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呼之欲出 三桶油有望迎油气行业重磅改革》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19-01-29
  •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发改委会议通过国家油气管网公司组建方案,已上报至国家层面等待批复,有望今年上半年面世。2017年5月份,《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分步推进国有大型油气企业干线管道独立,实现管输和销售分开,完善油气管网公平接入机制,油气干线管道、省内和省际管网均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此后,关于国家油气管网公司的消息不断。2018年年底,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预计,国家管网公司将有望于2019年成立,油气管网体制改革方案有望落地。报告还称,新成立的国家管网公司将顺应我国现行国企改革思路,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新管网公司将三大石油公司剥离的管道资产转入后,将谋求资本化、证券化,通过上市广泛引入社会资本,加大管网投资建设力度。.

相关报告
  • 《尼日利亚油气改革呼之欲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12
    • 日前,历时12年的尼日利亚《石油工业法案》(PIB)终于进入最后审议程序,一旦获得尼日利亚议会通过,该国将迎来近60年来的首次油气产业改革。 新设机构确保市场公平开放 目前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改革法案将削弱尼日利亚政府对于油气项目的控制,如石油资源部将不再有权授予、修改或更新运营执照,油气项目将在监管部门建议下推进。此外,根据改革法案,还将为尼日利亚油气开发商设置两个监管单位,分别为尼日利亚上游监管委员会(下称“上游委员会”)以及尼日利亚中下游石油监管局(下称“石油监管局”)。 业内普遍认为,此轮行业法案的修订将为尼日利亚油气行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根据多家尼日利亚媒体的最新报道,上游委员会将替代此前尼日利亚石油资源部以及石油检查部门等机构的职能,而石油监管局将替代曾经负责汽油等成品油定价工作的尼日利亚石油产品价格监管局,此前负责石油补贴的相关部门也将停止运作。上游委员会以及石油监管局需要就尼日利亚石油业未来出台或修订的任何规定进行磋商,双方合作将成为尼日利亚石油业高效运作的重要基石。另外,石油监管局还将为尼日利亚石油运输、分销以及处理等环节制定税费标准,同时也将确保尼日利亚石油业保持开放,让第三方机构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参与进来。 对此,市场研究机构伍德麦肯兹评论称,尼日利亚此番的油气改革并不仅仅是“完成12年前的一项工作”,更是提高该国油气行业上中下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原油产量有望提升 据了解,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始终是尼日利亚的重要经济支柱,但近年来该国原油产量一直低迷不振。 据标普全球普氏发布的数据,2020年,尼日利亚原油产量约为179万桶/日,较2019年的204万桶/日下降幅度达到12%左右,这也创下了自2016年以来的产量新低。就在近日,尼日利亚总统Muhammadu Buhari公开表示,2020年因全球油价低迷以及产量快速下降,尼日利亚石油业遭受了严重损失,现在甚至已经“陷入混乱”。 据了解,根据最新“欧佩克+”会议制定的减产协议,今年1月,尼日利亚承诺将完成152万桶/日的原油产量,较该国基准原油产量低约31万桶/日。标普全球普氏预测认为,受全球经济复苏、政策刺激等因素影响,今年尼日利亚原油产量将逐步恢复,到4月,尼日利亚原油产量将达到170万桶/日,下半年有望回升至190万桶/日。 业内期盼改革落地 尼日利亚拉各斯工商会(LCCI)主管Muda Yusuf指出,全球能源市场正面临根本性变化,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了非传统油气资源以及更加清洁的能源项目,这也为当前的国际油价带来压力。“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一情况变得更加糟糕,现有以及新建油气项目的风险大幅提高,投资也变得更加谨慎了。” 在此情况下,改革也成为了尼日利亚油气业界的“期盼”。Muda Yusuf表示:“当前的尼日利亚油气业面临着多重困难,包括合资企业融资困难、监管重叠、环境不安全以及国内天然气开发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为此,LCCI将全力支持政府即将推出的油气改革法案。” 