同,分子中都顺序排列着吡唑、哌啶、噻唑和异噁唑等4个杂环,同时,在异噁唑环的5-位上连结着苯环。 氟噁菌磺酯和氟噻唑吡乙酮在防治作物和防治病害方面基本相同,作用机理也相同。差异点在于氟噁菌磺酯的活性更高,用量相对于氟噻唑吡乙酮更少,安全性更高,对环境生态的压力更小,氟噻唑吡乙酮具有良好的移动性和内吸传导性,而氟噁菌磺酯这点还有待验证。 01 产品简介 英文名称:fluoxapiprolin 中文名称:氟噁菌磺酯 其他名称:双二氟噁唑哌啶、Xivana 化学名称:rac-2-{(5R)-3-[2-(1-{[3,5-双(二氟甲基)-1H-吡唑-1-基]乙酰}-4-哌啶基)-1,3-噻唑-4-基]-4 ,5-二氢-1,2-噁唑-5-基}-3-氯苯基甲磺酸酯 相对分子质量:650.065 CAS登录号:1360819-11-9 作用机理 氟噁菌磺酯和氟噻唑吡乙酮一样,属于氧化固醇结合蛋白抑制剂,氧化固醇结合蛋白OSBP是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类参与脂质代谢的非囊泡运输蛋白质,通过对OSBP抑制而表现出抑菌活性。同样由于作用位点单一,面临着与氟噻唑吡乙酮一样的抗性风险。 氟噁菌磺酯的生物活性或药效与其立体构型和晶型有关:氟噁菌磺酯中的(R)-对映体和(S)-对映体的生物活性几乎相同,但晶态的药效要好于同等条件下非晶态的药效。因而没有必要对氟噁菌磺酯进行手性选择或拆分,但控制选择合适的晶态原药却十分重要。 03 应用 应用作物:马铃薯、洋葱、番茄、葡萄、辣椒、各种蔬菜以及其他特色作物等 防治病害:由卵菌纲病害引起的疫病、霜霉病等 开发剂型:20g/L的氟噁菌磺酯SC 可复配制剂:11.25 g/L氟噁菌磺酯+ 225g/L氟吡菌胺OD、30g/L氟噁菌磺酯+200g/L氟吡菌胺SC、9.38g/氟噁菌磺酯+188g/L丙森锌OD、0.5g/kg氟噁菌磺酯+70g/kg丙森锌 WG 04 登记情况 澳大利亚:氟噁菌磺酯,商品名:Xivana Prime 在澳大利亚登记20g/L SC,用于防治葡萄藤,控制葡萄霜霉病,用药量为37.5至50 mL/100L。 新西兰: 05 专利情况 专利名称:作为杀菌剂的杂芳基哌啶和杂芳基哌嗪衍生物 申请号:CN201180051673.4 公开号:CN103180317A 申请日:2011/08/24 失效日:2031/08/24 当前专利权人:拜耳作物科学股份公司 其他国家专利:CA20112809211、AU20110295045、JP20130525300、EP20160164267、PE20130000335、EP20170162001、ES20110746264、DK20160164267、BR20131104231、HUE16164267、ES20160164267、PE2013000335、ES201701620017、DE60201106978、DE60201105678、AP20130006770、IL20130224690ID20130000741V、JP20160014818、ID20170002851 06 合成路线 氟噁菌磺酯的工业化还需进一步优化,可参考氟噻唑吡乙酮的合成路线。 以三氯化和乙烯化的环己烯氧化物为起始,通过热芳构化、甲磺酰化、环化、环合、酰胺化、环合等6步反应最终生成目标化合物氟噁菌磺酯。合成路线如下: 3,5-二(二氟甲基)-1H-吡唑的合成: 路线一: 路线二: 07 复配推介 氟噁菌磺酯+噻霉酮:该杀菌组合可用于防治蔬菜、果树、花卉等作物上的多种卵菌病害如霜霉病、晚疫病等。 氟噁菌磺酯+噁唑菌酮:可用于防治由子囊菌纲、担子菌纲、藻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根肿菌纲引起的霜霉病、疫病、白粉病等。 氟噁菌磺酯+四唑吡氨酯:该组合能有效控制由卵菌引起的病害,如盘霜霉属、腐霉属、假霜霉属和疫霉属等病害,对作物霜霉病、疫病有卓越的防效。 氟噁菌磺酯+双炔酰菌胺/吲唑磺菌胺/噻唑菌胺:该组合对植物卵菌纲致病菌引起的病害具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减缓病原菌抗药性产生和发展。 08 前景展望 目前部分地区植物真菌性病害对传统杀菌剂抗性已经十分严重,OSBP作为杀菌剂的新型作用靶点,为抗性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氟噻唑吡乙酮和氟噁菌磺酯作为该类作用靶标的代表,对控制由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高效的防治作用,氟噻唑吡乙酮(商品名:增威赢绿)上市后在国内表现突出,年销售额持续攀增。作为第二个商业化开发的哌啶噻唑异噁唑啉类杀菌剂氟噁菌磺酯同样对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疫病表现优秀,且随着农药登记在全球的陆续获批和上市应用,氟噁菌磺酯必定会是为种植者提供有效综合防治的轮换药剂。需要注意的是,与氟噻唑吡乙酮一样,氟噁菌磺酯作用位点单一,同样存在较高的抗性发展风险,应积极开展桶混和复配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减少施用剂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此外,氟噁菌磺酯适合工业化生产的晶态原药合成工艺也值得进一步优化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