他指出,尼日利亚坐拥非洲最大油藏,但在2015年至2019年期间,尼日利亚获得的外资总额仅占外资对非洲总投资的4%左右,这一现状表明,尼日利亚油气行业急切需要一个高竞争力的投资环境。 尼日利亚独立油气生产商执行董事Oluseye Fadahuinsi也指出,PIB迟迟没有敲定不仅带来了不确定性,也打击了尼日利亚油气行业的信心。 对于即将推出的新法案,Muda Yusuf同时提醒,目前,尼日利亚深水油气项目的审批过程仍相对繁琐,他建议PIB应设法保护现有投资,也应尽力降低审批流程中“模棱两可”和重复审批的部分,这也将为减少争议、改善融资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 《氢能源强势崛起 万亿赛道呼之欲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9
    • 11月下旬,北京初冬的寒意难掩氢能源市场的火爆。在延庆区延庆镇庆园街919路公交总站,加氢站员工正在将氢气注入新能源大巴车。这是中国石化最新建成的一座加氢站。 在政策推动下,氢产业站上风口。业内人士透露,氢能顶层设计文件有望在近期出台。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化石能源制氢是我国主要制氢来源,占比六成以上,但其存在高碳排放量的“灰氢难题”。伴随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电解水制“绿氢”迎来曙光。 政策鼎力支持 “延庆区还有两座加氢站正在抓紧建设,加上此前建成投产的中国电力中关村延庆加氢站以及距庆园街约5公里的北京石油王泉营加氢站,5座加氢站将共同承担冬奥会的氢能保障工作,届时可实现日加注氢气6.2吨。”上述加氢站负责人介绍,庆园街加氢站每天可为80辆12米公交巴士提供加氢服务,日供氢能力可达1500公斤。 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将氢能作为新能源核心业务加速发展,未来五年初步计划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规划建设加氢站1000座,加氢服务能力达到20万吨/年。中国石化拥有3万座加油站,拥有发展氢能业务的网络优势。 政策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引导鼓励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同时,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 11月18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和建设。北京、山东等地纷纷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并制定了具体建设目标。根据《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2025年前培育10家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 中国氢能联盟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 氢能被认为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具有清洁低碳、高热值、高转化率等优势。发展氢能对于能源领域节能减排、深度脱碳、提高利用效率意义重大。氢能产业链涉及广泛,包含上游制氢、中游储运及下游应用等环节。 发展“绿氢”成共识 在宝丰能源光伏制氢工厂,标有“绿氢H2”“绿氧O2”的大型储气罐在阳光下矗立,车间里多个氢分离器、氢气纯化装置有序排列,而距离工厂1公里的地方一片片光伏发电板镶嵌在旷野里。 宝丰能源氢能项目负责人王箕荣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成片的光伏发电板组成2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置,加上产能为每小时2万标方氢气的电解水制氢装置,共同组成宝丰能源氢能产业项目。 “以光伏产生的电能作为动力,使用电解槽制取‘绿氢’和‘绿氧’,进入宝丰能源的烯烃生产系统,替代过去的煤。‘绿氢’综合制造成本仅为0.7元/标方。”王箕荣预计,该项目年底前将有30台电解槽投产,全部投产后可年产2.4亿标方“绿氢”和1.2亿标方“绿氧”,每年减少煤炭资源消耗约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6万吨。未来,公司将向制氢储能、氢气储运、加氢站建设方向综合发展,并通过与城市氢能源示范公交线路协作等方式拓展应用场景,实现氢能全产业链一体联动。 “绿氢”是指通过可再生能源转化的电力电解水所制备的氢气。电解水技术主要包括碱性水电解技术、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技术以及固体氧化物电解槽技术。 今年3月,隆基股份与朱雀投资合资成立氢能公司。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发展“绿氢”需从降低电解水制取设备以及光伏发电成本方面着手。同时,提高电解槽效率,降低电耗。隆基股份的“光伏+制氢”模式,选择碱性水电解作为发展方向。 “从设备制造成本看,质子交换膜电解水的电极材料选用铂、铱等贵金属,设备制造成本居高不下。而碱性水电解选用镍作为电极材料,成本大幅降低,可以满足将来电解水制氢市场的规模化需求。”李振国表示,近10年来,碱性水电解设备的制造成本已降低60%,未来通过技术和生产装配工艺升级,可进一步降低设备制造成本。 在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方面,李振国认为主要包括两部分:降低系统成本和提升生命周期发电量。“在全年光照1500小时以上地区,隆基的光伏发电成本技术上可以达到0.1元/度电。” 联美控股计划布局氢气存储及加氢站建设运营等环节。联美控股总工程师武海滨表示,氢能机会蕴藏在交通运输、燃料电池以及储能领域,氢能市场将是万亿元甚至十几万亿元规模的大市场。 加氢站设备供应商厚普股份董秘胡莞苓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厚普股份加大氢能源领域投资,已在加氢站设备领域成功研发出多项核心零部件,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且成本不断下降。在加氢站建设领域,厚普股份已逐步形成从设计到部件研发、生产、成套设备集成、加氢站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覆盖整个产业链的服务能力。“厚普股份与中国石化在加氢站建设方面有直接合作,将不断深化完善产业链,目前正在研究开发低压固态储氢装备及活塞式氢气压缩机等。”胡莞苓说。 中泰股份专注氢能储运。公司董秘周娟萍表示,氢储运需要将其液化。公司的板翅式换热器已在大型制氢实验装置中采用。氢气液化是深冷技术的制高点,也是公司研发的立足点。“‘绿氢’方面,将依托我们的工程能力,与电解水厂家合作,将氢液化后储运。总体思路是降低提纯、液化成本,解决运输问题。”周娟萍说。 此外,美锦能源将把上游氢气供应、中游装备制造和下游运营打造成产业平台,为后期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资源共享突破瓶颈 目前,氢能产业发展仍存诸多掣肘。 有研科技集团首席专家蒋利军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制氢环节看,目前比较成熟的制氢方法有碱性水电解、水煤气和重整制氢等,而PEM等新型电解水制氢方法正在加快推进。“我国碱性水电解制氢装备在成本上具有竞争力,但能效偏低,制取1立方米氢综合能耗为5至5.5度电,而国外可以控制在5度电以下。” 储氢是目前氢能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蒋利军认为,理想的储氢方式要求高储氢密度、快速吸/放氢速度,同时要求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好、成本低。“目前,70兆帕下的高压储氢技术已在燃料电池汽车中广泛使用。高压车载储氢技术已能满足燃料电池汽车行驶500公里的要求,但仍需降低成本,提高储氢密度。”而氢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氢气循环泵等设备依赖进口,存在技术壁垒,燃料电池可靠性也亟待提高。 氢能产业链长,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多。中集集团总裁战略顾问郑贤玲表示,不少核心技术如燃料电池、PEM制氢、液态储氢、碳纤维材料等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 国金证券分析师张帅认为,我国已在氢能产业链上取得不少进步。氢能产业发展是逐步推进的过程,包括“足够量的氢”“足够量且便宜的氢”以及“足够量且便宜的‘绿氢’”。 蒋利军建议,以应用为导向,以系统集成为主线,加快解决材料和部件的自供问题;以企业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集中国内优势单位,建立协同创新联盟,上下游密切结合,资源共享,快速研发;燃料电池汽车和分布式电站同步发展,分布式发电与可再生能源微电网密切结合。初期在示范车辆不足的情况下,加氢站宜建混合站,以油养氢。 “氢能核心关键技术已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原理上实现了闭环。未来在物联网体系下,PEM制氢、可再生能源与氢的耦合可以获得更高的综合效率。”郑贤玲说。